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冷战起源与演变的研究

(二)关于冷战起源与演变的研究

冷战40余年是当代世界史的重要内容之一。从它一开始学者们就着手研究,1989年冷战终结后成为了真正的历史,研究也进入了高潮。过去的研究主要是美苏两家,苏联指责美国,认为冷战是美国的帝国主义本性一手制造的。美国指责苏联,认为这是它的共产主义扩张与专制制度造成的。20世纪60年代美国“修正学派”兴起后研究有了变化,认为美国对苏联的多方压力造成误解,美国也有责任。20世纪90年代冷战终结后,俄国大批档案解密,俄国学者也开始改口,认为苏联对冷战的起源也有责任。这时美国又出现新的“后修正派”学者,认为斯大林应对冷战负责,英国等欧洲国家也有责任。在此情况下,中国学者站在第三者的客观立场上谈此问题,则有其特殊性,也有其受关注的国际地位。

冷战结束前在我国除译著外,很少有以冷战为题的专著,都是结合外交史和国际政治研究而顺便进行。南开大学美国史研究室主任杨生茂先生和南京的李庆余先生及外交家宦乡和资中筠先生等的研究反映了这一点。[44]冷战终结后,在我国也掀起了研究热潮。最先将冷战史系统化写成简要专著的,是我国现代史领域第三代学人——陕西师大的白建才老师和他的同仁。与此同时,大批冷战史论文和专著问世。[45]大家研究的重点问题是冷战的起源,雅尔塔体系与冷战,冷战的演变和发展阶段,冷战个案研究,冷战的终结,冷战的历史反思,冷战思维等问题。

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了“冷战国际史研究系列丛书”,其中由北京大学徐天新教授和华东师大冷战国际史研究中心的沈志华教授主编的《冷战前期的大国关系》是一部精品。该著作使用了俄、美的大量档案资料,总结了中外学者的近期研究成果,以1972年为界将冷战分为两大时期。它扩大了冷战研究的视野,从欧洲到亚洲,注重亚洲的大国外交。[46]再者,意识形态斗争是冷战的又一个大特点。张宏毅等的《意识形态与美国对苏联和中国的政策》是分析美国意识形态外交的集大成之作。该书还对苏联和中国在美国意识形态进攻面前的不同态度与结果进行了比较研究,颇有新意,也具有相当强的现实意义。[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