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写实的世界史学形成的时期
15至16世纪是西方世界史学发展的转折期,此时的西方世界史学开始突破神学史观的桎梏,并开始改变只记述局部世界史的局面。这里面的原因主要是:其一,“地理大发现”开拓了西方人的视野;其二,神学史观受到“日心说”等科学成果的冲击,人们开始直面真实的世界;其三,文艺复兴运动使人文主义理念成为历史学家们的创新动力。所有这些因素的背后,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西欧的建立。
从开始转折到形成真正的世界史学科历时数百年,分为三个阶段:
1.从“神学”到“人学”史学观的转变(15、16世纪至18世纪中期)
“地理大发现”与文艺复兴促进人们的世界地理观与人文主义世界史理念的形成。新的世界史观首先是从人们熟悉的本地区历史开始,然后才影响到世界史编写的理念。例如,意大利政治学家马基雅维里(1469—1527)是通过编写《佛罗伦萨史》来宣扬人文主义的。在其名著《君主论》中,他引用了诸多意大利以外地区的世界史论据,促进了真正世界史学的萌生。又如,英国托马斯·莫尔(1418—1535)的《乌托邦》、历史哲学家培根(1561—1626)的《国王亨利统治时期的英国史》都拨开了宗教史观的迷雾,为理智的世界史学的诞生开辟了道路。
2.理性主义世界史学的诞生(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前半期)
在西欧兴起的工业革命,使工业制品开始销往世界各地,殖民主义“火与剑”的行动遂遍及全球,这使得西方社会对世界史知识的需求迅猛增长起来。与此同时,启蒙运动在西方掀起了文艺复兴运动之后的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史学中的神学体系予以有力的冲击。在此背景下,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著作纷纷问世了。1756年,阿鲁埃·伏尔泰(1694—1778)推出的《论世界各国的风俗与精神》(中译本简称《风俗论》)一书,被誉为第一部具有近代意义的世界史。该书不再以“上帝创世纪”为开篇,而是从古代中国讲起,它的横向叙述范围不再限于基督教世界,而是扩大到亚非美各大洲,并且开始把人类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不过,这仅仅是一个开始,该书所讲述的主题仍然是西欧历史。
理性主义的世界史学在德意志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因为这里有过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和农民战争以及普鲁士的“开明专制”。18世纪中叶,“哥廷根学派”从德意志哥廷根大学的史学讲座衍变而成,该派主要弘扬伏尔泰的理念,注重世界史研究。代表人物伽特尔(1727—1799)提出要研究世界史应该如何布局的问题:哪些问题可写入?哪些不必写?怎样分期?他在《世界历史要览》一书中,明确提出了“古代”“中世纪”“近代”三个阶段的概念。
3.具有一定科学意义的世界史学在西欧的形成(19世纪后半期)
第二次产业革命使得以西欧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进入高歌猛进的时代。在这种背景下,真正世界史学科的形成具备了客观条件。19世纪中叶,德意志被誉为“近代史学之父”的史学家尼布尔·兰克(1795—1886)与他的弟子共同提出了客观主义史学的实证理论。这一理论的提出,为其赢得了史学界的领军地位。尼布尔·兰克著有《拉丁和条顿民族史》《宗教改革时期德意志史》《教皇史》等,这些著作无一不体现出他“如实记述”、用第一手材料说话的主张,从而将历史学科推上了科学化的道路。1877年,尼布尔·兰克通过口述编纂了七卷本《世界通史》,该书是科学化世界史形成的代表性著作,与此同时,法国实证主义史学家杜律伊(1811—1894)主编了《世界历史丛书》,拉维斯(1842—1922)主编了《世界通史》10卷本,英国剑桥学派史学家阿克顿(1834—1902)着手编撰了《剑桥近代史》。这些著作的问世,都显示出世界史学科在西方已完全形成了。这一时期的世界史著作的共同特点是以世界民族国家为历史叙述单位,主导思想是以“西欧为中心”。尼布尔·兰克认为,只有欧洲的六大民族——法兰西、西班牙、意大利、德意志、英吉利、斯堪的纳维亚是世界历史发展的主流,其他地区的诸民族不过是主流的“附加物”而已。用这种观点审视世界历史的变迁,实际上是西欧资本主义处于盛世的一种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