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欧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新一轮改革,向信息化的过渡
发达国家约20年的“黄金时代”,没有超越垄断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制约,也没有改变其两种趋势的发展前途。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一系列新的经济危机发生了,首先是美元危机。1971年夏,国际金融市场出现抛售美元,挤兑黄金的风潮。美国黄金储蓄锐减,美国总统尼克松被迫抛出“新经济政策”,同意美元贬值,“布雷顿森林体系”出现危机了。接着是能源危机。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后,石油输出国组织宣布大幅度提高油价,使美国和依靠石油发展其基础经济的国家受到严重打击。接着爆发1973-1975年“二战”后最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日本工业生产下降20.8%,美国全国失业人数高达854万。经济危机之后是长达10年的经济滞胀期。经济增长相对停滞,通货膨胀持续上升。1979-1982年又从美国开始爆发新的经济危机。面对这些危机的挑战,各发达国家不得不从70年代末开始进行“二战”后的第二轮改革。战后20多年的经济积累为新改革提供了物质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新科技革命的发展为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路线图,改革基本上以和平发展的方式进行。2001年9月的“9·11”事件结束了美国本土安全无恙的神话,美国国内开始出现危机,美国的霸权地位动摇了。
英国的“撒切尔夫人改革(1981)”、美国的“里根经济学改革(1981)”是这轮改革大潮的“领头羊”。随后,有美国的克林顿改革、法国的米特朗式社会主义试验、联邦德国勃兰特和施密特的社会民主党改革、意大利多党联合的改革“奇迹”、日本的“第三次开国”改革等。在这轮改革中各国都有自己的举措,但共同的特点是:
1.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放弃凯恩斯主义、支持货币主义学派和新自由主义学派的主张,让“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更充分地发挥调节经济的作用。同时削减社会“福利”,减少政府开支,不顾及两极分化的加剧。之后英国布莱尔、美国克林顿实行“第三条道路”,对上述方针有所调整,强调自由市场还要与国家干预结合,特别是在法国、意大利,并不大幅度削减“国有化”和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2.重视信息技术和新技术群的应用。例如里根政府提出“星球大战计划”,要发展高科技。法国提出“尤里卡计划”、日本提出“科技复国论”。1993年,克林顿又提出建设《信息高速公路》,发展网络技术的应用,并得到西方国家响应。1994年,欧盟发表《信息社会宣言》,提出“网络欧洲”概念。1996年,由各发达国家组成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布了《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报告,主张应以信息产业为主体的产业。以往作为第一产业的钢铁、煤炭、化工以至部分汽车工业都可以转让给发展中国家。
3.加强国际协调与联合,为此可以转移部分国家主权。1973年英国加入欧共体,是欧洲联合扩大的重要标志。1990年,开始讨论欧洲货币与政治联盟问题。1993年,欧洲联盟成立。1999年元旦欧元启用,从此欧洲的市场、货币体系联为一体。至于日本公开宣称日本是“西方一员”,在一系列国际事务中都与欧美保持协调合作,加强日美同盟是日本的国策。1980年,日美签订《联合作战计划》密切两国军事合作体制。1974年,美国发表《大西洋关系宣言》表示要加强与西欧的新联合。1976年,美、英、法、德、意、日、加拿大在美国举行七国首脑会议,共同研究世界经济形势,协调各国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