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科学教育评价的内容
对幼儿科学教育进行评价,既要评价幼儿通过科学教育获得了怎样的发展,又要评价教师的教育组织策略是否科学、合理、有效。所以,幼儿科学教育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幼儿发展评价和教师组织策略评价两方面。
(一)幼儿发展评价的内容
对幼儿通过科学学习取得的发展进行评价应该考虑其与幼儿科学教育目标的一致性。因此,对应于幼儿科学教育目标,幼儿发展评价主要包括科学情感和态度、科学方法和技能以及科学知识与经验三个方面。
1.科学精神与态度
(1)明显的探究兴趣
①有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物;
②对于不知道的事情,想通过自己的动手探究来搞清楚;
③不断探究未被指定的东西(室内外、园内外,如家庭、公共场所等)。
(2)创造精神
①创造新活动(新的玩法,新的内容);
②为探究解决问题,表现出某种首创精神(如以不同寻常的和建设性的方式使用设备、材料,建议或尝试新的实验);
③根据观察和探究,描述和形成新的结论。
(3)乐于思考
①不断思考揣摩;
②当其他幼儿已经报告了自己的结果时,还能专心探究,推迟作出判断;
③能反思,将新的发现与预想的结果比较。
(4)求实与批判精神
①使用证据作为结论和解释的理由,不为权威的想法所左右;
②敢于依据证据改变自己的想法;
③指出实验和操作中矛盾的地方;
④为达到深入理解的目的,敢向一般的观点和解释提出反问。
(5)吸收精神
①认可、倾听同伴的不同想法;
②接纳和吸收同伴的合理意见,修正或完善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③能尝试使用别人的想法和做法解决问题(按自己的想法完成后,试试同伴的想法和做法);
④在必要时能寻求帮助。
(6)坚持性
①不怕明显的失败而不断尝试;
②尽管别人早已做完,仍坚持做完整个活动或操作;
③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能坚持很长时间(几天、几星期、几个月)。
(7)独立性
①有自己的看法;
②自己能做的事情尽量自己探索,适当地拒绝帮助。
2.科学方法和能力(水平由低到高)
(1)好奇心、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①用行动表现出好奇心和疑问;
②能提出有关的问题;
③能进行有关的猜想和预言。
(2)对材料的操作、工具的使用情况
(下面的第一、第二种表现属于不太好的表现,第三到第五种表现是比较好的。)
①探究和操作材料与使用工具时犹豫不决;
②探究和操作材料与使用工具的方法有限,有很大的试误性;
③能用比较适宜于解决问题或发现关系的方式操作材料和使用工具;
④能寻找独特的方法去发现各种关系;
⑤能寻求教师没有提供的材料和工具。
(3)探究的倾向性和深度
(下面的第一、第二种表现属于不太好的表现,第三到第五种表现是比较好的。)
①稍微操作几下就完了,或根本没操作起来;
②探究一阵材料又去搞别的了;
③能保持平稳的探究进程;
④能热切而专注地深入探究材料;
⑤对感兴趣的活动能提出下一个活动的建议,连续不断地深入探究。
(4)记录和统计有关的信息
①用简单的图画记录自己观察和探究事物;
②能用图画的方法记录事物的特征和变化过程;
③能用简单的图表(符号、表格、图表、曲线)收集和记录有关的信息,即汇集数据;④能用简单的计算、图表等方式对观察和探究的结果做简单的统计整理;
⑤能使用自己的记录和统计来说明结果,形成解释。
(5)发现关系的能力
①发现某个物体的特征;
②发现差别明显的两个物体的不同点;
③发现相近物体的共同点;
④依据一定的标准,对物体进行比较和分类;
⑤发现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6)表达与交流
①叙述自己所做、所发现、所想的事情,并与预先的猜想相比较;
②敢于报告自己的做法、发现和想法;
③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察和发现;
④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察与操作所发现的关系;
⑤能清楚地说明自己的观察和操作的程序与相应的发现;
⑥能有条理地描述事物间的相互作用及关系;
⑦能对他人的发言做出自己的反应(不是附和老师的话),提出新问题、新想法。
3.科学知识与经验
科学知识与经验可根据不同的探究主题和内容中的关键经验和核心概念来确定。一般可以从以下四方面进行评价:
(1)与生命科学有关的具体经验或初级意义的科学概念;
(2)与物质科学有关的具体经验或初级意义的科学概念;
(3)与地球和空间科学有关的具体经验或初级意义的科学概念;
(4)与幼儿生活有关的科技产品及其对人类影响的具体经验。
(二)教师的教育组织策略评价的内容
幼儿科学教育评价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对教师的教育组织策略进行评价。教师的教育组织策略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到幼儿科学教育的效果。该项内容评价的主体包括领导、同行、教师本人乃至家长。其中,应提倡以经常性的教师自评和教师间的互评为主、检查性的他评为辅的做法。这样做有助于教师将教育评价作为研讨、反思和改进自身教育观念和行为的工具,而不是监督工具,有助于形成教师自我发展和共同提高的工作氛围。
教师的教育组织策略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五点:
1.教育目标具有科学性
(1)教育目标应体现我国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符合幼儿教育总目标以及各年龄阶段的教育目标。
(2)教育目标应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的认知发展水平。
(3)教育目标应能着眼于幼儿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
(4)教育目标应包含情感与态度、方法与能力和知识与经验三个维度,以便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2.教育内容具有意义性
(1)符合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幼儿有内在的动机和兴趣
①在幼儿的兴趣点上生成的;
②或已有效激发或转化成了幼儿的兴趣。
(2)体现和能够实现具有发展性的教育目标
①与幼儿的已有经验相关联;
②有幼儿经过努力可能达到的新目标、新经验。
3.物质环境和材料具有启发性
(1)材料能引发幼儿探究;
(2)材料物化着教育目标;
(3)材料有益于幼儿自己发现关系和获得有关经验。
4.教育过程具有探索性
(1)有效地引发幼儿的好奇心和疑问。
(2)有效、充分地使幼儿调动已有经验教训猜想、预测。
(3)接纳所有幼儿的想法。
(4)鼓励每一个幼儿按照自己的想法做,通过操作验证自己的想法。
(5)鼓励、引导幼儿反思并依据事实作出解释。
(6)鼓励、引导幼儿将新的发现和解释与预想相比较,进行交流。
5.教育结果具有经验性
(1)经验和结论建立在幼儿充分操作和体验的基础上。
(2)结论是在幼儿经验和观点基础上的概括,与幼儿的概念和思维水平相适宜。
(3)为幼儿提供不断运用已获得的经验的情境和条件。
6.教育价值具有可持续性和多项性
(1)注重长远教育目标和价值,注意抓住时机实现多种教育价值。
①乐学的态度;
②科学的精神和品质;
③合作、接纳的态度;
④解决问题的能力;
⑤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能力;
⑥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等。
(2)注重促进每一个幼儿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
①接纳幼儿不同的发展进程和速度,给每个幼儿充分的适宜的探究时间;
②接纳幼儿不同的最终发展水平;
③给予幼儿富有启发性的并能促进幼儿成功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