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整体化历史进程中的曲折,经济大危机与大分化
世界历史从分散到整体的进程不是一帆风顺的,曲折的发生常常成为整体化进程再前进的准备。1929年10月21日从美国开始的世界经济大危机就是世界大分裂导因。除苏联外,西方各国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分裂成两大集团。
1.德、意、日的法西斯化,成为世界战争策源地
法西斯主义属于垄断资本主义的一种极端的政治思潮,面对战争与革命、饥馑与危机,他们要改变现状,将矛头指向现有的占统治地位的资产阶级民主制,主张以恐怖的极权手段摧毁议会政党民主制,建立独裁专政,对外主张战争扩张,经济上主张国家控制经济。它用狭隘民族主义和国家社会主义甚至反资本主义口号掩护自己,得到不满现状的中下层群众的支持,形成政治势力,组建起政党。但它在掌权后,就暴露其本质也是在维护大垄断资产阶级和大金融财阀的利益。意大利作为一个“贫穷的帝国主义”国家因经受不住经济危机的打击,1925年就建起了以墨索里尼为首的法西斯专政。并要实现“大罗马帝国”的扩张计划。
在德国,以希特勒为首的“民族社会主义德意志工人党”(简称纳粹Nazi)在1923年暴动夺权失败了。当时,德国的统治阶级不愿放弃“十一月革命”后组建的魏玛共和国的民主制。但在1929—1933年大危机的打击下,金融财团和军政贵族们改变主意了。经过系列谈判和希特勒的效忠表态,1933年希特勒被选举上台,随之建起集党政军大权于一身的法西斯专政。
在日本,自明治维新建立起来的天皇制政权,一贯奉行军国主义的扩张政策,早就含有法西斯主义因素。1919年,北一辉发表《日本改造法案大纲》主张军事独裁,吞并亚洲,被称为日本法西斯的经典。即使在20世纪初的政党内阁与“协调外交”时期,征服中国的“田中奏折”计划也一直在进行。经济大危机使日本迅速法西斯化。以军部极端派为代表的法西斯势力,通过系列暗杀政变颠覆了政党政治,建立起有军事封建特点的、由军部执政的天皇制法西斯专政。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地区,标志远东战争策源地形成。1935年,意大利发动侵略埃塞俄比亚战争,1936年希特勒进军莱茵非军事区,撕毁凡尔赛合约,德意联军出兵西班牙标志欧洲战争策源地也形成。1937年11月,德意日在“反共产国际”的幌子下组建军事同盟,形成“柏林—罗马—东京”轴心。
2.美、英、法继续资本主义民主制,罗斯福的新政改革
在经济大危机的打击下,英法美凭借厚重的民主制传统与现代化的经济基础,在原有制度范围内,通过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进行调整改革来恢复公众对现政权的信任。即使美国遭受危机的打击最严重,但它仍能进行举措较大的罗斯福新政改革。理论基础是凯恩斯主义,主要办法是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措施恢复金融、信贷和生产的正常化。罗斯福说:“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共同的道路,必然使美英法走到一起。
3.局部战争演变为世界战争
在20世纪30年代的国际关系中有三种战略:德意日要扩张;苏联要“集体安全”,共同抑制侵略者;英法美奉行绥靖政策和不干涉的“中立政策”。因为英法自感实力已弱,不愿直接与德意志对抗,企图将祸水东引,用牺牲小国利益的手段与对方妥协,谋求暂时和平,纵容侵略者进攻苏联。美国这一时期奉行的是孤立主义,尽量保持“中立”“不干涉”“不承认”,实际上也是绥靖政策。这样就导致了德国吞并奥地利,进攻捷克苏台德区和慕尼黑协定的缔结及英法苏谈判的无果等一系列事件。在此情况下,苏联于1939年8月23日与德国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但同时还签订了《秘密附属议定书》,规定了两国在波兰和波罗的海地区的势力范围。1939年9月3日当德国进攻波兰时,英法不得不对德宣战,欧洲大战再次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