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补历史研究空白对亚非拉国家独立与发展的研究

(四)填补历史研究空白对亚非拉国家独立与发展的研究

长期以来,欧美学者受“西欧中心论”和宗主国立场的影响,对亚非拉诸国现代史,特别是民族解放运动史的研究是不屑一顾的。但在新形势的影响下,西方各国也出现了众多讲述亚非拉的著作,但通常充满偏见和谬误。中国与亚非拉国家是命运共同体,尽管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基础十分薄弱,困难也很多,但共同的立场、理念和视角,使我们的研究成果即便是初创的,也为亚非拉国家所欢迎,在国际学界独树一帜。

关于亚洲现代史的研究,相对来说我国对东南亚国家的研究起步较早,基础也较好。改革开放后涌现的成果较多,不仅有近现代史著述,还有当代政治、经济、文化及国际关系方面的研究成果,既有地区性著作也有几部专著。[54]郑州大学的戴可来教授和北京大学的梁志明教授为推动我国的东南亚研究做了大量的工作,他们的著作也颇有特色和质量。[55]

关于南亚印度和东北亚朝、韩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但北大林承节、陈峰君的著作和南开大学曹中屏教授对韩国的研究在填补科研空白、充实教学内容方面还是有学术价值的。[56]

关于西亚非洲现代史的研究,20世纪60年代初毛泽东接见外宾时曾坦然承认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是十分欠缺的,并为此成立了社科院西亚非洲研究所等单位。1978年以来该所在这方面的综合性基础研究是有成绩的。它编纂了中东与非洲两部百科全书和《1949—2010年中国的中东非洲学科发展报告》,对学员了解学科情况很有帮助。[57]以彭树智教授为首的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编写出的多种综合性的中东历史和社会文化著述,[58]以北京大学亚非研究所陆庭恩教授和华东师范大学的艾周昌教授为首的中国非洲史研究会的部分成员编写的非洲史著作[59]和以南京大学非洲研究所张同铸教授为首的中国非洲问题研究会的部分成员编写的非洲经济社会问题论著[60],都代表了上世纪我国学者研究非洲问题的最高水平。此外还有些综合性论著,如殖民史、人物传等。笔者认为这些成果对教学工作很有参考价值。[61]埃及和南非是非洲地区的重要国家,有关专著也值得关注。[62]黑非洲的独立运动是从加纳开始的,它的独立有典型意义。笔者曾为此写过一组论文,也曾赴加纳工作和考查,愿提出来供大家参考。[63]

关于拉美现代史研究的研究,严格地讲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是从20世纪古巴革命后开始的。曾在拉美工作过的李春辉先生进行了开拓性研究,他先出版的《拉丁美洲史稿》,写到1956年。此后,他与社科院拉美研究所人员合作又从1945年写到1990年。[64]进入新世纪,北大教授林被甸等编写的《拉丁美洲史》又往后做了延伸。[65]现当代的拉美研究重点都在经济和政治的调整和改革方面,相关重要著述多由专门研究单位与高校教学人员合作完成。[66]

总的说来,改革开放的30多年来我国世界现代史学科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如果从学科的宗旨和全球期待视野方面来评估,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和不足。这首先表现在综合性研究的欠缺上,如对学科体系、内容的安排和更新都缺乏认真的讨论,各国各地区专史的研究未能与通史的综合研究有机结合在一起。其次,一些过去就存在的薄弱研究领域仍然存在,如非洲拉美问题、科技文化问题、生态环境问题等,虽然主观重视,但是实际研究还很欠缺。第三,学科的普及和人才的培养,都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诸多任务还需要同仁们进一步的努力。


[1]雷海宗先生,原清华大学历史系主任、学贯古今、中西并通,院系调整后调到南开大学历史系任世界史教研室主任。他在开设世界古代史课的同时率先在1953年开设了世界现代史课。他不按苏联教材的分段法讲,论及法西斯思想根源,追溯到古代罗马,旁征博引,深入浅出,引人入胜。他批判“欧洲中心论”,指出:“我们中国既是一个亚洲国家,并且是一个亚洲的大国,在我们的世界史课本中就必须考虑亚洲各国所当占有的恰如其分的地位。这对于培养学生世界范围地看世界问题,而不是欧美中心地看世界问题的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2]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部审订:《世界史教学大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7年,第114页。

[3]南开大学的梁卓生先生曾留学美国研究美苏关系,学习了俄语,新中国成立后回国,先在教育部工作,后调至南开大学,1957年作为专职教师,开讲世界现代史。又如齐世荣先生,早年就读清华大学历史学,1954年应聘到北京师院(今首都师大),专攻世界现代史,后成为我国该学科的带头人。

[4]早期选译苏联的现代史著述有:瓦尔加:《帝国主义经济与政治基本问题》,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年;茹科夫主编:《远东国际关系史》,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59年;基姆主编:《社会主义时期苏联史(1917—1957年)》,北京:三联书店,1960年;《揭破历史捏造者(历史事实考证)》,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伊万诺夫:《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国际关系概述》,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9年。

[5]库达科夫:《现代国际关系史》,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59年;科切托夫:《东南亚及远东各国近现代史》第3分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60年。

[6]该教材第一时期为1917—1945年,其中分为4段:1917—1923年、1924—1929年、1929—1939年、1939—1945年。具体表述是:第一章,伟大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开辟了人类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过渡的时代。第二章,十月革命后的世界形势,苏维埃人民粉碎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的斗争(包括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第三章,十月革命影响下的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革命风暴。第四章,十月革命影响下的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第五章,苏联人民为实现列宁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纲领而斗争。第六章,相对稳定时期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各国共产党整顿党的队伍,为迎接新的革命战斗而斗争。第七章,资本主义暂时局部稳定时期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的持续高涨。第八章,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各国人民反对法西斯和帝国主义战争威胁的斗争。(含两个战争策源地形成与美英法纵容、罗斯福新政)。第九章,世界经济危机影响下的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第十章,社会主义苏联的胜利。蒙古人民为彻底完成人民民主革命而斗争。第十一章,资本主义世界逐步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包括中国抗战开始与西班牙战争、慕尼黑阴谋。第十二章,第二次世界大战。以苏联为主力军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二战”后分1945—1949年,1949—1957年两个时期)。第十三章,战后世界形势的巨大变化。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苏联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国际地位的空前提高。第十四章,欧洲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和巩固。第十五章,蒙古人民共和国为建设社会主义而斗争,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和越南民主共和国。第十六章,帝国主义阵营的严重削弱,美帝国主义成为世界反动侵略势力的中心,资本主义国家人民反对垄断资本主义的斗争。第十七章,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民族解放运动的普遍兴起。(以下略)

[7]1986年7—8月在烟台举办第一期中青年教师培训班,来自全国27个省市101位学员参加,由齐世荣教授,西北大学彭树智教授等高浓度地向学员介绍世界现代史的意义和如何进行教研的问题。1992年7月在连云港举办该学科的中青年教师二期培训班,除齐先生和李植枬先生讲授学科总体问题外,还有李巨廉、张宏毅、张象等教授讲述战争与和平、人权、非洲问题等专题。

[8]研究会的活动促成了不同单位学者的联系。例如,武汉大学李植枬和华中师大高明振老师牵头组建“武汉—中南地区组合”,在吴于廑先生指导下工作。“京津地区组合”由北师大卢文璞老师积极联系以张象为首的天津世界现代史老师与北大徐天新,北师大张宏毅、黄安年一起组合,在齐世荣先生指导下工作。

[9]见《中国世界现代史研究会通讯》第21期,第7页。

[10]下列著作能反映新观点。刘宗绪、杨生茂主编:《战后美国史1945—1986》,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年;黄安年:《当代美国的社会保障政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李琮:《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发展》,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高峰:《发达资本主义经济中的垄断与竞争—垄断资本理论研究》,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6年;蔡声宁、王枚编:《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阶级问题》,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王振锁:《日本战后五十年》,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6年;张契尼、潘琪昌编:《当代西欧社会民主党》,北京:东方出版社,1987年。

[11]南开大学张义德老师与七所院校教师最先进行探索编出《苏联现代史(1917—1945)》,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8年;另有陈之华主编:《苏联史纲(1917—1937)》,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苏联史纲(1953—1964)》,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

[12]参见宦乡:《纵横世界》,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5年;《续编》,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1年;石磊主编:《现代国际关系史》上、下册,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年;张宏毅编著:《简明现代国际关系史》,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 。

[13]诸如: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研究所近现代史研究室编:《20世纪科学技术简史》,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年;黄顺基、李庆臻主编:《大杠杆—震撼社会的新技术革命》,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85年;杨沛霆等:《科学技术论》,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5年;宋健主编:《现代科技技术基础知识》,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年;严家栋主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十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等等。

[14]1989年12月天津世界当代史研究会举办“科技发展与当代社会”学术讨论会,联合自然科学史专家一起讨论。1991年10月又与《历史研究》编辑部联合举办“科技发展与现代历史”学术讨论会,具体探讨科技是怎么成为现代历史的前进动力,怎样体现为“第一生产力”。见《历史研究》1992年第2期,张象文。

[15]例如:王春良、朱茂锋、张培义等编:《世界现代史》上册,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夏景才、王桂厚、曲培洛主编:《世界现代史》,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3年,等等。

[16]参见: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罗荣渠与现代化研究—罗荣渠教授纪念文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17]世界现代史研究会编:《世界现代史论文集》,1980年,第17页。

[18]1987年5月天津世界当代史研究会举办“世界当代文化思潮”学术讨论会,还吸收史学界以外的哲学文学艺术界学者参加。由张象、黄若迟主编,华北地区10多位现代史老师参加编写:《20世纪世界文化》,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年。

[19]张象:《应该从后面开始—谈当代史研究与教学的“危机”》,载于《世界史研究动态》1981年第1期。

[20]见1985年6月《中国世界现代史研究会通讯》第1期。

[21]参见欧正文:《建立“当代世界史”专门学科刍议》,《史学月刊》1984年第4期;张宏毅:《世界史学科建设中一项紧迫的战略任务—编写战后世界史教科书》,《世界历史》1985年第10期;黄安年:《建设富有时代气息的当代世界史》,《光明日报》1989年1月4日,等等。

[22]见1986年世界现代史研究会华北分会举行战后世界史教学问题讨论会。张象发表《试论当代世界史的特点》的报告,该文发表于《历史教学》1987年第2期。

[23]刘同舜等编:《战后世界历史长编》(第1—6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1980年;刘同舜、高文凡主编:《战后世界历史长编》(第6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刘同舜、姚椿龄主编:《战后世界历史长编》(第7—10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1992、1994、1997年;时殷宏、魏佳禾主编:《战后世界历史长编》(第11册),2000年。

[24]齐世荣主编:《当代世界史资料选辑》(1945—1970)。第一册,国际关系,张宏毅主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二分册,西方国家部分,黄安年主编;第三分册,亚非拉国家部分,张象主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25]该辞典由天津世界当代史研究会组织编写,按分类编辑词条,都附有参考书目,1993年由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

[26]诸如:李植枬、高明振主编:《当代世界史》,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6年;张象、黄若迟:《世界当代史讲座》,《历史教学》1987—1988、1993年连载;王斯德、钱洪主编:《世界当代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年;徐天新、梁志明、谭圣安、李玉:《当代世界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年,1993年再版;吴继德主编:《当代世界史》,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89年;沈学善、张脉强主编:《世界当代史》,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金重远主编:《战后世界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年;黄安年:《当代世界五十年》(1945—1995),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王春良主编:《新编世界现代史(1900—1988)》,北京:东方出版社,1989年,等等。

[27]齐世荣主编:《世界史·当代卷》,彭树智分卷主编,张象,徐蓝,吴伟,苏瑞林撰写,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28]吴于廑:《谈谈世界历史的产生及其他》,《世界史研究动态》1979年第5期。

[29]见齐世荣:《关于开展世界现代史研究的几个问题》,《历史教学问题》1988年第2期。

[30]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现代史编》前言,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

[31]1998年8月15日齐世荣在通辽市内蒙古民族大学举办的世界现代史学术会议上的报告,见《中国世界现代史研究会通讯》1998年11月第18期,第5页。

[32]李植枬、高明振、唐希中主编:《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现代、当代两分册),长沙:湖南出版社,1990年。

[33]诸如:程人乾:《关于20世纪世界历史巨变的几点思考》,《世界历史》1998年第3期;张象:《20世纪历史巨变的综览》,《世界历史》1999年第4期;刘德斌:《世纪之交的历史回想》,载《世界现代史新论》,重庆:重庆出版社,2001年,第28页;张象:《20世纪世界史研究刍议》,载《人大复印资料》2000年10月号,第2—5页;张宏毅:《世纪之交的我国世界现代史研究》,《历史教学》2004年第9期,以及沈永兴主编的几种文集等。

[34]李植枬主编:《20世纪世界史》上、下卷,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齐涛主编:《世界通史教程·现代卷》,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年;齐世荣主编:《人类文明的演进》下卷,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年;张宏毅、李世安等主编:《世界现代史新论》,重庆:重庆出版社,2001年;《世界现代史新论续篇》,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年。此外,还有一些知识丛书:《我们走过20世纪史》(8卷)、《20世纪聚焦丛书》(7卷)等。

[35]张象:《20世纪的科技腾飞与人类物质文明的巨变》,载《20世纪的历史巨变》,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364—391页;吴建华:《科技革命与20世纪史》,载《世界现代史新论》,重庆:重庆出版社,2001年,第229—245页;吴光宗、戴桂康主编:《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当代社会》,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0年;陆筠泉、殷登祥:《科技革命与当代社会》,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

[36]宦乡在《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四十周年》(《世界历史》1985年第9期)一文中提出以“过程说”代替“起点论”,因为事实是从战争开始到全面爆发确有一过程。

[37]李巨廉:《略论二次大战初期的性质与西欧国家“保卫祖国”的口号》,载《世界史研究动态》1979年第1期;李巨廉、王斯德主编:《第二次世界大战起源历史文件资料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年;李巨廉、潘人杰:《第二次世界大战—专题述评》,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

[38]朱庭光主编:《法西斯主义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年;朱庭光主编:《法西斯新论》,重庆:重庆出版社,1997年;朱庭光主编:《法西斯体制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

[39]齐世荣主编:《绥靖政策研究》,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40]例如:朱贵生等:《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张继平、胡德坤等:《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4年;中国“二战”研究会编:《第二次世界大战史论文集》,北京:三联书店,1985年;张继平:《历史的反思—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略与政略》,北京:时事出版社,1990年。

[41]刘思慕论文发表在《世界历史》1980年第4期;齐世荣论文发表在《历史研究》1985年第4期。赵文亮教授撰文《我国学术界对中国抗战在二战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的研究》,对这方面情况作了综述,这里不再列举书目。

[42]这里指俞辛焞的《满洲事变期的中日外交史研究》(1986年日文版);徐蓝的《英国与中日战争(1931—1941)》,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李世安:《太平洋战争时期的中英关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

[43]姜桂石:《经济合作是盟国合作的纽带》,载《世界历史》2005年第7期;李铁城:《联合国五十年》,中国书籍出版社,1995年版;胡德坤:《第二次世界大战与世界发展模式的转换》,载《武汉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

[44]杨生茂主编:《美国外交史(1775—1989)》,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李庆余:《美国外交:从孤立主义到全球主义》,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宦乡:《纵横世界》,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5年;《纵横世界(续编)》,1991年;资中筠主编:《战后美国外交—从杜鲁门到里根》,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年;华庆昭:《从雅尔塔到板门店—美国与中、苏、英:一九四五至一九五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时殷弘:《美苏从合作到冷战》,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年,这是仅有的以“冷战”为题的专著。

[45]白建才主编:《美苏冷战史》,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程广中、汪徐和编著:《两霸争雄——美苏冷战及后冷战时代》,北京:知识出版社,1997年;张小明:《冷战及其遗产》,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张盛发:《斯大林与冷战》,北京:中国科学出版社,2000年;李春敖:《伊朗危机与冷战的起源(1941—1947年)》,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牛军主编:《冷战与中国》,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刘金质:《冷战史》,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牛大夏、沈志华主编:《冷战与中国的周边关系》,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年;耶广程:《苏联高层决策70年》1—4册,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年。

[46]徐天新、沈志华主编:《冷战前期的大国关系—美苏争霸与亚洲大国的外交取向(1945—1972)》,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1年。

[47]张宏毅等:《意识形态与美国对苏联和中国的政策》,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类似著述有:王晓德:《美国文化与外交》,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年;王玮、戴超武:《美国文化与外交思想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

[48]有关论文很多,仅举几例:齐世荣:《论有关俄国十月革命的几个问题——十月革命失败了吗?》,载《世界历史》1996年第2期;张象:《对十月革命历史意义的再认识》,载《南开大学学报》1998年第5期;刘淑春:《俄国十月革命的历史必然性及意义》,载《20世纪的历史巨变》,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于沛:《十月革命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载《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等等。

[49]中共中央党校国际共运研究所编:《苏联东欧风云录(1985—1990)》,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0年6月版。

[50]周新成主编:《苏联东欧国家的演变及其教训》,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江流、陈之骅主编;《苏联演变的历史思考》,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阚思想、刘邦义主编:《东欧演变的历史思考》,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1997年。宫达非主编:《苏联剧变新探》,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年。

[51]陈之华主编:《苏联兴亡史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陆南泉等主编:《苏联兴亡史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李慎明主编:《历史的风—中国学者论苏联解体和对苏联历史的评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孔寒冰:《东欧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

[52]陆南泉等主编:《苏联真相——对101个问题的思考》(上、中、下三卷),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年;陆南泉等主编:《苏东剧变之后—对119个问题的思考》,北京:新华出版社,2012年。

[53]沈志华主编:《苏联历史档案选编》共34卷,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2000年;沈志华主编:《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苏联历史专题研究(1917—1991)》,(上、中、下三册),北京:中国社科文献出版社,2009年。

[54]地区性重要著作有:贺圣达等:《战后东南亚历史发展1945—1994》,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5年;张锡镇:《当代东南亚政治》,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马晋强主编:《当代东南亚国际关系》,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年。

[55]戴可来、于向东:《越南历史与现状研究》,广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梁志明主编:《殖民主义·东南亚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梁志明主编:《东亚的历史剧变与重新崛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梁英明、梁志明:《东南亚近现代史》两卷本,北京:昆仑出版社,2005年。

[56]林承节:《独立后的印度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林承节:《印度近20年的发展历程——从拉吉夫·甘地政策到曼莫汉·辛格政权》,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陈峰君:《东亚与印度——亚洲两种现代化模式》,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曹中屏等:《当代韩国史(1945—2000)》,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年。

[57]赵国忠主编:《简明西亚北非(中东)百科全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葛佶主编:《简明非洲百科全书》(撒哈拉以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发展报告:《中国的中东非洲研究(1949—2010)》,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2011年。

[58]彭树智主编:《二十世纪中东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史,1992年;彭树智主编:《伊斯兰教与中东现代化进程》,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7年;彭树智:《阿拉伯国家通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59]陆庭恩,彭坤元主编:《非洲通史·现代卷》,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陆庭恩、艾周昌编著:《非洲史教程》,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

[60]张同铸主编:《非洲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问题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

[61]吴秉真、高晋元主编:《非洲民族独立简史》,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3年;郑家馨主编:《殖民主义·非洲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陈公元主编:《非洲风云人物》,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9年。

[62]葛佶:《南非——富饶而多难的土地》,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年;张象主编:《彩虹之邦新南非》,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1998年;艾周昌等:《南非现代化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杨灏城:《埃及近代史》,北京:中国社科出版社,1985年;杨灏城、朱克柔主编:《当代中东热点问题的历史探索——宗教与世俗》,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王彤主编:《当代中东政治制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63]张象、黄若迟:《论加纳独立的性质》,载《世界现代史论文集》,北京:三联书店,1982年;张象:《论加纳独立的道路》,载《山西大学学报》1983年第1期;张象:《论恩克鲁玛政治理论的三个组成部分》,载《南开史学》1989年第1期。

[64]李春辉:《拉丁美洲史稿》(上、下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李春辉、苏振兴、徐世澄主编:《拉丁美洲史稿》(第三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年。

[65]林被甸、董经胜:《拉丁美洲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

[66]苏振兴、徐文渊主编:《拉丁美洲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复旦大学历史系拉美室:《拉丁美洲经济》,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徐文渊主编:《走向21世纪的拉丁美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江时学主编:《拉美国家的经济改革》,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8年;陈芝芸等:《拉丁美洲对外经济关系》,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1年;徐世澄主编:《帝国霸权与拉丁美洲——战后美国对拉美的干涉》,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