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期的世界:工业革命加速世界整体化进程,造成历史大变迁
蒸汽机的应用与工业革命的兴起开辟了近代史的第二个时期。工业革命始于18世纪中叶,但仅限于英国。从宏观角度来看,资本主义的工业革命是在19世纪前期展开的。可以说,19世纪的历史是在英国工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下开始的。经济上的工业化和政治上的民主化,是19世纪史的两大主旋律。作为这种主旋律的体现,在19世纪形成了起进步作用的自由主义、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三股历史潮流。
工业革命以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推动生产力飞速发展,既改变着各国的经济结构,也改变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择业取向,使整个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法国大革命创立的人权自由、政治平等的原则以及革命中表现出来的战斗精神,也在新的条件下更加深入人心。自由主义潮流和近代民主化理念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
自由主义潮流在继承天赋人权、公民平等、以法治国、分权制衡等启蒙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从主要反对封建制度进一步演变为管理经济和治理国家的导向性理论。对经济活动和私人生活的不干涉主义、自由竞争学说、功利主义、实证主义等都是其在意识形态上的主要表现。在政治上则集中表现在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运动的高涨。从19世纪20年代到70年代初,这些运动此起彼伏,基本上都取得了成功,这使得一批重要国家由此跨入资本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上得以确立。而且,随着殖民扩张和殖民地、保护国的迅速增多,一个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将世界连成一体,在人类文明演进中无疑是巨大的突破性的进步。
加强殖民扩张和掠夺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得以形成的重要途径之一。为了获得稳定的原料场地和商品市场,殖民者放弃了奴隶贸易,在亚非拉地区不再满足于沿海据点,而是要大面积的占领土地向内陆进军。所以,人类文明每前进一步,必定要付出一定代价,有时是非常沉重的代价。这是规律,无法避免。大片地区遭受殖民统治,就是为世界连成一体这一文明进步而付出的沉重代价,需要用很长的时间去逐步消除。马克思以英国统治印度为例论述了殖民主义的双重历史使命,他指出:“英国在印度要完成双重的使命:一个是破坏性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建设性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这就“在亚洲造成了一场最大的,老实说也是亚洲历来仅有的一次革命”。从这个角度来看,“英国不管是干出了多大的罪行,它在造成这个革命的时期,毕竟是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7]很显然,资产阶级征服世界的过程,也是改造世界的过程。双重使命便是改造的体现。当然,改造的过程伴随着极为残酷的奴役和压迫,是严重的罪行。应该说,奴役压迫是犯罪,而双重使命则是充当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破坏传统的古老社会结构,走向西方式的近代社会,是历史的必然,是一场社会革命,促进了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但是其手段却极为野蛮残酷。这只能证明,历史的辩证法是无情的。
上述现象表明,自由主义潮流是19世纪历史的主潮流,体现着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同时,它也激起了另一股潮流,即民族主义潮流。这也与工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密切相关。当法国大革命遭到众多欧洲国家武装干涉时,法国人就把法兰西民族的尊严看得无比珍贵,开始有人将法兰西民族称为“世界第一民族”。后来,拿破仑霸占了欧洲很多国家的领土,又激起了这些国家人民的民族主义情感。19世纪欧洲的民族主义运动大多表现为救亡自立、振兴图强和争取国家统一的斗争,而且常常与资产阶级民主运动结合在一起。爱尔兰抗英斗争,波兰民族起义,匈牙利、捷克、罗马尼亚等地的民族运动,意大利驱逐奥地利势力争取国家统一的斗争,以及德意志统一中表现的日耳曼民族主义的精神,都是民族主义历史潮流的体现。
在欧洲之外,以亚洲的民族运动最为突出,这与工业革命的影响直接相关。西方列强加强商品输出、扩大海外市场,霸占更多殖民地,以不平等交易的手段进行掠夺等,激起了亚洲人民的愤怒反抗。印度尼西亚爪哇人民起义、阿富汗人民抗英斗争、伊朗巴布教徒起义、中国太平天国起义和印度民族大起义等,组成了19世纪亚洲民族运动的第一次高潮。这些运动可歌可泣,但由于受到时代的局限,仍属于古代人民反抗斗争的继续,提不出从根本上改造社会的方案,领导者也是农民领袖或封建王公。待到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之后,旧式的民族运动才会转化为新型的运动。
另一股社会主义的历史潮流由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组成,这是工业革命的直接后果。由机器生产的工厂制中诞生出来的产业工人形成了一个新的阶级即无产阶级。无产阶级与手工工场工人不同,劳动的条件与环境以及完全依靠出卖劳动力为生的状况,造就了他们的革命性、纪律性和团结精神。他们从一诞生便开始了反抗斗争。蒸汽时代工人运动的典型事例有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巴黎工人六月起义、英国工联主义运动、全德工人联合会的活动、第一国际的活动、德国社会民主工党(爱森纳赫派)的建立、巴黎公社革命,等等。不过,在19世纪30—40年代的工人运动中,参加者还包括为数众多的手工工人,甚至他们还成为了主体。里昂的起义工人几乎都是手工工人,宪章运动中手工工人也占大多数。当时的人们并没有将产业工人与手工工人区分开来。
这一时期的工人运动基本上都具有自发性、暴力性和政治斗争的特点,这是当时的社会条件造成的。工人阶级刚刚诞生,组织程度不高,自发性斗争就更多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资产阶级还主要采用延长工时、压低工资、增加劳动强度、雇佣童工女工等榨取绝对剩余价值的手段,在政治上也未进行改革,仍以高压政策为主。因此,愤怒的工人一旦起来反抗,便具有了暴力倾向和争取政治权利的强烈要求。
这种政治性的以暴力斗争为主的工人运动,都发生在资产阶级改革与革命的时期,客观上起着自由主义潮流中左翼的作用,促进了社会改造运动。当时的情况表明,工人阶级已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但是,他们所提出的要求基本上没有超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范畴。工人运动实际上主要是自由主义潮流的一种辅助力量。有着这些特点的工人运动全部遭到了镇压,并没有成功的事例。这表明,这样的斗争还难以引导工人阶级求得解放,运动还需有新的发展。
社会主义的学说早在工人运动之前就已产生,但还未能成为一种社会思潮,只是极少数人提出的设想。工业革命产生的强大的冲击波,使社会阶级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特别是手工工人和小资产阶级受影响最大,或失业破产,或状况危殆,从而惶惶不可终日。这就引起大批有识之士的深思,从而努力去探索改造社会的方案。于是各种社会主义流派应运而生,空想的、小资产阶级的、无政府主义的学说蜂起流传,都打着社会主义的旗号。随着工人运动的崛起,无产阶级显示了巨大的革命性,个别天才人物开始把改造社会、实现理想的希望寄托在无产阶级身上。马克思和恩格斯总结和吸取人类知识的精华,发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揭开了资产阶级榨取剩余价值的秘密,将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为科学。从当时的实际情况来看,科学社会主义也只是各种社会主义流派中的一种,但是它所阐述的真理却日益广泛传播开来。各种社会主义流派很快在工人中产生了重大影响,从一种思潮转化为社会主义运动,形成一股历史潮流。
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是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标志。19世纪中叶,马克思、恩格斯在总结1848年欧洲革命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自己的学说。1867年《资本论》第1卷发表,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更加完整、丰富地发展起来了。随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各国工人运动也出现了相互支援的趋势,而且与社会主义相结合的程度也在加深。第一国际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建立的。巴黎公社体现了这一阶段工人运动的主要特点,并创造了打碎旧国家机器、建立工人阶级政权的新经验。
19世纪是西方文化空前繁荣和大发展的时期,是世界文化前进的代表。在哲学领域,德国古典哲学和英法实证主义哲学将人们的认识水平提高到新的境界。例如,康德的认识论、黑格尔的辩证法、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孔德的实证主义等,都有深远而广泛的影响。在文学艺术领域,浪漫主义以对抗古典主义的姿态登上历史舞台。英国的拜伦、雪莱,法国的雨果,德国的海涅等诗人、文学家对资本主义的革命与改革热情歌颂,对社会的阴暗面尖锐地批评。在音乐美术领域,浪漫主义作家对古典主义的过分重形式、规范、死板模式的风格提出了批评,主张要有个性和动感。如果说17世纪西方音乐的最高水平是意大利歌剧,18世纪是以巴赫、海顿、莫扎特为代表的德国和奥地利的交响乐,那么19世纪世界音乐的最高水平是贝多芬、舒伯特、舒曼等音乐家的浪漫主义作品。他们用多种形式抒发音乐家的内心情感,实现音乐对人的心灵的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