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欧日本现代化进程的重整与苏联东欧体制改革的探索
“二战”后,无论是战胜国,还是战败国都面临经济恢复的重任。世界形势的新变化使这两类国家都要考虑发展道路的调整问题。
1.美国重整现代化的改革
美国是“二战”最大的获利国,战争结束时它作为“民主国家的兵工厂”,其工业产值占世界总产值的60%。它还是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和最大的债权国。为了保持这一优势地位,它除了实施一整套“美国世纪”的霸权主义政策外,在内政方面也有系列的改革措施。如杜鲁门的“公平施政”,艾森豪威尔的现代共和主义,肯尼迪的“新边疆”政策,约翰逊的“伟大社会”政策。这些政策的共同特点是:沿着罗斯福新政改革的轨迹前进;不完全依照凯恩斯主义,而是按照萨缪尔森新凯恩斯主义的“混合经济论”行事;主张把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与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作用结合起来;正确运用财政和货币政策。新的改革比过去更重视社会保障体系和新科技的社会应用。1921-1930年美国只有5人获诺贝尔科学奖,1931-1966年增至68人,美国要取代欧洲成为世界科技中心。
2.西欧、日本的现代化调整改革
无论是战胜国英法还是战败国德意日,在20世纪50年代初其经济都已经恢复到战前水平。接着它们开始了新一轮的改革,共同特点是:
(1)发展市场经济,只进行有限的国家干预。西德的艾哈德改革最为典型。英法实行有限的国有化。日本“解散财阀”也为了适应战后的市场经济。
(2)将国家福利政策摆在首位。英国从1944年就实行此政策。对就业、养老、医疗、伤残、教育、住房等问题,都从一般社会救助措施发展为法制性的福利保障体系。日本的农地改革使自耕农、佃农获得土地,也是对农民的一种福利。
(3)进行政治民主化改革。德意两国成为民主共和国,日本颁布新宪法将天皇变为一种国家的象征,最高权力归到国会。在英国,工党地位一度胜过保守党,丘吉尔虽有战功,仍然落选。在法国,共产党领袖一度进入政府。
(4)加强国际大联合。德法从世仇变为欧洲统一的核心,1950年建立起欧洲煤钢联营,1958年发展为欧洲经济共同体。日本则借助与美国的联盟,缔结安保条约,而成为经济大国。总之,约20年的改革,使西方各国呈现出一个“黄金时代”。
3.苏联与东欧诸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及现代化探索
“二战”后的苏联按照斯大林模式迅速恢复了经济,同时也帮助东欧各人民民主国家稳定了政局和经济,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斯大林模式的缺点是对农业和农民的利益缺乏照顾,1952年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要特别注重经济,商品生产与价值规律仍然还得起作用,但直到1953年斯大林逝世,他的改革意图还没有实现。
赫鲁晓夫掌权后对“个人崇拜”的批判,换来了“解冻”宽松环境,值得肯定。但他全盘否定斯大林,其“工业党”“农业党”计划和“全民国家”“全民党”政策,带来了政治上的混乱。经济上的“大垦荒”“种玉米”,只有一时的效果,工农业生产增长率连年下降,人民生活改善有限。1964年10月,赫鲁晓夫被迫辞职。
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将“全面展开共产主义建设”的口号改为“建设发达社会主义社会”。政治上强调要加强党的集中领导,保留干部终身制,最高领导不受监督,结果导致政治体制的硬化。对“持不同政见者”搞“精神病院”,又变相恢复了斯大林时代的专制。经济上勃列日涅夫推行“新经济体制”,在强化指令性计划的前提下搞企业自主经营和经济核算制。虽有一些效果,总趋势是经济严重下降。1966-1970年,工农业总产值的增长率分别为8.5%和3.9%,1981-1985年分别为3.5%和1%。
东欧各国的经济建设深受苏联的影响,但各国还都在探索适合自己的模式。南斯拉夫的自治社会主义制度,波兰的哥穆尔卡改革、匈牙利的卡达尔改革、捷克的“布拉格之春”等都深受人民的欢迎。但由于苏联的粗暴干涉,这些改革终归于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