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现代化大潮进入国际化和多类型化的新时期
世界现代化是世界整体化的社会经济基础。进入20世纪后,它锐不可当地走向了国际化,这是因为工业化的生产不同于手工作坊的运作。工业化的生产流程和产品的流通都有标准化、数字化。工业产品流向世界,其标准化也遍及世界。标准化的普及使现代化必然要有国际化的趋势。20世纪初的局部战争和世界大战影响了不少国家经济的增长速度,但却没有影响接受标准化的国际化趋势。军用产品和军事工程的突飞猛进,反而促进了现代化的国际化。例如,飞机、汽车制造业和维修业是当时现代化尖端产业,不少国家,甚至一些工业落后的亚非拉国家为了军事需要也建立起这类工业。它们通行国际上已定型的数字化生产标准,显示出现代化的国际性。但是由于各国各地区条件的不同,现代化道路呈现多类型化。
1.美国模式
19世纪末的20世纪初的美国被称为典型的托拉斯国家,为了健全这一特点,使工业化正常进行,美国通过了“反托拉斯法”进行调整,大力推广泰罗制的科学管理方法,改进大企业组织;在全国开展“进步主义运动”,调节因垄断资本的发展而带来的社会矛盾。美国作为后起的殖民大国,它使用“门罗主义”“门户开放”等带有新殖民主义色彩的政策向拉美和东方国家渗透。它远离欧洲,有得天独厚的安全条件,能发“战争横财”,使自己成为债权国,结果在20世纪20年代迎来了“柯立芝繁荣”的黄金时代。不过在繁荣之中也潜伏着严重的危机。
2.英法模式
英国被称为“殖民帝国主义”,法国被称为“高利贷帝国主义”,它们都依靠剥削殖民地和较后进的国家而致富。“一战”后殖民体系发生危机,使它们国力萧条,国内动荡,工运不断。英国竟发生历史上最严重的1926年大罢工。要保持其现代化进程,改革的重点是稳定现有的政治秩序。于是,英国支持有社会主义招牌的工党出山,让它取代奉行自由主义的自由党,与保守党构成新的“两党制”,轮流执政。同时改革殖民体系,策划威斯敏斯特法案,实行英联邦内的贸易金融特惠制。法国则支持社会党和激进社会党组成“左翼联盟”与右翼集团轮流执政,以稳定政局发展经济。两国都不放松对新科技的探索,如法国对原子物理学的研究,英国对航空技术和电子雷达技术研究,都颇有成效。
3.苏联模式
这是全新的、史无前例的现代化模式。列宁在十月革命后提出“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的理念,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作为苏联建国的基本方针。他的“新经济政策”主张发展市场经济,可以引进外资和外国技术,他派代表出席热那亚的欧洲经济会议,要与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实行和平共处。但斯大林没有完全执行此方针,而是建立高度集权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强行农业全盘集体化;在政治与文化领域中也搞集权化和非民主化措施。斯大林的这一模式虽然在20世纪30年代的短时期内使苏联完成了工业化的基本任务,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为苏联能屹立世界打下基础,但是负面后果也是严重的,值得总结。
4.亚非拉模式
处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亚非拉国家,在世界现代化格局“中心—半边缘—边缘”中是处于后两种。进入20世纪后,它们的大多数国家主要任务是争取独立自主,工业化举措主要服务于军事和政治。只有个别国家,如土耳其、墨西哥等进行了一些社会经济改革,成效有限,这也只是现代化的一种初步探索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