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中国特色的世界史研究步入新阶段
世界史学科的发展与国内外形势的发展有关,也与学科理论的进步有关。2017年中共“十九大”宣布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进入新时代。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步入了世界中心。中国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方略和创建“一带一路”的新战略,必然会推动有中国特色的世界史教学和研究步入新的阶段。历史告诉我们,没有繁荣的社会科学的国家是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的。作为世界史研究学者,我们必须更加努力,为祖国、为人民做出应有的贡献。
[1]周谷城1898年生于湖南益阳县,毕业于北师大英语部,1920年在长沙第一师范任教,1927年在上海复旦大学任教,1942年在复旦教授世界通史,并编著非欧洲中心论的通史,1949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2]苏联科学院历史研究院古柏尔教授等20余人从1934年起编写《殖民地·保护国新历史》二卷本,1940年出版,吴清友翻译该书的上卷(1789-1918),1947-1949年3月大连读书出版社分4册出版。鲍爵姆金主编的2卷本《世界外交史(从古代至1940年)》1949年前就被翻译。1949年11月至1951年10月由北京五十年代出版社分5册出版。此后大量的苏联史学著作被译成中文,参见于沛:《当代中国世界历史学研究》(1949-2009),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第15-33页。
[3]20世纪50年代北大的世界史学教师有:周一良(亚洲史)、齐思和(古代史)、张芝联(近代史、法国史)、杨人楩(法国史、非洲史)、罗荣渠(拉美史)、马克垚(中古史)、朱龙华(上古史)等。又如向达(图书馆馆长)、季羡林(在东方语言系研究印度)、马坚(研究阿拉伯)等。
[4]1950年东北师大创办正规化历史系后,集聚了诸多专家,世界古代史有林志纯(日知)、邹有恒,中世纪史有郭守田、戚佑烈、朱寰,近代史有刘祚昌、王荣堂,现代史有丁则民、何基,各段都编写有齐全的教材。1953年起举办几届研究生班,培养出著名学者有:刘文鹏、李长林、刘家和、周怡天、毛昭晰、崔连仲、王阁森等(古代史);刘明翰(中世纪史);韩承文(近代史)等。毕业于苏联专家进修班的学者有:彭树智(中东史)、艾周昌(非洲史)、王春良(拉美史与世界现代史)等。
[5]该讲义还附有中外历史对照表和人名地名中外对照表及名词解释,颇有创意。教育部将其定为全国首批高校交流讲义,由高教出版社出版。正准备发行时,因雷先生1957年被划为右派而撤销。2012年经其学生王敦书整理,由中华书局出版。
[6]黎国彬:《印度尼西亚简史》,荆门: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年。1958—1961年编写的6本书是:《中国和阿拉伯人民的友好关系》,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1958年;《中东民族解放斗争简史》,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58年;《中东民族解放运动大事年表(1917—1958)》,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58年;《拉丁美洲民族解放斗争简史》,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58年;《拉丁美洲民族解放斗争大事简记》,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58年;《北非民族解放斗争简史》,《历史教学》1958年第12期至1960年第8期连载,因故未能合成一书。这些书均经杨志玖、杨生茂、梁卓生、雷海宗等老专家审校。
[7]周一良、吴于廑主编:《世界通史》,上古分册主编:齐思和;中古分册主编:朱寰;近代分册两卷主编:杨生茂、张芝联、程秋原。《世界通史资料选辑》,上古卷主编:林志纯;中古卷主编:郭守田;近代卷主编:蒋湘泽;现代卷主编:齐世荣。另见各卷内封面说明,均吸收了各校的研究成果并有众多人员参与。
[8]这里仅以笔者所在的南开大学历史系为例,1958年全系师生编印了《毛泽东论历史科学》一书。世界史的教师与同学多次讨论过“毛泽东思想能否指导世界史研究”,结论是肯定的。并强调:毛泽东同志说中国革命是世界的一部分,作为中国革命的历史背景也是世界一部分,世界史必须要将中国史包括进去。该系教师梁卓生在《历史教学》1960年第8期上发表论文:《以毛泽东思想指导世界现代史教材编写工作的点滴体会》。
[9]参见吴于廑:《关于编写世界史的意见》,载《吴于廑学术论著自选集》,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最先按照吴先生理念编写通史教材的是李植枬等主编:《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共5册),长沙:湖南出版社,1988—1991年。另参见于沛:《当代中国世界历史学研究》(1949—2009),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第100—108页。
[10]例如崔连仲、刘明翰等主编的《世界通史》由山东、河南、西北多所大学的老师合写,1983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四卷,后又增补现、当代卷,2004年被收入《中国文库》。另参见于沛:《当代中国世界历史学研究》(1949—2009),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第147—181页。
[11]各分卷主编:古代史上卷刘家和、王敦书;下卷马克垚、朱寰,近代史刘祚昌、王觉非;现代史编上卷齐世荣,下卷彭树智。
[12]1987年8月该通史编写工作会议在延吉市延边大学召开,齐世荣先生让笔者起草第6卷的编写大纲,供讨论。我以南开大学现行当代史教学大纲为基础拟定。该教学大纲初拟于1971年工农兵学员入学,已经过10多年的教学实践和修改,拟订中注意体现党中央提出的划分三个世界,不称霸理念,和平发展是时代主题的理念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等诸多马克思主义新思想。
[13]例如蒋孟引主编的《英国史》、张芝联主编的《法国史》、吴廷璆主编的《日本史》、杨人楩的《非洲史》、李春辉的《拉丁美洲史》,刘绪炲、杨生茂主编的《美国通史》6卷等。详见于沛:《当代中国世界历史学研究》(1949—2009),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第181—215页。
[14]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10卷本,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6年。后由中国国际关系学会主编了第11、12卷。参见于沛:《当代中国世界历史学研究》(1949—2009),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第252—293、311—321页。张季良主编:《国际关系学概论》,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9年。该书是我国学者探讨国际关系理论最早的草创之作。
[15]北京大学罗荣渠教授在这方面的研究起了带头作用,参见于沛:《当代中国世界历史学研究》(1949—2009),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第321—335页。
[16]例如,周一良主编:《中外文化交流史》,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季羡林:《中印文化关系史论丛》,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周谷城、田汝康主编:《世界文化丛书》20种,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世纪80年代陆续出版;马骏骐:《碰撞、交融:中外文化交流的轨迹和特点》,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年;裔昭印主编:《世界文化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张广智等主编:《世界文化史》,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
[17]张象、黄若迟主编:《20世纪世界文化》,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年。
[18]复旦大学的耿谈如先生和南开大学的黎国彬先生最先在国内开设外国史学史课,郭圣铭先生出版了第一部西方史学史,此后张广智、陈启能、于沛在这方面的著述较突出,见于沛:《当代中国世界历史学研究》(1949—2009),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第386—402页。
[19]参见于沛:《当代中国世界历史学研究》(1949—2009),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第409—410页。
[20]陈翰笙、靳文翰、朱庭光、张椿年、沈永兴等为此做了大量工作,参见于沛:《当代中国世界历史学研究》(1949—2009),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第114—119页。
[21]陈启能:《近年来中国的世界史研究的进展》,见张海鹏主编:《中国历史学30年(1978—2008)》,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
[22]齐世荣:《我国世界史学科的发展历史及前景》,见《齐世荣史学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359—36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