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牧部落的迁移及其对农耕世界的冲击
在上古时期,农耕世界遭受到游牧部落两次大规模的冲击。第一次冲击开始于公元前3000年代,断断续续的延至公元前1000年代。这次冲击主要来自操塞姆语和操印欧语的游牧部落。操塞姆语的游牧部落有许多分支,他们原居于阿拉伯半岛,其中的阿卡德人和阿摩利人先后进入两河流域的南部,建立了阿卡德王国和古巴比伦王国;亚述人进入两河流域北部与当地胡里特人结合,建立起亚述国家;而迦南人则建立了腓尼基各城市国家,并成为巴勒斯坦的最早居民。公元前17世纪,塞姆人的一支希克索斯人由西亚经巴勒斯坦侵入埃及。操印欧语的游牧部落也有许多分支,他们原居于黑海和里海北部,他们中的一部分移入小亚细亚,建立了赫梯国家,另一部分则迁入马其顿一带。阿卡亚人后来向中希腊和南希腊迁徙,建立起迈锡尼文明;雅利安人一部分从多瑙河沿岸进入意大利,一部分占领了中亚的阿姆河流域,一部分后来进一步南下,其中的一支进入伊朗高原,繁衍为米底人和波斯人,另一支进入印度河流域。多利安人则从北希腊南下,灭亡了迈锡尼文明。这次游牧部落对农耕世界的冲击,改变了西亚、埃及、印度、希腊的政治格局。游牧部落带去的马和战车以及冶铁术等,一方面促进了各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强了各地区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另一方面由于新的兵种,如骑兵、战车兵的出现,使多兵种协同作战、远距离奔袭成为可能,从而为地域辽阔的大帝国的建立提供了条件。游牧部落大举迁徙侵入农耕世界,也使得这些部落接受农耕文明的洗礼,定居下来,从而扩大了农耕世界的范围,并给农耕世界注入新的因素。
游牧部落对农耕世界的第二次大规模冲击浪潮发生于公元2—3世纪,延续至7世纪。这次冲击最初由匈奴人和突厥人发动,后来进入中国中原地区的除匈奴人外,还有鲜卑、羯、氐、羌等族人,他们摧毁了西晋帝国。在亚洲中部,被匈奴人赶走的大月氏人的一部分在阿姆河流域建立贵霜国家,后来扩展至印度。还有一支匈奴人和大月氏人的混合种嚈哒人(又称白匈奴),约在公元5世纪初由中亚南下,到5世纪后期占有伊朗东部和西部的大部分地区,迫使一度强势的印度笈多王朝勉强维持残局,直到6世纪中叶,白匈奴才结束了对印度的冲击,退入克什米尔。在亚欧大陆西部的罗马帝国受到的冲击最为强烈,不仅有匈奴人,还有斯拉夫人和日耳曼人等。日耳曼人的入侵导致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日耳曼人在其废墟上建立了新的国家。公元7世纪,游牧的阿拉伯人冲入农耕世界,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阿拉伯帝国,创造了伊斯兰文明。
综上所述,在上古时期,各地区、各国家、各民族横向联系逐渐在加强,一再冲破闭塞的状态。但对于上古时期的横向联系,不能估计过高。由于这一时期的交通完全是靠人力、畜力和自然力,十分的落后,加之这一时期的商品经济不够发达,各国、各地区之间相对闭塞的状态依然存在。这一时期的横向交往主要限于亚欧大陆和北非部分地区,并且不够密切。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地区与外界的联系还很少,而美洲中部和南部阿兹克特人和印加人的国家则完全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