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起了战后世界史的教学与研究的基础
如果说在世界通史中世界现代史还是新领域,是有待开垦的处女地,那么战后世界史则又是这块处女地中的处女地。1978年之前,这部分的教学基本上是作为时事政治课处置。1978年恢复高考后,考虑到当时我国外交政策正在调整,决定将“高考”世界史的下限定在1945年,于是1945年之后的战后世界史(即当代世界史)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基本中断了。在高校,特别是师范大学的世界现代史教学中,这部分内容也都草草地带过。在各种历史期刊中这部分的论文更是罕见。那么,应该怎样对待这部分的教研工作呢?笔者在1980年撰文提出此问题,[19]从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写历史“应从后面开始”,即从当代史开始的论断讲起,结合国内改革开放的需求与国际史学动态,说明这部分教研工作不能放松。此倡议得到普遍赞同。1985年5月世界现代史研究会在安徽举行第三届年会,专门讨论加强战后世界史的重要意义并发表纪要,[20]一致认为这是“一项不容轻视、紧迫的战略任务”。“二战”前仅28年历史,战后已40多年,如果这段历史不讲,青年学生连报纸也看不懂,将成为“史盲”,这与我国对外开放的现实是不相适应的。在诸多学者的倡议和论证之下,[21]当代世界史的学科地位被公认,它以独立的课程出现在大学的课表之中。在胡绳等专家的参与建议下,中学历史教学大纲有了改变,1996年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高中世界近现代史》课本,当代部分占有1/3的篇幅,叙述下限到20世纪90年代初。学者们还对当代史的特点进行了讨论,认为这是世界通史的最后一部分。如果说历史是凝结了人类活动记录,那么当代史则是刚刚凝结了的记录,它与国际政治、经济等学科最大的不同是,后者研究的是正在进行或正在凝结的尚不稳定的人类活动。[22]
构建新学科首先是资料的整理和建设。对世界当代史来说,一方面,资料多如牛毛,严重缺乏整理和翻译;另一方面,是有些资料由于政治原因又十分短缺。故这方面的工作艰巨困难。刘同舜、姚椿龄等上海学者编译的《战后世界历史长编》[23];齐世荣主编,张宏毅、黄安年、张象为分册主编的《当代世界史资料选集》[24];张象主编并与天津学者共同执笔的《世界当代史教学与研究工具书——当代世界知识新辞典》[25],对该学科的基础建设均颇有贡献。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初,约有50多种《世界当代史》教材、资料、著作出版问世,论文有8000多篇。尽管存在彼此重复的问题,但也各有特色,反映了世界当代史学科从此建立起来了。[26]应用较广的是齐世荣主编的《世界史》当代卷,该书叙述至“冷战”终结之后。该书对当代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反映,给读者以整体的理念。[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