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陶行知,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在“教育救国”思想的影响下,他毕生从事旧教育的改革,推行生活教育、大众教育,为我国教育做出了重大贡献。在教育实践中,他创立了生活教育理论和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方法,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的教育主张。这些教育思想同样对幼儿科学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探索生活化的科学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应该以生活为中心,他强调:“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的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的书本。”这一点与幼儿科学教育一直提倡的做法不谋而合。由于受年龄和认知发展水平的限制,幼儿难以理解复杂的、抽象的科学概念,教师选择贴近生活的教育有利于幼儿理解和掌握,使他们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幼儿在生活化的科学教育活动中,对科学探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获得了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形成了爱科学的积极情感和态度。所以,教师要注意将生活引入教育,把教育融入生活,使教育丰富多彩。
(二)开拓社会化的科学教育
陶行知先生认为:“社会即学校,必须以大自然为您的生物园,才有丰富的收获……真教育是在大自然与大社会里办。”“社会即学校”的根本思想是反对脱离生活、脱离人民大众的“小众教育”,主张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办学,打通学校与社会的联系。这一观点提醒我们,学校就该是开放的,要加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为学校教育服务,促进学生的发展。正如《纲要》总则所提“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幼儿对周围世界的各种事物、现象充满好奇,它们都有可能成为幼儿关注、探索的对象。因此,教师应该把课堂进行延伸,把大自然、大社会也作为科学教育的大课堂。春天可以带领幼儿走进公园、树林,观察生物的生长过程,感受蓬勃的生命力;秋天可以组织幼儿走进大自然,感受秋天的“味道”,走进农庄,亲手采摘果实,感受生命的成熟与收获,充分享受大自然的恩赐。也可以走进街道和社区,感受社会风俗人情。
(三)“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方法
陶行知先生坚决反对教、学、做分家,他“看见国内学校里先生只管教。学生只管学的情形,就认定有改革之必要”。他说:“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比如种田这件事是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做是学的中心,也就是教的中心。”“不在做上用工夫,教固不成教,学也不成学。”在幼儿科学教育中,教师的教与幼儿的学之间是统一的,是一个问题的两个面。教师在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时均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发展水平、个别差异等因素,使教与学有机融合在统一的教学活动中。由于幼儿思维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制约,获取间接经验存有较大困难,他们需要积累丰富的直接经验,而获取直接经验的唯一手段就是“做”,亲自动手操作。所以,《指南》明确提出,我们要“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融“教、学、做合一”。
(四)解放儿童的创造力
陶行知先生提出了“五大解放”的思想,认为教育要启发、解放儿童的创造力,为他们提供手脑并用的条件和机会。具体包括五个方面:
(1)解放儿童的头脑,把他们的头脑从迷信、成见、曲解和幻想中解放出来;
(2)解放儿童的双手,给儿童动手的机会;
(3)解放儿童的嘴,给儿童说话的自由,尤其是要允许他们发问;
(4)解放儿童的空间,让他们接触大自然、大社会;
(5)解放儿童的时间,给他们自己学习、活动的时间,给他们一些空闲时间消化所学知识,学一点他们自己渴望要学的学问,做一点他们自己高兴要做的事。
陶行知先生的幼儿教育思想在今天对幼儿科学教育仍然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