苏联解体的原因
苏联是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世界现代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它的自行解体对所有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和人民来说都需要认真研究思考。“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苏联解体的根源还要追溯至斯大林的逝世。
1.斯大林之后的苏联领导集团背离社会主义国家的宗旨和马列主义务实求真思想原则,误判国情,轻视民生,造成了脱离人民的后果。尽管最先继任的马林科夫执行过斯大林模式的错误政策,但当他看到农业问题的严重和农民的困苦时,便采取减少赋税、扩大自留地等措施以减轻农民的负担。赫鲁晓夫出于政治夺权的需要,对马林科夫所实施的一系列措施予以批判,虽然他批判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是对的,但全盘否定斯大林,就将许多属于社会主义的东西也否定了,实际上也否定了社会主义国家要为人民谋幸福的宗旨。勃列日涅夫批判赫鲁晓夫的“民主化”,恢复了集权政治,比斯大林时期有过之而无不及,特别是他执政时期的干部特权化、腐败行为是斯大林时代少有的。赫鲁晓夫提出的“20年建成共产主义论”和垦荒计划,勃列日涅夫提出的“发达社会主义论”和“新经济体制”改革政策都脱离实际。带来的后果是经济“停滞时期”,国民经济和国民收入水平连年下降,以至出现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下降,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社会矛盾与民族矛盾丛生。这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2.这是苏联对外政策异化变质的结果。斯大林时期苏联对外政策有过大国主义错误,但没有丧失本质,没有异化。例如,斯大林签署的《雅尔塔协定》在对华问题上有错误,但新中国成立后他对华的援助是真诚的,仍坚守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原则。斯大林之后的苏联领导人则不然了。中苏对国际共运的分歧和论战,居然能使苏联撤回专家、撕毁合同,最后发生边界战争,使社会主义阵营不复存在。东欧各国人民本来是欢迎苏军帮助他们解放的,但随后苏联的控制政策阻碍了他们的发展。勃列日涅夫的高压政策和出兵捷克,导致当地居民向西德逃亡和波兰工人的三次起义。诸多事件的发生使东欧剧变势在必行。
3.这是苏联的现代化改革落后于先进的世界潮流的结果。进行现代化需要不断地对外开放交流,调整革新。苏联的工业化最初按照斯大林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但在“二战”后民生问题突出时欠缺调整政策,关系民生的轻工业、农业始终处于落后状态。第三次技术革命苏联本来是走在世界前列的,但到20世纪70年代,当电子计算机信息技术独领风骚时,苏联没有及时调整科研与生产方向,在微电子技术、生物工程等新兴产业方面远远落后于西方。苏联仍着眼于将重工业产品和重型武器的数量作为赶超西方的目标。而美国也用和平攻势,利用限制军备的谈判和竞赛来削弱苏联新技术的研制。苏联为了争霸没有反其道而行之,却一味地进行战略武器制造,结果损耗大量国力,正中美国下怀。据世界银行统计,1980年苏联的国民生产总值只及美国的46%,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只及美国的40%。
4.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误加速了苏联的解体。安德罗波夫和契尔年科都是在暮年才开始执掌大权,都是执政一年没多久以后就与世长辞,这促使苏共中央选择了较为年轻的戈尔巴乔夫来继承执政。戈尔巴乔夫没有做好改革苏联现状的准备,没有经过深思熟虑的改革方案。他的纲领性著作《改革与新思维》在他上台两年后才拿出来。他在主观上是要改革的。他上台后平反冤假错案、从阿富汗撤军、恢复中苏关系正常化等举措是对的,但他没有将改革重点放在经济方面,优先解决已经十分突出的民生问题,使民心安定,这是一大失误。他盲目地提出“公开性”“民主化”的口号,使诸多早已存在的民族问题、社会问题突显出来。他的《改革与新思维》中心内容是要搞民主社会主义,这是脱离苏联实际、违背马列主义的。他既得不到要走资本主义道路的以叶利钦为首的“激进派”支持,也得不到以副总统亚纳耶夫为首的“传统派”的支持。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戈尔巴乔夫便从外部寻求援助。为了讨好美国,他在限制军备的谈判中一味让步,使苏联损失严重;在对待“柏林墙”、两德问题和东欧撤军问题上,他为适应西方的期待而匆忙办理,未与当时各国领导人充分协商,导致各国政变,迅速改变政权性质。1991年的“八·一九”事变发生后,他无力控制局势,只好按以叶利钦为首的“激进派”的要求行事。1991年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通过电台正式宣告辞职,解散苏联共产党和有74年历史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