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后期的世界文化特点
20世纪后期,由于信息技术的大发展、知识经济的到来和国际环境的相对宽松,世界文化呈现出新的特点:
1.文化知识“大爆炸”现象的出现。20世纪70年代以来每年约有50余万种图书问世,20世纪80年代每天发行报纸5亿份、杂志6万种。据英国科学家詹姆斯·马丁测算,人类知识的倍增周期在19世纪约为50年,20世纪中叶约为10年,20世纪70年代仅为5年,20世纪80年代以来几乎到了3年翻一番。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科学知识的增长率在20世纪50年代每年增长率为9.5%,20世纪60年代为10.6%,20世纪80年代为12.5%,20世纪50-70年代人类创造的知识约等于过去2000年的总和。
2.反对传统也反对现代主义的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登场。经过“二战”,许多现代派文化被纳入了主流文化。为了抗争新的社会问题带来的痛苦和信息化带来的西方社会人的异化,在知识青年中出现了反主流文化的新左派、嬉皮士运动及女权运动的人群。他们的情绪很快就反映到哲学人文学科和文学艺术各领域,其特点是比现代主义更加的反传统。它主张颠覆主体、突出个体,只有个体经验,没有总体的同一认识,主张放弃终极真理的追求,重视过程轻视目的,只重视事物本身,轻视去构建体系。例如,哲学领域中对结构主义的批判、对存在主义的否定,文学艺术中的魔幻现实主义、波普艺术、摇滚乐等。
3.文化的多元化、多样性更放异彩。20世纪以来,文化的多样性一直在发展。首先是在各文化领域内部的多样性表现。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和大众传媒的发达,社会文化和宗教文化领域内部出现了多样性的发展。消费主义文化的盛行就是典型一例,该文化使人们的消费观念从使用价值消费转到时尚价值消费,从物的消费转到符号消费,追求“名牌”。又如原有的宗教文化在新时代潮流的推动下进行改革,以新的内容和方式展现在世人面前。罗马教廷把社会解放要求融入宗教信仰形成“解放神学”。在非洲出现民族化教会。古老的佛教加大群众化、世俗化、现代化改革,拥有越来越多的信众。
4.国际文化交流的空前繁荣。信息技术使五大洲的观众在同一时间看一场球赛和演出,这是历史上从来没有的。这种文化欣赏方式引起了人们对比较文化和跨国文化研究的兴趣,相应学科建立起来。和平与发展的国际形势,使得超意识形态的体育运动会、博览会的文化交流更加频繁,规模越来越大。此外,各种有文化内涵的非政府组织也纷纷建立,这一切也都使世界走向全球化成为不可更改的历史潮流。
1992年10月24日是联合国日,秘书长加利在致辞中宣称:“世界进入了全球化时代。”结合历史实际观察,这种提法是有道理的。进入21世纪后,世界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状态,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的变革正在推进。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诸如金砖国家的联合兴起了,和平与发展的趋势不可逆转。但是,世界仍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和挑战。世界现代史作为历史学科对于现状问题不宜多讲,但继续记录和研究世界的变化、探讨中国在世界上的作用,仍是世界现代史教学与研究者的一项义不容辞的任务。
[1]“时间带”是笔者曾提出的一个概念,指相关联的一系列国际事件相继出现,构成一个“时间带”,几年或者十几年,可用此表示世界历史阶段,比单用某一年某一事来分别更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