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队伍的重组与扩大
我国世界现代史学科的专业队伍,到20世纪60年代初才见雏形。而在之后“文化大革命”的冲击下,这支十分幼小的队伍几乎不复存在。1979年4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世界史学科规划工作会议上注意到了这一状况。会后在中国社科院世界史研究所的策划与支持下,由安徽师大等高校发起,于5月12-20日在芜湖举办了我国有史以来第一次世界现代史学术报告会,同时讨论学科队伍建设问题。与会的24位来自全国各地的高校与研究单位的代表,一致决定组建一个群众性的学术团体——世界现代史研究会,以便将全国从事世界现代史教学与研究的专业工作者及业余爱好者组织和动员起来,在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进行教研工作。同年8月在兰州举行了成立大会,有百余位代表参加。由老中青三代人组成的学科队伍开始组建起来了。第一代是1949年前大学毕业并已从事多年史学工作的老学者。如复旦大学的靳文翰教授被推选为研究会理事长,首都师大的齐世荣先生被推选为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第二代是新中国培养的大学生和研究生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初期开始从事该学科教研工作的中年学者。这部分的人数相对较多,他们中蕴藏着极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大多担任研究会的理事和各分会负责人。第三代是改革开放后培养的大学生和研究生(包括少数“工农兵学员”)。他们是初入门的年轻学人,有待培养和提高。研究会于1986年和1992年在烟台与连云港举办了两届中青年教师培训班,皆有百位学员接受培训。[7]靳文翰先生因年事较高,理事长工作不久即由齐世荣先生接任。齐先生学贯中西,“文化大革命”前就从事世界现代史的资料翻译与编选工作。他利用在北京工作的条件,积极联系全国同仁,为学科发展积极奉献。由于有研究会的联系,一些地区性的“学术组合”出现了。编写出新教材与教学资料对培养新人有着重要作用。[8]2000年第二代学人、北师大张宏毅教授接任学会理事长,2006年第三代学人、中国人民大学李世安教授又接任此职。这反映了学科队伍不断地发展。齐世荣先生曾语重心长地指出:世界史学科的打基础工作还将延续到下世纪头几十年。“关键在于队伍的适当的扩大,特别是质量的提高。‘人存政举’,没有一支好的队伍,任何方案也实现不了。”[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