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现代史学科的缘起

一、世界现代史学科的缘起

世界现代史在西方史学界一直不被作为世界通史的重要部分,甚至不被承认是一门历史学科。西方史学者通用的Mordern History一词,既指近代史,也含现代史之意,没有专门的“世界现代史”这一名称。因为西方传统是把历史学的下限规定在国家档案公布的年代,而国家档案要在事件发生的50年后公布,所以现代史在西方学者看来尚不能成为历史。20世纪60—70年代,一些西方国家将外交档案公布的年代缩短为30年,出现了Contemporary History(当代史)的名称和著作,但并不作为是Mordern History(近代史)的衔接和继续。不过有些国际政治学著作对研究现代史也颇有参考价值,例如,1933年美国教授郎萨姆(Langsam)出版一本《1914年以来的世界》,颇有影响,多次出版。英国史学家汤因比主编《国际事务概览》,由英美学者按年代编写1924-1977年共46卷,颇有历史特征。但它们仍不被看成为历史学著述,更不视为完整的世界现代史。20世纪70年代以来出版的多种《全球史》,现代部分都十分薄弱难成体系,对西方世界史学者来说,现代史教研仍然是新问题。

世界现代史作为一门正式历史学科的出现是在苏联。为了突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的划时代意义,苏联史学家们将世界近代史分为三个时期。第三个时期讲1913年“一战”爆发以后的历史。大约从1946年起,苏联各级党校和大学文科将此近代史的第三个时期改为独立课程开设,其名称是俄文近代史НОВAЯИСТОРИЯ一词的比较级 НОВЕЙШАЯИСТОРИЯ,意为更近的历史,汉语译为现代史。汉语词汇丰富,不像西方语言仅有Mordern一词表示较近的意思。汉语有“近代”“现代”“当代”等词,起初它们的意思差别不大。由于翻译俄文历史著作,也就区别开了,变为“近时期”“更近时期”“最近时期”的称谓。1948年联共(布)中央高级党校教师祖波克等4人将其讲述现代时期的世界各国史,主要是将西方各国历史的讲稿出版成书,名为《世界现代史》。这标志在苏联正式开始了世界现代史新学科的建设,是世界史学发展的先进之举。1954年苏联着手编写世界通史10大卷,从第8卷起为世界现代史。其缩写本由明茨主编,起名为《苏维埃俄国与资本主义世界(1917-1923年)》1957年出版(中译本由三联书店1960年出版)。第8、9、10卷从1917年写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从1977年起又出版第11、12、13卷,从1945年写到1970年为止。这样现代史部分占全部通史一半以上的篇幅,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

在我国,约从抗日战争后期开始,有极少数学者将“西洋史”改称为“世界史”,但涉及现代的极少。当时的“西洋史”教学下限通常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没有现代部分。个别教师讲到现代西洋史,也十分随意。例如,抗战时期西南联大的一位教师皮名举就声称:“希特勒打到哪里,我就讲到哪里。”抗战胜利后到新中国建立前,各校陆续将“西洋史”改称为“世界史”,但内容很少讲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个别有例外,例如燕京大学的齐思和教授开设过《西洋现代史》课程,但并不完整。在我国世界现代史教研工作的正式开始还是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