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定幼儿科学教育目标的依据
幼儿科学教育目标一方面要依据幼儿教育的总目标来制定,同时也要考虑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幼儿科学教育自身的特点,以及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依据幼儿身心发展规律
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幼儿的认知活动中,感知觉占有重要地位。幼儿感知觉的发展有其自身的特点,如幼儿视力发展越来越好,逐渐能分辨细小物体,逐渐能辨认混合色与近似色,听觉感受性不断提高。空间方位知觉上,从以自身为中心辨别上下、前后、左右逐渐过渡到能以其他客体为中心辨别上下、前后、左右。形状知觉也逐年发展,依次先后掌握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半圆形、梯形、菱形和平行四边形。幼儿对时间的理解是从和生活紧密联系的“一天”开始的,如早上、晚上,逐渐向更长和更短的时间延伸。在思维发展上,在整个学前期以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依靠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表象来进行思维。到了学前后期,抽象逻辑思维有了一定的发展,儿童能够通过简单推理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进行间接推断。
确定幼儿科学教育目标就必须了解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并以此为基础,找到每个儿童的“最近发展区”,明确其发展的潜能。这样确定的幼儿科学教育目标才有可能是科学的、合理的。
(二)幼儿科学教育自身的特点
幼儿的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教师要尊重儿童的需要和兴趣,开发和利用幼儿感兴趣、想探究的问题,扩展成幼儿科学教育的内容,生成幼儿科学教育活动。另外,科学的本质在于探索事物变化的规律。学前儿童天生好奇,具有探究的本能,因此,科学探究是幼儿科学教育的核心。幼儿科学教育的过程应该是在幼儿教师指导下的学前儿童自主探究的过程,如果没有幼儿的探究过程,就不存在科学教育的过程。
教师要注重儿童自发的个别形式和小组形式的探究活动,将科学教育活动渗透于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引导幼儿在幼儿园、大自然、社区和家庭中进行观察、调查等科学探究活动,使幼儿真正体验探究科学的过程,在探究过程中,掌握学习科学的方法和技能,培养科学精神和态度。
因此,为了发挥幼儿科学教育在儿童成长中应有的作用,在确定幼儿科学教育的目标时,要考虑学前儿童学习的特点,注重科学探究。
(三)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当前的信息社会中,个体只有具备了终身学习的兴趣和能力,才能在浩瀚的信息海洋中主动获取自己所需的、有用的信息,适应将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作为学校教育起点的学前教育,理所应当担负起培养儿童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基本素质的任务。落实到幼儿科学教育上,首先,我们不应该把儿童掌握了多少知识作为衡量学前教育好坏的标志,而应该通过幼儿科学教育培养儿童对学习和探究的兴趣,强调培养儿童获取知识、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电视、电脑、手机等科学技术产品几乎使现代生活的每个角落都打上了科学的烙印。学科学、懂科学、用科学已成为科技社会对其成员提出的一项基本要求。因此,幼儿科学教育要让儿童体验生活中到处有科学、到处需要科学,培养幼儿对科学技术的积极态度,并产生内在的学习动机。最后,科技发展在给人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的负面影响,其中最突出的就是环境问题。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极大地威胁人类的生存。幼儿科学教育应当培养幼儿关注自然、关注社会、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与社会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