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整体化框架下的两极对立国际格局

(三)世界整体化框架下的两极对立国际格局

雅尔塔体系带给战后世界的国际关系态势,一方面是世界整体化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是冷战对立两极格局的出现。所谓冷战,是指一种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表现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意识形态乃至科技文化等领域,主要发生在美苏两大国和以它们为首的东西方两大集团之间。通常将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主义”的提出作为冷战爆发的起点。冷战的根本原因是经过大战的较量形成了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它们在世界大战期间是盟友,但战后为了各自的利益,对外大战略大相径庭,互不相容。罗斯福的“世界蓝图”和杜鲁门的领导世界计划,都是要巩固美国在大战中获得的“世界中心”地位,实现“美国世纪”的梦想。斯大林要求的是保障苏联的安全和“世界革命”新成果,而这个安全地带是西自易北河,东至“三八线”,如此广阔的领域与美国的霸权计划严重冲突,特别是苏联重视西部安全,要巩固东欧各新建的人民民主政权,不容西方势力插手,这是美国不能容忍的。加上苏联与西方国家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本来就有对立,由此便导致美国对苏联实行凯南的“遏制政策”。但“二战”形成的世界整体化态势对双方都有利,他们都不愿意用“热战”来改变,于是“冷战”就发生了。

美国的冷战举措是:提出杜鲁门主义(1947),推行马歇尔计划(1947),组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949)。苏联也有对应的举措:成立“共产党情报局”(1947),成立苏东经互会(1949),组建华沙条约组织(1955)。美国以“英美特殊关系”为基石,邀请丘吉尔赴美发表“富尔敦演说”。苏联则指望中苏同盟为社会主义阵营核心,两次邀请毛泽东访苏。美苏摩擦,碰撞事件不断:封锁西柏林危机(1949)、对日和约的对抗(1951)、第二次柏林危机(1958)、U—2飞机被击落(1960),修建柏林墙(1961)、古巴导弹危机(1962)等。与此同时,意识形态斗争也接连不断。美国的麦卡锡主义,苏联在文学艺术哲学、生物学领域对资产阶级思潮的批判都波及对外活动领域。

但是在世界整体化的框架下,美苏都不得不妥协,于是又出现一系列事件;日内瓦美苏英法首脑会晤(1954)、戴维营会议(1959)、维也纳美苏会谈(1961)、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签订(1963)、葛拉斯堡会谈(1967)等。

美苏的霸权主义政策也引起了本集团内部的不满和分歧,戴高乐的独立外交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机构、西德的新东方政策等,都显露了对美国的离心力;苏南关系的破裂、波匈事件、中苏分歧和“论战”,直至中苏边界流血冲突,社会主义阵营不复存在。20世纪60年代末两大阵营的分化,使“冷战”格局不能不发生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