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活动典型案例解析

二、化学活动典型案例解析

案例8 中班科学“‘生气’的泡腾片”

(江苏省丹阳市新区幼儿园 蔡香怡)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泡腾片的沸腾原理以及泡腾片在不同液体里发生的变化。

2.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探索能力,并乐意用语言表达出所看到的现象。

●活动准备

1.水、泡腾片、醋、汽水、记录表、记号笔,其他不同的液体(油、牛奶、酒)。

2.《PPAP》音乐、泡腾片视频。

●活动过程

一、表演导入,引出泡腾片,初步了解泡腾片的沸腾原理

1.播放音乐,师表演

师:“小朋友们,今天蔡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表演,我的表演里藏着一个秘密需要你们来找到它,你们准备好了吗?”(幼儿喊“音乐”)

师表演:“我有蜂蜜,我有水,啊!蜂蜜水;我有奶糖,我有水,啊!奶糖水;我有白糖,我有水,啊!白糖水;我有食盐,我有水,啊!食盐水。”

提问:“表演到这儿,你们找到秘密了吗?”(它们在水里都会融化)

2.出示泡腾片

(1)提问:

①有谁认识它吗?(泡腾片)

②泡腾片放在水里会融化吗?

(2)师将一颗泡腾片放入水中,幼儿观察其变化。

师:“你看到了什么?”(冒泡泡)(师幼合作完成记录表)

“你除了发现会冒泡泡以外,还有什么发现?”(请一位幼儿上台操作,听一听)

“为什么会冒泡泡?”(幼儿猜测)

(3)观看视频,师讲解。

小结:当把泡腾片放入水中以后,会蹦出一对好朋友,一个叫做柠檬酸,另一个叫做碳酸氢钠。它们在水里拥抱在一起就会变成二氧化碳,就是你们看到的冒泡泡现象,我们将它叫做沸腾。之所以会冒泡泡,原来是因为二氧化碳在“捣蛋”啊……小朋友们,其实二氧化碳就在我们身边,我们深吸一口气再轻轻吐出来,吐出来的气体就是二氧化碳。

二、泡腾片放入其他液体中也会沸腾吗?

师:“泡腾片放入水中会发生沸腾的现象,那放入其他液体中也会沸腾吗?”(幼儿自由回答)

1.出示醋和汽水。

2.师:“知道这是什么吗?”(让所有幼儿闻一闻)“泡腾片放进这两种液体里面会不会沸腾呢?让我们一起动手试试看!”

3.幼儿操作,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4.幼儿上台分享、交流自己操作的实验现象。

5.小结: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泡腾片放在不同的液体中都会发生沸腾的现象,那它们沸腾的现象是一样的吗?(幼儿自由回答)

三、沸腾的现象一样吗?

1.师:“蔡老师还准备了很多不一样的液体(牛奶、油、雪碧、醋、酒),待会你可以自由选择操作,观察泡腾片沸腾的现象,然后将你看到的现象记录在记录表上。”

2.出示记录表,介绍记录方法和要求。

3.幼儿操作,师巡视个别指导。

4.幼儿上台展示记录表并分享、交流自己操作的实验现象。

小结:通过小朋友们的动手操作,我们发现泡腾片在不同液体中沸腾的现象也是不一样的,有的沸腾的速度很快,有的沸腾的速度很慢,有的浮在水上面,有的消失不见了,还有的像瀑布一样喷出来了……

四、活动结束

师:“今天我们用泡腾片做了一些小实验,其实泡腾片放入水里还可以用来制作美味的饮料,它能补充我们身体所需要的维生素C,帮助我们提高免疫力,它可是一个好东西哦,让我们一起去品尝一下吧。”

[教学反思]

这节活动课中幼儿经历了从猜想、实验、记录到交流的基本环节,注重了幼儿的主动参与与主动探索,让幼儿在自己动手操作实验的过程中验证自己的猜想,在操作实验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在实验操作的部分中,幼儿参与性很高,并且观察得非常仔细,能记录所看到的现象,在分享发现的过程中,幼儿思路清晰,能用完整的话表达出自己的所见所想。

不足之处:这是一节科学领域的活动,科学原理很重要,但是我没有介绍泡腾片在水里冒泡泡的原因,就是因为“碳酸氢钠”也称“小苏打”与柠檬酸化学反应。所以,幼儿们可能还处在知识模糊的状态,我应该注意用幼儿能理解的方式来介绍该化学反应。

[案例评析]

有人认为,在幼儿园里,不适合做化学实验,其实不然。蔡香怡老师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的药片新剂型——泡腾片,上了一堂生动的化学实验课。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是一次成功的尝试。除了泡腾片之外,其他的一些材料,如水、牛奶、油、雪碧、醋、汽水、酒等,都是生活中常见的物品。

教学过程大致分为四步:首先是表演导入,观察泡腾片放入水中的情况;第二步是放入汽水和醋中的情况;第三步是放入其他更多种类不同液体中的情况。最后讲泡腾片的应用。

这样安排,循序渐进,步步深入,是可以的。但是在科学性和总结性方面存在不少问题。

主要问题:(1)实验前没有对泡腾片作适当介绍;(2)用词不当,表述不科学。盐放在水中,应该叫溶解,不能叫融化,融化或熔化是固体直接化为液体,没有其他液体存在。有大量气泡出现并不一定是沸腾,沸腾是在特定温度下,液体大量化为气体的现象。而泡腾片放入水中时只是化学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从而形成气泡,这和沸腾完全是两回事。(3)重点不突出。重点应是让幼儿搞清楚泡腾片里含有酸性和碱性两种物质,当它们溶解于水或其他液体中时,能产生化学反应,产生大量二氧化碳气体,气体在液体中会形成气泡。(4)总结不到位。实验结束后,要总结一下,到底把泡腾片放入哪些液体中能产生气泡,哪些不能产生气泡。哪些气泡很多,哪些气泡很少。如果时间允许,可以定性解释一下原因。此外,泡腾片有治疗型和保健型两大类,不是所有的泡腾片里都有维生素C,少数保健型泡腾片中添加了维生素C,所以才含有这种维生素,最后讲它的应用时要说明一下。

案例9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变色魔术师”

(江苏省丹阳市新区幼儿园 王 园)

●设计思路

中班幼儿对调色活动很感兴趣,他们的兴趣容易停留在操作上。因此,设计不仅要为幼儿创设自由探索的机会,还应该组织幼儿讨论探索活动中遇到的各种现象,使幼儿的兴趣转移到对活动中出现的科学现象的兴趣上,从而引发进一步探索的愿望,让幼儿在主动活动中认识颜色、使用颜色,同时充分感受颜色的丰富性和色彩美。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对色彩变化的美,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2.引导幼儿通过玩色,发现两种颜色混合后产生的新变化。

3.鼓励幼儿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操作过程及结果。

●活动准备

颜料(红、黄、蓝),勺子,透明杯子,红、黄、蓝标记,课件。

●活动过程

一、激发幼儿对周围生活中色彩的关注,引起幼儿的兴趣

1.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魔法水”,快来跟着老师念魔语,看看魔法水会有什么变化。(变红色、黄色、蓝色)

2.我的魔法水请来了红色宝宝、黄色宝宝和蓝色宝宝,这三种颜色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三原色”(集体说一遍)。

3.这三种颜色宝宝非常调皮,它们跑到了我的透明纸上,我要请一个小朋友来看看,透过红色的卡有什么发现。引导幼儿用不同有色卡看同色的东西颜色不变,看不同色的东西颜色会改变。

4.提出疑问,把两幅不同色的卡合在一起,试一试,有什么发现,我们一起寻找答案。

二、情境魔术表演,激发幼儿探究的欲望

1.刚才小朋友们有很多的猜测,今天我们的“魔法水”就来帮你一起当一回变色魔术师。

介绍魔术材料:红、黄、蓝颜料,魔术滴管、魔术杯。

小朋友仔细看清楚了,这三种颜色宝宝非常调皮,他们两种颜色宝宝在一起会变成一种新的颜色。会变成什么颜色呢?魔术师要开始变魔术啦!千万不要眨眼睛哟!我把红色和黄色放在魔术杯子里,轻轻摇晃瓶子,变变变,请幼儿观察,变成什么颜色了?让幼儿猜一猜。(橙色)

2.让幼儿说一说还可以哪两个好朋友在一起(黄色和蓝色、红色和蓝色),这两个魔术留给小魔术师们来变了。

三、幼儿动手操作尝试,探索颜色的变化

1.师:“你们想成为魔术师吗?你们想不想也去变一变呢?”老师为每组准备了红、黄、蓝三种颜色,每人取两种不同的颜料,放在杯子中轻轻摇晃,看看有什么变化。和身边的朋友说说自己的发现,相互间比较一下各自变出的新颜色,并记录在记录纸上。

2.教师讲解操作时注意事项:

现在,请小朋友也来当魔术师,好不好?不过当魔术师有个小小的要求:

(1)小心不能把颜料弄在衣服或者桌子上。

(2)在玩的过程中要学会让一让、等一等,慢一点没关系。

(3)在玩的过程中跟你的好朋友说一说你的发现,比较变出来的新颜色。

3.幼儿操作,教师指导操作,并注意引导幼儿记录操作结果。

四、集中交流:我的发现

1.幼儿向大家介绍自己在操作中的发现。刚才把两种不一样的颜色放在了一起,那谁来告诉大家你发现了什么?

2.教师和幼儿一起验证他们的发现。

3.探索三种颜色的变化。

红、黄、蓝三种颜色水混合在一起会变成什么颜色?教师带幼儿探索操作。(三种颜色混合在一起变成了黑色。)

4.小结,放视频:小朋友真聪明,学会了变色魔术师的本领,老师把刚才你们在操作时的发现变成了一首好听的儿歌,名字叫《色彩谣》。

红黄两个手拉手,变出橙色画橘子;黄蓝两个手拉手,变出绿色画叶子;

红蓝两个手拉手,变成紫色画茄子;红、黄、蓝色手拉手,变出黑色画轮子。

5.在老师的带领下念儿歌。

五、结束活动

今天我们又学会了一个新本领,暑假了在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变魔术吧。

[教学反思]

活动中我按照科学探索活动的四个步骤,即“提出问题→进行猜想→操作实验→得出结论”来进行。让孩子通过实验感知三原色的变化,尝试用调色的方法使颜色发生变化,激发孩子探索的兴趣。

但在活动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如颜色的比例,不同的比例会变出不同的颜色,这就要求我在今后的工作中要更严谨,给孩子们恰如其分的指导。

[案例评析]

在美术活动中,幼儿已经初步了解了用不同颜色的颜料混合在一起,可以形成各种不同的颜色。但是,混合颜色和原色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并不是很清楚。而且,颜料的混合变色过程比较慢,比例也不容易控制好,因此,混合色和原色之间的关系和规律不容易寻找。王园老师把颜料溶解于水中,形成不同颜色的颜料水,通过不同颜料水的混合,寻找混合色的合成规律,这种做法值得肯定。教学过程分为四步:魔术表演引入课题(问题)→教师演示实验→幼儿分组实验→交流、讨论、分享、总结。层次非常清晰。幼儿兴趣盎然。特别是最后,用歌谣来总结混合色与原色之间的关系,便于幼儿记忆,这点很好。

存在的问题:(1)分组实验中,由于幼儿没有控制好两种原色水的比例,所以出现了一些不同的结果。因此,老师一定要先说明一下,是等比例的。用滴管吸水的时候要求吸的两种原色水量基本相同。(2)当出现不同结果的时候,可以因势利导,说明出现这个结果是因为两种不同原色水的分量不同。(3)总结时,除了用歌谣之外,还可以用多媒体动画,直观形象地表示两种原色水混合之后是如何变成其他颜色的。(4)除了等比例混合之外,作为拓展延伸,可以让幼儿尝试不等比例情况下混合后的颜色会是各种各样,这样让学生知道为什么“红、黄、蓝”三色叫做三原色。(5)要说明一下,这三种原色是针对颜料水而言,不是针对光(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

案例10 大班科学活动“玩空气”

(江苏省丹阳市新区幼儿园 徐 云)

●活动目标

1.感知空气“没有颜色,没有味道,看不见、摸不着”的特点,知道我们周围到处都有空气。

2.能运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学习探索空气的简单方法;激发幼儿探索欲望,培养幼儿对科学实验的兴趣。

3.培养幼儿关心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活动准备

玻璃杯、玻璃缸、毛巾、背景音乐、袋子。

●活动过程

(一)魔术导入

1.教师:小朋友们好,今天老师要变个魔术,你们想不想看啊?那小眼睛可要看仔细了!

2.教师:这是什么?(毛巾)是干的还是湿的呢?来,小朋友用手摸一摸。是什么样的毛巾啊?是块干毛巾。

3.教师:这是什么呀?(杯子)老师现在要把毛巾放到杯子里面,然后把杯子直直地倒放在水里,你们猜一猜毛巾会不会湿?(请你说一说)

4.教师:那我们取出来看一看,湿了没有呢?小朋友用手摸一摸,湿了没呀?(没有)咦,真奇怪,毛巾明明是放在水里的,却没有湿,是不是很神奇呢?

(二)引出空气原理

1.教师:老师再来变一次,我们也要把毛巾放进杯子里面,这次老师是斜斜地放进水里,小朋友仔细观察哦,看一看会发生什么现象。(气泡产生)小朋友,猜一猜毛巾有没有湿呢?(请你说说看)

2.教师:到底毛巾湿了没有?让我们取出来看一看,我用手扭一扭,湿了没有?(湿了)为什么会湿了呢?

3.教师:这一次啊,老师的杯子是斜斜地放进去的,斜斜地放杯子空气就从杯子里跑出来了,小朋友说一说什么跑进去了?(水)空气跑出来了,水就跑进去了,所以我们的毛巾就会湿了。而第一次没有湿,空气跑出来了没有?(没有)所以毛巾是干的。刚才老师给小朋友变了两个关于空气的小魔术,好看吗?

(三)身边捕捉空气,初步感知空气

1.教师:那么空气它在哪里呢?它又是一种什么样的东西呢?接下来我们来做一个游戏。小朋友看,这是什么?(袋子)我要用袋子去捉空气,看看老师是从哪里捉到空气的。(用袋子从桌子底下捉了一袋)我捉了一袋空气,你们说一说我是从哪里捉到的呀?

2.教师:老师捉了一袋子的空气,你们也想来捉捉空气吗?老师帮你们每人准备好了一个袋子,都有了吗?现在我们把袋口张开,来捉捉空气,捉好后要捏紧袋口,举起来,我看看谁捉空气又多又快?(表扬幼儿)

3.教师:现在我们把袋口慢慢张开,用眼睛看一看空气,你能看得见里面的空气吗?(看不见)对,空气是看不见的。那么袋子里的空气有颜色吗?(空气是没有颜色的)

4.教师:(用同样的方法来捕捉)袋口张开,用你的小鼻子闻一闻空气有没有味道呢?(对,空气是没有气味的)用你的小手伸进袋子里去摸一摸,能摸到空气吗?(空气是摸不到的)

(四)周围捕捉空气,加强对空气的认知

1.教师:我们到别的地方去捉空气好不好?试试能不能捉到空气?(带领幼儿到各个地方捉空气,播放背景音乐)

2.教师:好,请小朋友把袋子收回来,我请小朋友互相说一说你是从哪里捉到空气的?(你告诉旁边的小朋友在哪里捉到空气的,自由发言)

3.教师:好了,你们刚才是不是在各个地方都捕捉到了空气啊?那么你们说空气能看得见吗?有颜色吗?有味道吗?摸得着吗?

教师总结:原来我们周围到处都有空气,空气没有颜色,没有味道,看不见也摸不着,因此,小朋友通常认为我们周围没有东西,实际上空气是的确存在的。我们用小手扇一扇空气,有什么感觉?说明空气是存在的,流动的。

(五)保护空气,争做环保小卫士

1.教师:现在老师和小朋友来做一个实验,把你的嘴巴闭上,再把你的鼻子捂起来,我请小朋友来说说是什么感觉?是不是不舒服的感觉呢?为什么会有不舒服的感觉?

教师小结:因为我们把嘴巴闭上,把鼻子捂起来,空气就不能进入我们的嘴巴和鼻子里,我们就不能进行呼吸了。所以,我们就会感觉喘不过气来,非常难受,你们说我们人需不需要空气呀?

2.教师:我们人需要空气,动物呢?花草树木呢?它们也需要空气,凡是有生命的地方都需要空气。如果没有空气会怎么样呢?会无法生存。

3.教师:我们虽然离不开空气,我们需要怎样的空气呢?是干净的空气还是受到污染的空气呢?如果我们吸进了不干净而被污染的空气就会生病,对我们的身体就不好,所以小朋友们要保护好我们的空气,保护好我们的环境。垃圾能不能乱扔?能不能随地吐痰?爸爸抽烟了,我们应该怎么对他说?我们还可以怎么做呢?我们来看一看别人是怎么做的好不好?小朋友说说他们在做什么?(幼儿说一说)他们在做环保小卫士,来保护我们的环境,让我们的空气更加清新干净,我们吸入干净的空气,身体才会棒棒的。

[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活动,我通过五个环节让幼儿一步一步地认识空气的特征、重要性及空气污染的情况和危害性。

从魔术“毛巾湿了吗”入手,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然后让幼儿认识空气的作用,最后了解环境污染后果,让幼儿说一说我们怎么办。

不足之处是:活动环节设计还不太紧凑,没有做好分层教学,幼儿的动手和参与较少,不能发挥幼儿的主动性,探索较少。要多让孩子自己去做实验,做记录。孩子的探索欲望可能会更强,游戏参与性会更高,教学效果会更佳。

[案例评析]

徐云老师上的“玩空气”这节课,分为五个步骤:魔术表演导入,竖直插入水中,杯子里的毛巾不会湿→倾斜插入水中,杯子里的毛巾湿了→捕捉身边的空气,了解空气的特点→捕捉周围的空气,进一步认识空气→空气与生态环境和健康的关系。这一节课的亮点是把空气和环保结合起来,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通过用塑料袋捕捉空气的方法,了解空气的一些特点,这是很好的。

存在的问题:(1)过程设计不太合理,上课的时候,在提问为什么杯子里的毛巾不湿的时候,多数学生很茫然,完全不知道。因此,建议适当调整一下教学过程,可以先让幼儿捂住口鼻,提问有什么感觉,引出人时刻需要呼吸空气,然后引出空气有什么特点:无色、无味、无形,看不见、摸不着。但是,用塑料袋来捕捉空气,让幼儿知道空气能占据一定的体积,还有一定的弹性,可以适当压缩,这一点非常重要,为后面的实验做好准备。然后问,塑料袋可以捕捉空气,其他东西是否也可以。可以拿一个打气筒,堵住出气口打气,感受一下打气筒里面的气体,或拿一个打针的针筒,堵住出口,体会压缩活塞时的感觉,说明铁、玻璃等容器都可以储存空气。然后再让幼儿分组实验,用餐巾纸代替毛巾,竖直插入水中时,湿不到餐巾纸,倾斜插入时,空气跑出来了,水进去了,所以餐巾纸湿了,这样幼儿的印象比较深刻。空气虽然看不见,但当它流动时候能够形成风,能感受到。

(2)时间控制不紧凑,幼儿玩捕捉空气的时间太长,没有必要。

(3)结论应当尽量由幼儿得出,而不应该由老师直接给出。

(4)没有做到收放自如,教学组织工作有待改进。什么时候幼儿做实验,什么时候停下来,什么时候讨论,都要精心准备。没有分组,容易出现无序和混乱现象。总之,应当把更多的时间用于分组实验(湿不到的餐巾纸)上,用于探究空气的特性上面,空气和环保关系的时间不宜太长,玩捕捉空气的游戏更要缩短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