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加德纳(Howard Gardner),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多元智能理论提出者。加德纳认为,所有个体拥有不同程度的、至少是八个领域的、且相互独立的智力,即语言智力、逻辑数理智力、音乐智力、空间智力、身体动觉智力、内省智力、交往智力和自然探索智力等八个组成成分。每个个体身上都同时拥有这几种相对独立的智力,在现实生活中,它们又错综复杂地、有机地以不同方式组合在一起,使得每个个体的智力都有独特的表现方式,每个个体的智力都各具特色。因此,人的智力是多方面的,判断一个人智力的标准也应该是多样的,不能用统一的标准来评价一个人的聪明与否或成功与否。多元智能理论对美国教育改革的理论和实践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并且成为许多西方国家近年来教育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多元智能理论对幼儿科学教育也有较大的启发意义。
(一)观察发现幼儿智力强项,并有针对性地培养
科学的本质在于探索事物的变化规律。探究,作为广义上的“探索”,是幼儿科学教育的最重要形式。幼儿在科学探究过程中,不仅需要用到传统意义上的数理逻辑能力和语言智力,而且其他智力如音乐智力、空间智力、身体动觉智力、内省智力、交往智力及自然探索智力都有可能在探究的过程中表现出来,影响探究的进行;而且每个幼儿的表现都不一样,每个幼儿表现出的强项也不相同。因此,幼儿科学教育中要尊重幼儿之间存在的客观差异,给不同能力的幼儿提供不同的机会,去发挥他们的潜能和特长,以适合他们自己的独特方式学习科学。
要充分尊重幼儿在智力上存在的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认真观察,区分出幼儿的智力强项或弱项。教师在幼儿科学教育活动中留意观察幼儿的行为,准确了解和评价幼儿智力特点,在了解了幼儿智力强项后为其创造条件,给予其表现的机会,在具体操作、实验中使强项得到发展,并获得成功感和价值感,在可能的情况下,将这些成功和自信迁移到其他能力的发展上。
第二,发展幼儿在某方面的强项时,不要随意贴“标签”,避免产生标签效应,影响幼儿的后续发展,因为我们区分、培养的目的只是着眼于促进幼儿的发展。
第三,要促进幼儿之间的交往。因为幼儿之间在能力发展上存在能力类型和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相互之间的交往则有利于幼儿之间相互启发、借鉴和促进,儿童的智力强项也只有在群体中才能更好地被认可。
第四,培养长项并不代表限制幼儿在其他领域的尝试和体验,广泛的兴趣和体验充分发展他们的潜能。
(二)提供多元化的操作材料,为幼儿各项智力发展创造条件
怎样才能促进幼儿各项智力的发展呢?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儿智力发展是幼儿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产生的,因此,幼儿智力发展需要有足够的刺激。正如《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4]中提到的,我们要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通过教师提供的大量的、各种各样的材料,让幼儿摆弄、探究、体验,在实际操作的活动中积累经验。
为了充分发挥材料在智力发展上的促进作用,教师在提供材料时需注意:
第一,材料要能够激发儿童某种智力或智力组合,考虑所涉及智力和智力领域的全面性,同时必须考虑儿童在同一种智力发展上的差异。
第二,活动材料要尽可能激发幼儿从事相应活动的兴趣,只有这样幼儿才有继续进行观察、操作、实验的欲望,并从中体验探究的乐趣,获得新的发现,最终智力得到一定的发展。
(三)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纲要》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5]均指出,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启蒙性的,各领域的内容可以相互渗透,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方法与能力、知识经验等方面的发展。但幼儿的发展不可能是每一个方面齐头并进地发展,每一个幼儿都可能呈现其发展的优势方面,并形成发展领域的不同组合。幼儿能力发展上亦是如此,有的幼儿语言能力强一些,有的空间能力强一些,有的幼儿则交往能力强一些,但在不同的幼儿身上,每一项能力都是在逐步发展的。因此,教师在对幼儿进行评价时,要考虑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评价不能过于单一,以免发生评价的偏差,以至于对幼儿发展造成不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