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文明时代农耕世界之间的交往
早在公元前3000年代初期,以农耕为主的各文明地区之间就发生了经济文化上的联系,出现了连接各地区的商道。陆路主要是以两河流域的南部为中心,向西经叙利亚到东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城市,再经巴勒斯坦到埃及,向东到达伊朗高原。海路主要是由地中海东岸,经塞浦路斯抵达克里特和埃及,或经红海到埃及和蓬特(位于今索马里)。但这一时期还处在金石器并用的时代,青铜器才刚刚被使用,商品生产和交通尚未发达,因此商业的往来仅限于内陆相邻的国家和地区之间,并且也并不经常发生。除了商业往来之外,战争也是各国、各地区之间的一种交往形式。起初是各城市、各国家之间为了扩张土地、占领水源、掠夺人口进行的兼并战争,兼并的结果形成了较大地区的统一王国。后来是王国对邻近地区旨在夺取奴隶、财富和矿藏的掠夺战争,这种掠夺战争客观上促进了各地区的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公元前2000年代,上古文明进入青铜器全盛时期,新的金属工具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劳动生产率,促进了商业的发展。在对外贸易上,西亚、北非和东地中海之间的商业往来更加频繁。公元前1000年代,上古文明进入铁器普遍使用的时代,出现了领土广大的军事帝国,欧亚大陆各地区的交往进入了新时期。横跨欧亚非的波斯帝国,大修驿道,促进了各地区的交往。随着地区间中介贸易的发展,出现了航海殖民活动。腓尼基人的殖民活动主要活跃在西地中海,后起的希腊殖民活动则主要活跃在东地中海。
这一时期,欧亚大陆各地区的交往有了新的发展。在亚历山大东征以前,主要是由东向西,最远到达不列颠。腓尼基、巴勒斯坦和小亚细亚沿海地区是当时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在亚历山大东征以后,由于他实施东方化政策,把大批希腊商人、工匠、学者引向东方,再加上希腊连年战乱和城邦危机的加深,希腊的经济文化重心逐渐东移。所谓希腊化时代,实际上是东西方文明融合的时代。这时,旧的商业和文化中心城市,如腓尼基、巴比伦、雅典等都衰落了,替代它们的是新兴的希腊化城市,如亚历山大里亚、安条克、塞琉西亚等。亚历山大里亚最为活跃,它不仅与整个地中海地区进行频繁的贸易,而且从印度和中国引进了包括丝绸、香料、象牙、珍珠等在内的各种商品。
这一时期,罗马帝国处于全盛时期。罗马帝国的版图辽阔,包括现在的葡萄牙、西班牙、法国、比利时、荷兰、英格兰、苏格兰、德国、瑞士、意大利、奥地利、保加利亚、小亚细亚、叙利亚、希腊、巴勒斯坦、埃及、突尼斯、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等国家和地区,东西约3000千米,南北约1000千米,所辖人口约5400万。帝国境内交通方便,道路遍布,其中主要道路有372条,可谓“条条大路通罗马”。罗马帝国的建立,不仅为地中海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的交流提供了条件,而且促进了所辖地区文明的发展。
公元前2世纪,上古文明世界的横向交往进一步得到了加强。丝绸之路的开辟在上古文明世界横向交往过程中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丝绸之路是指从中国长安出发,横贯中亚,进而连接欧洲、非洲的陆路通道。丝绸之路从中国的长安到叙利亚,全程大约7000千米,以大夏(今阿富汗的北部)为中转站,分为东西两段,其中西段经波斯帝国与希腊化国家的开拓,已初具规模,东段不仅地理形势险要,而且当地政治形势也不稳定,开辟任务十分艰巨。在民间间接交往的基础上,张骞在公元前139—126年、公元前119—115年先后两次出使西域,历尽艰难险阻,终于完成了开辟丝绸之路东段的任务。到东汉时期,班超继续经营西域,使丝绸之路更加畅通,后来罗马帝国派遣商业使臣从红海出发经印度到越南来华,从而开始了中国与罗马的海上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