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2 科学教育的“五项十字教学法”
国内外的很多教育理论,有优点也有不足。比如,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就有很多不足,他把智能分为八种,并没有可靠的科学依据,也很不全面。而建构主义的一些观点,比较适合于学前教育和初等教育,对于高等教育,是否仍然可以适用?这个问题值得探讨。从教学效果上讲,自己建构知识当然很好,但从效率上讲,却不一定是最高的。建构主义的核心观点可以这样打比方说明:教师不是房地产老板而是建材市场的经理,学生不是购房者而是建房者。不错,自己建造房子,当然对房子有更深刻的感性认识,也获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但试想一下,如果自己住的房子全部由自己来造,那么,一方面,建房的速度肯定很慢(学习建房是要花时间的),效率肯定很低;另一方面,房子的质量也得不到保证。而由房地产公司统一开发,自己去购买,省时省力,而且质量也有保证,何乐而不为?
我们的意思是说,对于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乃至部分高等教育,强调直观形象、亲身体验、主动建构概念和知识是正确的。但我们不能认为,建构主义是万能的,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是适用的。事实上,被动接受知识或灌输式教育,如听报告或听讲座、短期培训等,是获取知识和技能的最高效的手段之一。一个典型的例子是,苏联教官仅用11天就教会了中国普通士兵跳伞,而通常情况下至少需要半年时间。采用的方法很简单即:教官讲,士兵听,机械记,反复练。要注意的是,这些方法适用于成人而不适合于少年儿童。我们要学会一分为二地看问题,包括对教育理论,也应如此。
这里,我们把各种教育理论的精华提取出来,整合成一个科学教育的“十字教学法”,如图1-1所示,它由五个词汇十个字所组成,简称为“五项十字教学法”。
图1-1 五项十字教学法
第一,是“实践”。探究也好,做中学也罢,陶行知的生活教育也好,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也罢(强调知识是主体和客体通过相互作用而获得的),都离不开实践。实践出真知,体验式教学,是幼儿科学教育的出发点和根本点。幼儿通过亲身实践,如观察、实验、制作、参观访问、实地调查等活动,获得感性认识,增长知识和技能。
第二,是“双主”,即以幼儿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建构主义和蒙台梭利教育思想,前者强调知识的主动建构,后者强调幼儿的自主学习以及幼儿的自由和教师的组织相结合。实际上,这两者是“异曲同工,殊途同归”。它们都强调幼儿的主体地位,都认为教师是材料的提供者,活动的观察者、参与者、合作者、组织者、引导者而非知识的灌输者。
第三,是“环境”。蒙台梭利教育思想的另一个核心就是认为,教师的作用,除了上面讲的几个“者”之外,还必须是一个环境的创设者,营造一个愉悦的课堂教学环境和良好的校园环境,对学生的成长极为重要。
第四,是“多元”或“全面”。这是多元智能理论的核心。其实,它和中国很早就提出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理论有许多共同之处,只不过,前者从智能的角度上来讲,而后者则从更宽广的角度讲而已。因此,“多元”这个词,其实没有“全面”这个词好,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全面评价(学生)是教育的一个基本方针,毫无疑问,也是幼儿科学教育的基本要求之一。
第五,是“恰当”或“合适”。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理论,其核心之一就是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中提出了儿童发展的四个阶段。实际上,它们都是讲,选择的内容要恰当,不能超越其认识能力,不能拔苗助长。跳一跳能够着,这就是选择内容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