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极对立的国际格局大转折

(四)两极对立的国际格局大转折

20世纪70年代国际格局开始发生大转变,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其一,美国对外战略的转变。1970年2月,尼克松向国会提出《70年代美国的对外政策:争取和平的新战略》。他认为世界已不再是两极,而是有五大力量:美国、西欧、苏联、中国和日本。“伙伴关系、实力和谈判”将是美国外交的三大支柱。要用“和缓”的外交手段保持美国在世界的领导地位。他宣布美国退出越战,他出访中国、苏联,倡议与苏联共同进行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谈判、倡议在赫尔辛基举行“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尼克松之后的卡特政府提出“人权外交”要用“水对付火”的办法遏制苏联。布什政府提出“超越遏制”战略,主张要用实力竞赛的办法拖垮苏联。里根政府一度对苏表示僵硬,不久也主张以“新灵活反应战略”对苏联实行和平演变。

其二,中国与亚非拉新兴国家以第三种力量的姿态登上国际舞台。1971年第26届联大,中国在第三世界国家选票支持下,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接着中美关系正常化,宣布1979年建交。中国随之与大批西方国家建交,到1981年与中国建交的国家达到124个。毛泽东发表“划分三个世界的理论”,宣布“中国属于第三世界”。1979年邓小平作为新中国领导人第一次访美,宣布“中国永远不称霸”。在中国的支持下,第三世界国家的国际地位得到空前提高。来自非洲的加利和安南先后任联合国秘书长,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其三,苏联对外战略的演变,霸权主义正式出笼。1968年苏联出兵捷克后,提出了“勃列日涅夫主义”。霸权主义成为苏联外交的总方针。由于苏联国内改革的成效欠佳,经济连年衰败,苏联领导集团便把视线转向国外,企图从外部得到补偿。赫鲁晓夫曾以退让策略希望“美苏联合主宰世界”。勃列日涅夫则改变为通过积极进攻战略,美苏争夺霸权主宰世界。为此他进行了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在“有限主权论”“社会主义大家庭论”的借口下加强对东欧盟友的控制,巩固争霸的基本力量。同时用“天然盟友”论来掩饰,在亚非拉各地获得与美国争霸的基地。1979年出兵阿富汗是这一政策的顶峰。另一方面在“缓和”的旗帜下,通过各项裁军谈判,扩充军事实力,达到争霸目的。但结果是事与愿违,苏东阵营内部矛盾丛生,走向自毁长城的道路,1991年自行解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