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技术革命的兴起及其社会作用

(一)第三次技术革命的兴起及其社会作用

第三次技术革命与前两次技术革命不同,它不是在宏观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取得,而是在相对论、量子力学等微观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实现。标志性的发明是:核能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航天技术三项。它们都兴起于20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完成于20世纪60年代。

核能是继蒸汽能、电能之后的第三种人工能源。自从爱因斯坦提出质能转换公式后,学界就注重核能研究,兴起原子物理学。1938年,德国科学家哈恩和奥地利科学家梅特内完成了核裂变的链式反应公式,使人工获得核能成为了可能。科学家们害怕此技术被希特勒用来制造原子武器,便推举爱因斯坦进言罗斯福由美国制造,曼哈顿工程由此开始了。1945年7月,原子弹制作成功,标志了人工使用原子能的实现。苏联也很快掌握了核技术,苏美还完成了核聚变实验,制成了氢弹。

电子计算机技术始于1937年英国对雷达的研究。它将电路与元件技术提高到新水平。数学家图林提出了“理想计算机”的数学模型也使制造电子计算机有了希望。1941年,美国军方为解决弹道计算问题与宾夕法尼亚大学电子系合作,于1945年底制成第一代电子计算机,第二、三代在20世纪50—60年代完成,这是人脑功能的延展,是人工智能的实现。

航天技术的起点是火箭技术。1937年德国在庇纳门德建立研制基地,开始火箭技术的研制,并于1942年在布劳恩的主持下制成V—2型导弹。后该基地被苏军占有,布劳恩被俘到美国,成为美国宇航研究主持人。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61年4月14日,加加林成功遨游太空。1969年7月21日,美国阿波罗11号飞船登上月球。至此,三大发明都宣告成功。

值得注意的是,第三次技术革命的兴起和完成都与军事有关,其成果的应用也首先是军事。1954年苏联建立核电站,象征意义大于实用。三大发明作用于社会经济多在20世纪60年代之后,不过其间接的社会作用还是很大的。随着三大发明问世,“大科学”的研究方法普及,由此“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等新的科学理论问世。它们又促成诸多新技术的诞生和发展。例如,激光技术、生物遗传技术、制造农药、医药的生化技术等,这些对社会经济与生活有直接影响。再者,原被军用控制的一些技术,因三大技术军用后取代其地位,使它们转入民用,而发挥作用。例如,喷气式飞机技术,原为军用垄断,现在转为民用,制造大型“空中客车”,使航空事业更上一层楼。又如,原被军用垄断的尼龙、塑料等人工合成材料转为民用后大大改善了人们的衣着状况,人类物质生活由于新技术的应用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据不完全统计,1913—1950年的世界经济年均增长率只有1.9%,而1950—1970年则增至4.9%。

科学技术是“双刃剑”。伴随着第三次技术革命的兴起与影响的扩大,其负面作用也显示出来,“八大公害”事件发生了。环境问题成为人类关注的一大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