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科学教育的四项原则

三、幼儿科学教育的四项原则

如何进行幼儿科学教育呢?我们提出幼儿科学教育的四项原则来说明。这里先从幼儿的特点说起。

(一)幼儿和幼儿科学教育的特点

幼儿的特点可以用“四强四弱一单纯”来概括,即好奇心强,(感知或体验式的)记忆力强,模仿能力强,语言学习能力强;抽象思维能力弱,计算推理能力弱,分析综合能力弱,动手制作能力弱,思想比较单纯。幼儿的学习是从模仿开始的,对声音的感知能力和语言学习能力远超成人。

根据幼儿的特点,可以知道幼儿科学教育有显著的不同,必须以直观、形象、具体、可操作的事物为基础,从做中学、以体验式教学为主,不能以抽象的概念教学或灌输式教学为主。但是,既然是科学教育,那么,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就必须是科学的,不能随心所欲,这是幼儿科学教育和其他科学的相同之处。

所谓科学的启蒙教育,其终极目的,就是要让幼儿知道,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事情并非如所想象的那样,可以随心所欲。一些事情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怎么做才对自己有利,都有既定的法则。例如,可以想象人和鸟一样能飞,但是人不能飞。也可以认为人和植物一样,是从泥土里长出来的,但事实上不是,泥土里长不出人来。也可以认为鱼和人一样可以在陆地上生活,但事实上不是,鱼要是离开了水就会死。幼儿科学教育的第一堂课,就要让幼儿分清科学和艺术、想象和事实之间的区别。科学重证据和事实,而文学艺术可以想象、夸张。科学课上,我们允许幼儿猜想或想象,但一定要让幼儿清楚地知道想象和事实之间的区别,而生活中必须按照科学的法则去行事,否则可能会产生严重的后果(如不能把手直接触碰到电源插座的插孔,否则会有生命危险)。

(二)幼儿科学教育的四项原则

1.目标明确具体(具体性原则)

做任何事,首先目标要明确,任务分工要清楚,这样才会有前进的方向和动力。幼儿科学教育的目标有总目标、各年龄阶段的分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等。确定课时教学目标非常重要,很多幼儿教师不会确定。这里提出一个一般性的指导原则,就是把教育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与三个W(What、Why、hoW)结合起来。根据此法,很容易确定课时教学目标。当然,要结合具体的内容确定。后面有很多案例,从正反两方面说明应该怎么写,不应该怎么写。

2.内容合适恰当(恰当性原则)

科学教育的内容不能超越幼儿的认识能力,要符合他们的年龄特征和身心特点。具体的内容选择下一章有较为详细的介绍,这里提出几个重要的注意点(选择内容的八个小原则)。

(1)安全性:禁用有毒有害的物质;玻璃制品和剪刀之类的物体尽量少用,即使要用,必须在教师监管下使用,否则容易造成伤害事故。安全是头等重要的大事,大意不得。

(2)趣味性:这是所有幼儿园课程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科学课程同样也是如此,乐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有趣、好玩的内容是孩子喜欢科学课程的基础。

(3)简单性与科学性:一个探究活动中通常只体现一个科学原理,这样幼儿比较容易掌握。此外,实验或制作或其他活动的难度要合适,要科学合理,太难了幼儿完成不了。

例如,让小班的幼儿去做裤子,让中班的幼儿去制作雨伞,这显然不符合简单性和科学性原则。裤子和雨伞许多成人都不会做,更何况幼儿?再说,这些制作也没有体现出某一个特定的科学原理,这属于片面强调生活性而忽视简单性和科学性的典型。

(4)生活性:探究活动尽量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实验制作的材料尽量从生活中选取。

(5)多样性和均衡性:不能过于偏向某一学科,如所有的科学活动几乎全部涉及动植物,或全部涉及物理,这样不利于幼儿了解各种事物和自然现象。另外,在选择实验材料的时候也要多样,不能太单一。例如,不少幼儿园使用的综合活动课程中,涉及科学活动的内容53%以上都是和动植物相关,这显然不符合内容选择的均衡性,不利于幼儿的全面发展。

(6)典型性或代表性:现在人类认识的生物大约有200万种(实际可能有几千万到上亿种),其中有大约30万种植物、20万种微生物、150万种动物。幼儿科学教育在选择动植物时要有典型性,不能随意选,其他学科也是如此,要让幼儿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遗憾的是,现在不少幼儿园的科学活动完全是随心所欲,没有代表性。例如,有一些幼儿科学活动中,春、夏、秋、冬一年四季都玩水,难道除了玩水,就没有别的活动可开展了?

(7)层次性和差异性:实验过程中,发放材料的时候要注意层次性,不能一股脑儿全部给幼儿。有时候需要分步发放。另外,要注意幼儿之间的差异性,有些动手能力弱的幼儿,教师要多加关注。选择科学活动的内容或实验材料时,不能仅仅考虑到那些最聪明、能力最强的幼儿。

(8)区域性和季节性:因地制宜,农村的幼儿园可以选择一些水稻、小麦、红薯等作为探究对象;城市的幼儿园可以选择一些科技馆、博物馆的物体作为探究对象。另外,根据季节的不同,可选择相应的材料或活动,如冬天选择冰雪等作为观察对象。后面有许多正反两方面的案例,从中可以了解如何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

3.方法正确有效(有效性原则)

有人认为,科学教育的方法有三种:指导探究法、讲解法、自主探究法。这样的分类显然是不妥的。指导探究和自主探究都属于探究,而讲解与探究完全不同,属于非探究。因此,从大的方面来讲,科学教育的方法有两种:即探究和非探究。而探究又可以分为指导探究和自主探究两种。

(1)以探究为主,以其他为辅

目标和内容确定后,科学教育的方法就显得特别重要。由于幼儿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弱,因此,学习科学时不应该灌输太多抽象概念,而应当以具体、形象、直观的探究活动为主。以探究活动为主,以其他活动为辅,这就是幼儿科学教育的基本方法或策略。国内外有数不胜数的幼儿科学教育理论,归根结底,也就是“探究”二字,或“做中学”三字。

(2)探究的形式

探究的形式有很多种,如观察、实验、制作、野外考察、参观访问、调查统计等。其中,实验是核心。因为许多实验中,既包含了观察、测量,又包含了制作、讨论、数据采集和分析等,涵盖了多种形式的探究活动,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掌握了实验的一些方法和流程,可以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其他形式的探究活动和实验基本相似。

(3)探究和非探究的区别

探究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体验式的科学实践活动。而非探究一般没有明确的目的,也不会按照特定的步骤去做,多数情况下是被动或随意获取科学知识或技能的一种方式,如阅读书刊、看电视(益智类动画片、动物世界节目、科技节目等)、听大人讲科学家的故事或解释一些自然现象、旅游、各种娱乐活动(如玩滑滑梯,坐翻滚过山车,玩玩具等)、各种网上科技资料的收集、玩益智类网络游戏、跟着父母学习使用常用工具等。这些活动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探究而属于非探究,非探究对增长见识、拓宽视野、掌握技能都有帮助,是探究活动的有益补充。探究不是幼儿科学教育的唯一方法,而是主要方法。

4.流程符合规范(规范性原则)

各种各样的幼儿科学教育理论,其本质无非就是讲两个字:探究。那么,如何进行探究呢?探究一般包含五个过程(环节):

设置情景,引出问题,积极思考,提出猜想→实验操作,做好记录→互动讨论,交流分享→得出结论,总结推广。简单一点即:问题→猜想→实验→讨论→总结。要注意的是,很多时候,实验不是一次完成,而是分层、分步进行的。实验一般包含:材料发放→步骤讲解,注意事项→实际操作,观察记录→原理分析。

而有些实验,特别是小制作,其流程与此有所不同,可以如下进行:问题引入→材料发放→原理分析→步骤讲解,注意事项→实际制作→总结、分享。因为,要制作一件物品,需要先搞清楚内部结构和工作原理,否则可能会浪费大量时间。

要注意的是,实际的探究过程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再适当变通,如变通为:问题(任务)→实验(实践)→猜想并讨论→总结。有时候也可以把猜想和引出问题进行合并:猜想并引出问题→实验或制作→讨论→总结。

对于个人的独立探究,一般可以忽略猜想和讨论两个步骤:问题(任务)→实验(实践)→资料收集,数据分析→总结得出结论,推广应用。

总之,集体探究活动一般包含了五个环节(步骤),具体的流程并不是绝对固定的,要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后面有许多案例,从中可以体会到探究的五个环节以及灵活变通的情况。

总之,科学教育必须遵循四项原则:目标具体——内容恰当——方法有效(正确)——流程规范。这四个原则分别回答:干什么(目标)——拿什么来干(内容或工具)——怎么干和为什么要这么干(方法、原理)——怎么才能干好(工艺、流程、实际操作步骤)。

本节核心内容

本节的核心内容可以概括为:“三大纪律”(三个准则)“八项注意”(教学内容选择的八个注意点)、四项原则(科学教育的四项原则)、五个环节(科学教育的五个基本环节)。这样表述只是为了便于记忆,实际上,五个环节和八项注意已经包含在四项原则之中了。因此,也可以用“三个准则,四项原则”这八个字来概括本节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