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方面典型案例解析
案例11 小班科学活动“水果品尝会”
(江苏省丹阳市新区幼儿园 严小银)
●活动目标
1.认识几种常见的水果,知道他们的名称,了解水果的多样性。
2.运用多种感官感知水果的特征。
●活动准备
1.请幼儿每人带一个自己喜欢的水果。
2.幼儿每人小餐盘一个、勺子一把,各种水果切片。
3.教师活动前准备的水果拼盘12个。
●活动过程
1.请幼儿猜谜,引出水果话题。
教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说个谜语:一根藤儿弯又弯,上面满是珍珠串,有紫有绿真好看,生的酸来熟的甜。请你猜猜是什么水果。幼儿说出谜底后教师出示葡萄。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
2.幼儿相互交流分享带来的水果。
(1)教师:你带来的是什么水果?是什么颜色?是什么样子?像什么?引导幼儿向大家介绍自己带来的水果,鼓励幼儿尝试说出水果的名称和特征。
(2)教师:还有谁愿意介绍自己的水果?教师尽量请带不一样水果的幼儿介绍。
3.引导幼儿观察各种水果的典型特征。
(1)教师:拿着你的水果和别人的水果比一比,看看有什么不同?鼓励幼儿看看、摸摸、讲讲认识的水果。
(2)让幼儿把水果送到水果屋里。
4.引导幼儿观察切开的水果。
(1)教师:刚才我们认识了那么多完整的水果,现在老师把它们切开了,你还能认识它们吗?请你们看一看、说一说它们是什么水果。只能看不能用手去摸。幼儿分散,自由观察切开的水果,教师个别提问。
(2)教师说出水果名称,请幼儿指出是哪一盘水果。
5.品尝水果。
(1)出示做好的水果拼盘。教师:小朋友真能干,水果变了样还能认出来,老师用这些切好的水果做了个拼盘。
(2)吃水果之前我们要把小手怎么样?如果水果有核应该怎么办?吐在哪里?教育幼儿讲卫生,果皮、果核不乱扔。
(3)请幼儿洗手,自由品尝水果拼盘。教师问问孩子们吃的是什么水果,是什么味道。
[教学反思]
1.创设一个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探究活动,进行尝试,感受参与的乐趣。
2.能鼓励幼儿大胆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
3.本活动让幼儿在看、说、尝等感官形式的驱动下进行学习,而忽略闻、听这两个感官。
4.水果是小朋友熟悉并且喜欢的食物,水果不但营养丰富,而且颜色、形状和味道等也多种多样。在本次活动我忽略了一环节,就是针对现在很多孩子不爱吃水果的情况,我应该告诉孩子们水果的营养价值,让孩子们爱上吃水果。本次活动上下来容易,但要上出亮点要好好思考一番。
[案例评析]
小班的科学活动课不太容易上好,而生物内容要上好更不容易。通常生物内容主要是野外观察或种植,需要花费比较长的时间。室内的生物内容比较难上。严小银老师的这节生物内容活动,从课题的选择上讲很好。水果是小孩子喜欢吃的,每个人带一个,这样品种很多,通过互相介绍以及运用各种感官,初步认识各种水果的一些外形特征,再通过切片,认识水果内部的一些特征,这样可以达到增长知识的目的。同时,严老师还在最后品尝完水果之后,培养幼儿讲卫生的习惯和环保意识,这也是很好的。
不足之处:(1)上课的内容没有分层,重点不够突出。最好分为两步:第一步介绍一些熟悉的水果,如苹果、香蕉、橘子、葡萄等,因为这些水果大家都吃过,不用花费太多时间详细介绍,外形特征也比较容易辨认,可以先观察实物,再利用多媒体把水果放大,让大家仔细观察它的外形特征,让幼儿用语言表达。第二步介绍很多人不认识、几乎没有吃过的水果,同样可以把实物和多媒体结合起来,让幼儿观察这些没有见过的水果的特点,然后切成薄片让大家品尝。这样才能更多了解这些不熟悉的水果的外在和内部特点。上课的时候,因为很多水果幼儿都吃过,不感兴趣,而一些没有吃过的水果反而没有吃到,令一些幼儿有些失望。不必每种水果都要品尝,很多人没有吃过的水果才需要品尝。
(2)有些幼儿不太喜欢吃水果,或盯着一种水果吃,这不好,教师要告诉幼儿吃水果的好处,各种水果营养成分不同,要多样,均衡,不偏食。
(3)要用多种感官,通过各种感觉,如视觉、听觉(敲打水果会有不同的声音)、嗅觉(闻一闻它的气味)、味觉(舌头尝一下味道)、触觉(摸一摸它的外表,了解其软硬粗细)。这样可以全面了解水果的特点。
案例12 中班科学“有趣的指纹”
(江苏省丹阳市新区幼儿园 姚莉莉)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探索自身的兴趣。
2.培养幼儿细致的观察能力。
3.引导幼儿知道每个人的指纹是各不相同的。
●活动准备
1.红色印泥若干盒:白纸、抹布若干。
2.放大镜每人一个。
●活动过程
1.导入:给幼儿讲一个关于用指纹破案的故事,引起幼儿观察指纹的兴趣。
2.基本活动:
(1)印指纹:让幼儿用手指蘸印泥将指纹印在纸上,请幼儿说说自己的发现。
(2)观察指纹:①引导幼儿用放大镜观察自己的指纹和纸上的指纹印,说说自己的指纹是什么样的,它像什么;②引导幼儿互相观察指纹印,说说每个人的指纹有什么不同;③结合多媒体介绍指纹的分类和特点。
3.了解指纹的作用:
(1)出示较为典型的指纹印,引导幼儿观察它们的差异,找一找自己指纹的特征。告诉幼儿:每个人的指纹是各不相同的,而且指纹永远不会变,因此可以用来辨认人。
(2)演示用蘸有印泥的手指一一触摸玻璃杯、笔、电话等物,请幼儿说说有什么发现。当我们的手指和物体接触时,将会留下指纹。这一点对哪方面有帮助?(警察叔叔能够利用小偷留下的指纹作为证据抓住小偷)
(3)还有什么用处?老师出示图片——有关指纹的科技产品,为幼儿讲解,开阔幼儿眼界。
(4)还有什么东西像指纹一样有一些纹理?
4.拓展活动,进行指纹印画。
(1)引导幼儿指纹印画。
(2)展示,互评幼儿作品
[教学反思]
指纹是手的一个组成部分,设计这一节课主要是让孩子简单了解什么是指纹,掌握指纹的基本形状及特征,初步了解指纹识别技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幼儿应用观察、比较、分析等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幼儿的求知欲和科学探索精神。
反思一下整节活动课,我觉得有几点需要改进:
(1)怎样印出清晰又完整的指纹。在活动中,有的幼儿印的指纹特别不清楚,有的幼儿只印出了一小部分的指纹,没有观察的意义。在活动前与活动中,教师都应该告知幼儿如何印出有效的指纹印。
(2)记录表设计得欠合理。教师提供给幼儿的是10个格子,需要幼儿将所有的指纹都印上去,这对于中班的幼儿有些难度,个别幼儿在印出两三个之后开始糊涂了,不知道到底印到哪个手指了,有的幼儿一直用一个手指头印,导致了记录表的无效。
(3)指纹在现代的科技生活中有很广泛的应用,本次活动虽然提及了指纹的应用,却是泛泛而谈,没有将趣味性体现出来。
[案例评析]
姚莉莉老师的这节课,讲指纹的特征及其应用。活动过程有四步,但实际上课的时候,由于时间所限,最后一步指纹印画没有进行,实际为三步:
从指纹帮助警察破案导入→让幼儿印指纹,观察并记录指纹→指纹的作用,层次非常清楚。幼儿的积极性很高,通过放大镜观察和多媒体相结合,让幼儿了解了指纹的分类和基本特征。这一点做得非常好。如果没有多媒体,指纹的纹路是看不清的,其特征也不容易记住。从科学教育的四个目标来看,做得都不错。
存在的问题:(1)在印指纹的时候,没有事先说明应该如何蘸印泥,有些幼儿用手指尖蘸印泥,印出来的指纹不全,或者根本印不出指纹,应该是用指腹蘸。印在纸上的时候也要注意用指腹,不能用手指尖。如果幼儿蘸印泥太多或太少,或用力过大,都印不清楚。
(2)10个手指头都印的话,最好分成左手和右手两个部分,否则幼儿容易搞错。或干脆只用一只手的五个手指,这样可以节约时间,腾出更多时间来观察。手指的排序很重要,不能搞错。
(3)在介绍三种指纹:箕形纹、斗形纹、弓线纹的特征时,好像不是非常清楚。其实很简单,斗形纹也就是旋涡纹,这容易辨认。而弓线纹则像弓箭一样,左右基本上是对称的。箕形纹像簸箕似的,它不是左右对称,像一把扫帚,纹路朝向一边(左边或右边)。
此外,指纹的形状或纹路不会变,但是大小会随着幼儿成长有所变化。
案例13 中班科学活动“蝴蝶的一生”
(江苏省丹阳市新区幼儿园 汤红霞)
●活动由来
春夏交接之季,空气潮湿而温暖,户外的花坛里,树木下,草丛中都变成了昆虫的世界。户外活动时,孩子们围着一只黑蝴蝶欢呼雀跃,面对这一切,成人可能会不屑一顾,而孩子却用充满好奇的眼睛去观望,用充满灵性的耳朵去聆听,还会迈开那活泼的小脚去追逐。《指南》明确指出:“要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选择贴近幼儿的生活和感兴趣的事物开展活动。”为此,从幼儿生活出发,抓住幼儿的兴趣点,生成了“蝴蝶的一生”这个活动。
●目标预设
1.了解蝴蝶的外形特征及其变化过程。
2.大胆运用肢体动作表现蝴蝶的生长变化过程。
●设计思路
猜谜语引出主题,激发幼儿的兴趣——通过幻灯片欣赏,观察蝴蝶的外形特征——组织讨论、视频观察和操作活动,让幼儿了解蝴蝶的生长变化过程——用肢体动作表现生长过程,巩固幼儿经验——说说生物的生长过程。
●活动准备
课件:幻灯片《蝴蝶》、视频《蝴蝶的一生》,蝴蝶生长过程操作图片,背景音乐。
●活动过程
一、猜谜语,激发幼儿兴趣
教师:身穿美丽花花衣,两对翅膀真美丽;不会唱歌会跳舞,花丛当中采花粉。请你猜猜是什么?(蝴蝶)
二、幻灯片欣赏,观察蝴蝶的外形特征
1.教师:蝴蝶飞到了我们的教室里,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2.教师:你看到了什么样的蝴蝶?(引导幼儿观察蝴蝶的外形特征)
三、操作游戏,探索蝴蝶的生长过程
1.教师:这些蝴蝶真漂亮,那谁知道蝴蝶是怎么来的?(是毛毛虫变的)
2.教师:有的小朋友说是毛毛虫(出示毛毛虫图片),毛毛虫是什么样的?(一节一节的)
3.教师:有的小朋友说是蛹(出示蛹图片),蛹是什么样的?(螺旋形的、椭圆形的)
4.有的小朋友说是卵(出示卵图片),卵是什么样的?(小小的、圆圆的)
5.教师:其实蝴蝶的成长需要一个过程,今天我为每个小朋友准备了一套操作卡,请你去摆一摆,说一说蝴蝶的成长过程。
6.教师:谁愿意来说一说你的蝴蝶是怎样生长的?(个别幼儿展示)
7.教师:蝴蝶究竟是怎样生长的呢?让我们听听蝴蝶妈妈的介绍。(视频《蝴蝶的一生》)
8.教师:听了蝴蝶妈妈的介绍,现在我们知道了它的生长过程。先是小小的、圆圆的卵,接着变成了毛毛虫,然后变成了蛹,最后变成了一只美丽的蝴蝶。小朋友你们摆对了吗?请你们相互检查一下,摆错的把它纠正过来。
四、角色游戏,体验蝴蝶的成长过程
1.教师:蝴蝶妈妈生下了许多小小的、圆圆的卵,让我们变成一个个圆圆的卵。(幼儿根据教师的讲解用身体表现)
2.教师:从卵里钻出了一只蠕动着的毛毛虫。毛毛虫吃掉了卵壳,没有吃饱,接着它吃了许多的树叶,把自己吃得肥又胖。让我睡一觉吧,毛毛虫找到一棵树枝,开始神奇的变身,把自己紧紧地包裹起来,变成了不吃也不喝的蛹。一个星期之后,就变成了一只美丽的蝴蝶便振翅飞翔啦!
五、想想说说,感知生物的生长过程
1.幼儿分享: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生物的生长过程?(鼓励幼儿大胆讲述自己知道的昆虫生长过程)
2.教师小结:今天我们知道了蝴蝶、小鸟、青蛙等的生长过程。在千姿百态的世界里,还有许多秘密呢,它们就藏在我们的身边,用我们的眼睛多去看一看、找一找,用我们的耳朵去听一听,你会有不一样的发现。
[教学反思]
对于美丽的蝴蝶是怎么生长的这个话题,孩子非常感兴趣。但他们对这个概念却很模糊。通过今天这个科学活动,孩子们深刻地感知了蝴蝶的生长过程。
在整个科学活动中,我通过音乐游戏、图片展示、观看课件、操作模仿、交流分享等组织形式,环环相扣,使活动得到深化。
《指南》明确指出:“幼儿要能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因此,我在活动中引导幼儿眼看、耳听、脑想,用学一学、说一说、做一做等多种方式来让孩子们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去体验探索,从而获得知识和经验,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案例评析]
汤红霞老师的这节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由于幼儿园里的条件限制,很难直接观察蝴蝶的标本,到野外去捕捉蝴蝶,然后再仔细观察,也不现实。在这种情况下,汤老师想了很多办法,采用图片和视频相结合的方法,既动手又动脑,让幼儿了解蝴蝶的外形特征和一生的生长过程,最后通过模仿蝴蝶的四个阶段进一步加深对蝴蝶的认识。动静结合,音画结合,手脑并用,是这节课最大的特点。其中的音乐(《梁山伯与祝英台》)与蝴蝶也有相关性。视频通过蝴蝶妈妈讲述蝴蝶的一生,从卵→幼虫→蛹→成虫(蝴蝶),动态展示了蝴蝶的变化过程,这个过程通常是看不到的。通过分组摆放四个图片,让幼儿进一步了解到蝴蝶一生的变化,这比单纯观看视频要好,能激发幼儿的兴趣。活动过程环环相扣,层层启发,符合幼儿科学教学的流程。
不足之处:(1)蝴蝶属于昆虫,昆虫纲的主要特征: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一对复眼和一个口器;胸部有三对足;一般有两对翅。单纯观察蝴蝶的翅膀似乎不够全面,不利于幼儿了解昆虫的基本特征。
(2)在最后拓展延伸时,讲到小鸟和青蛙,这个不太适合。因为这节课的重点讲昆虫,所以除了讲蝴蝶之外,还可以用PPT介绍一些其他昆虫,如蚕、蝗虫、蜜蜂、蜻蜓、苍蝇、蟑螂等,它们有许多共同的特点。特别是蚕的一生,所经历的四个阶段和蝴蝶非常相似,有利于了解昆虫的特点。而青蛙是两栖类,小鸟是鸟类,它们和昆虫有很大的差异,一生的变化过程不同。
(3)蝴蝶的一生变化,从何时开始?不同组有不同的答案,必须强调从小到大,才是“卵→幼虫→蛹→成虫”,否则因为卵是蝴蝶产下的,从成虫(蝴蝶)开始也不能算错,这是一个循环过程。
案例14 大班科学活动“有趣的动物尾巴”
(江苏省丹阳市新区幼儿园 马文娟)
●活动目标
1.认识一些小动物的尾巴,了解尾巴的用途。
2.培养幼儿良好的观察能力、探究学习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激发幼儿探索动物尾巴的兴趣,满足其好奇心,加深幼儿爱护动物的积极情感。
●活动准备
操作卡、各种动物图片、多媒体课件。
●活动过程
(一)激趣导入(播放动物比尾巴的视频,轻松导入课堂)
1.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小动物吗?(喜欢)为什么喜欢呢?(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所以大家喜欢)
2.播放动物比尾巴视频,让幼儿初步感知动物尾巴的形状。
3.刚刚小动物们在比什么?(比尾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动物的尾巴。
(二)展开学习动物尾巴的形状
1.认识松鼠的尾巴(课件出示松鼠的尾巴)
(1)这是什么?这是谁的尾巴?(松鼠的尾巴)
(2)它的尾巴是什么样子的呢?
生:像一把伞。
(3)松鼠的尾巴有什么作用呢?(冬天可以当被子)方法同上依次认识猴子、鸡、兔子、孔雀的尾巴。
2.问答游戏巩固动物的尾巴样子。
师:谁的尾巴长?(猴子);谁的尾巴短?(兔子);谁的尾巴像把伞?(松鼠);谁的尾巴弯?(公鸡);谁的尾巴最漂亮?(孔雀)
(1)小结:我们认识了这么多小动物的尾巴,他们有的长,有的短,有的粗,有的细,还有的弯,各有各的用处。
(2)连一连,尾巴匹配。
(三)拓展延伸
认识更多的动物尾巴。过渡语:小朋友还想知道更多的小动物的尾巴像什么样子吗?有什么作用吗?课件依次出示燕子、鱼、牛、小壁虎、袋鼠的尾巴,引导幼儿了解这些小动物的特点和作用。
(四)完成表格
1.教师出示表格,进行讲解。
2.幼儿操作。
3.幼儿介绍自己的作品。
[教师反思]
通过这次教学活动,我事先查阅了一些关于动物尾巴的知识,科学活动比较严谨,容不得半点马虎。我选择了生活中比较常见的动物来进行讲解,孩子比较感兴趣。在完成表格时,对幼儿的绘画能力要求比较高,导致一部分绘画能力较弱的孩子有难度,我还需要对表格进行调整。可以把动物进行分类,分为水生、陆生和飞行类,在此基础上教师小结出动物尾巴的通用功能。
[案例评析]
马文娟老师的这节课,主要让幼儿了解不同动物的尾巴有何特点,了解尾巴的功能。通过多媒体课件和幼儿画尾巴的操作,加深印象。采用儿歌的形式来记忆动物尾巴的特征,这很好。流程符合规范,幼儿兴趣盎然。
不足之处:在介绍动物尾巴功能的时候,没有分类,最后没有很好地总结。幼儿不太清楚动物的尾巴到底有哪些功能。建议分为三大类:水生动物,其尾巴主要是作为前进的动力;飞行动物:尾巴主要用来改变方向;陆生动物,比较复杂,尾巴功能比较多,主要有:平衡作用与驱赶苍蝇蚊子等(如马、牛等),作为攻击武器(老虎等),求生(壁虎等),其他(如求偶等)。有时,动物的尾巴有好几种功能。例如,响尾蛇的尾巴除了作为捕捉其他小动物的工具,还能感知红外线,或把自己的身体悬挂于树枝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