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的胜利与新兴发展中国家成为世界整体化的又一动力

(四)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的胜利与新兴发展中国家成为世界整体化的又一动力

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为全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的解放斗争开辟了更加广阔和现实的道路。随着战争的结束,解放运动的烽火迅速遍布亚非拉和大洋洲的辽阔地区,先后掀起了三次大的浪潮:

第一次浪潮,主要斗争在亚洲地区,中国在抗日战争中壮大起来的革命力量,经过3年的解放战争,在1949年10月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这期间,蒙古、朝鲜、越南也建立人民革命政权,并选择走社会主义道路。另一类新兴国家是建立进步的民族主义政权,如印尼、印度、缅甸、斯里兰卡等。

第二次浪潮,主要发生在中东地区。1952年由埃及“七月革命”带头,北非各国都开展了武装斗争。伊拉克“7·14”革命震惊世界。整个西亚非洲诸国纷纷独立,西方舆论惊呼为“中东危机”。

第三次浪潮,斗争发展到整个亚非拉地区和大洋洲的一些岛国。1957年加纳独立,点燃了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民族独立运动烈火。“1960非洲年”的出现反映了全非洲的觉醒。曾被西方称为“安定的绿洲”再也不安定了。1959年,古巴革命的胜利在整个拉美地区掀起新一轮的民族民主斗争的高潮。

殖民统治者是不会自动退出历史舞台的。他们用软硬“两手政策”面对新的形势。一方面进行暴力干涉,发动战争;另一方面搞和平妥协,进行“非殖民化”改革,允许原殖民地国家政治独立,但仍保留其经济军事及外交特权。美国打着“反殖民主义”的旗号,以“援助”为诱饵向一些新独立的国家渗透。由于新老殖民主义者在作怪,一系列局部战争发生了。例如,荷兰、英国发动了两次印度尼西亚战争(1945-1949),法国发动了印度支那战争(1946-1954),美国打着联合国旗号发动朝鲜战争(1951-1953)。在印度,英国利用早已埋下的殖民祸根,连续制造印巴战争及大屠杀事件。在中东地区,由外部势力插手酿成的阿以冲突,是多次中东战争的根源,也是中东问题的焦点。在非洲,法国进行了7年的阿尔及利亚战争(1956-1961)。比利时在美国的支持下进行刚果战争,杀害了民族英雄卢蒙巴(1960)。在拉美,当革命后的古巴宣布要走社会主义道路时,美国派遣雇佣军进行“吉隆滩战役(1961)”。美国还继续法国的殖民行动,将印度支那作为特种战争和“遏制共产主义”的“试验场”,挑起和扩大越南战争(1964)。

面对来自国际上的阻力,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用联合团结来维护自己的独立主权。1954年中国邀请印度、缅甸共同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联合基础。1955年亚非会议在万隆召开,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在“万隆精神”的鼓舞下,不结盟运动兴起了(1961),到20世纪60年代末成员国约占世界国家总数的2/3,人口总数的50%。西方学者称此为“第三世界”。该名称也为不结盟国家所接受,它们成为世界舞台上不可忽视的力量,积极促进世界的联合与整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