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中国家开始现代化高潮,南南合作的发展

(三)发展中国家开始现代化高潮,南南合作的发展

长期以来,亚非拉国家在世界性的现代化潮流中处于“边缘”“半边缘”的地位。只有处于“核心”地位的西方发达国家才真正实现了现代化。尽管亚非拉地区不少“精英人士”很早就开始了有关现代化的讨论,少数国家也有过一些改革实践,但成效有限。真正现代化高潮的到来是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和70年代,因为这时除了非洲的南部地区外,亚非拉绝大部分都获得了政治独立,开始为经济独立而奋斗,从而揭开了现代化大潮的序幕。到20世纪90年代,非洲纳米比亚独立、新南非诞生,整个非洲独立了,开始实现“复兴梦”。这时就世界所有发展中国家而论,全面的、正式的现代化高潮开始了,这是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大潮。从序幕揭开到大潮启动,将近半个世纪,各地都有一些重要的现代化实践经验需要总结。

亚洲地区:中国和印度是两个大国,人口之和占世界的1/3,它们的现代化实践无疑属世界级大事。新中国建立后,先有“过渡时期”,然后从1956年开始着手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工业化基础,研制出“两弹一星”,但现代化进程曲折受挫。1978年改革开放后,中国加速四个现代化建设,阔步前进,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发展道路也受到世界的瞩目。印度独立后,先是按照“印度社会主义模式”进行现代化建设,接着又依照“经济自由化、市场化与全球化结合模式”进行调整改革,在“绿色革命”和开发电子信息化产业方面成果突出。但是殖民统治遗留下来的种种问题,特别是印巴冲突等民族矛盾,制约着其现代化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亚洲四小龙”(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中国香港)一度成为新兴工业经济体的典范,其“贸易兴国”政策与将“进口替代”转化为“出口主导”的战略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其“新权威主义”的政治理论也被舆论所称赞,为后起的“亚洲虎”国家所效仿。但1997年从泰国开始的亚洲金融危机,让人们重新审视这一现代化经验,在全球化的条件下实现“贸易立国”有诸多问题需要重新研究。

中东地区:现代化进程常与石油联系在一起,特别是海湾国家20世纪70年代初期利用能源危机,几乎是一夜之间就从中世纪阶段一跃而成为现代化国家,成为“历史奇迹”。伊朗、伊拉克是海湾地区大国,石油也使两国政治经济大变动,伊朗有“白色革命”和“伊斯兰革命”,伊拉克有复兴社会党革命,为了争夺海湾地区领导权,两国进行了8年的边界战争,现代化进程受挫。取得现代化卓越成就的是以色列。它在发展核能、改造沙漠方面的技术创新成就突出,在实施“经济稳定工程”改革国家经济体制方面也有显著成效。但以色列的扩张主义使阿以矛盾长期存在,是中东地区现代化的最大障碍。

非洲地区:主要在撒哈拉以南地区,已经获得独立的非洲国家采取过两种模式、两条道路发展经济,一是“非洲社会主义”道路,一是“自由资本主义道路”。两者都失败了。20世纪80年代非洲呈现“失去发展的10年”。经济的全球化和西方国家的信息化使非洲一度“边缘化”,非洲成为世界上最不发达国家的集居地。但世界经济离不开非洲,在非洲统一组织的努力下,非洲的经济一体化在各地区有所发展,约从1996年起扭转了经济持续下滑的状况。非洲国家高举泛非主义大旗,使非洲统一运动走向更高的阶段。从1999年起开始策划,在2002年终于将“非统”改组为“非洲联盟”,非洲的现代化复兴梦,正在扬帆启程。

拉美地区:多数国家虽在19世纪就获得了独立,但一直处于现代化“边缘”和“半边缘”地位,经济上靠出口初级产品维持。尽管墨西哥、巴西等国在20世纪前期有过一些现代化探索,但收效甚微,真正有规模的现代化改革尝试是在20世纪60年代。古巴革命后,巴西按照普雷维什的理论发展“进口替代”的工业化模式,一度出现了“巴西奇迹”的成效,198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288美元。但此模式给政府财务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产生了通货膨胀等问题。从20世纪80年代起拉美国家出现两个“失去的10年”,在此期间各国接受来自美国的“新自由主义”发展模式,放松国家对金融、贸易、投资的市场主导,结果也不尽如人意。随之而来的是1994年墨西哥的金融危机和1999年巴西等国的金融危机,拉美诸国陷入国际经济学界所说的“中等收入陷阱”,如何摆脱尚在探索。

南南合作的发展:亚非拉诸国现代化的根本障碍是北方发达国家建立起的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和南北尖锐复杂的矛盾。为了应对南北矛盾必须加强南南合作。1964年,在联合国第一届贸易发展会议上诞生的“七十七国集团”是南南合作的开始。1979年,在坦桑尼亚发表的“阿鲁沙纲领”是南南合作的指导性文件。1983年在北京举行第一次南南合作会议,开始了南南合作的正常运转。东南亚联盟、非洲联盟等地区国际组织积极支持南南合作,都期待有新组织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