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Jean Piaget),瑞士当代最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他是最早关注儿童科学认知的心理学家,毕生从事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提出了著名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在他的理论中关于儿童知识经验的获得、儿童认知发展阶段以及学习与发展关系的论述为研究幼儿科学教育提供了诸多启发。
(一)知识经验的获得
皮亚杰认为,知识在本原上既不是从客体发生的,也不是从主体发生的,而是从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中发生的[1]。只有儿童亲自、具体地参与各种活动,才能获得真实的知识,才能形成他们自己的假设,给予证实或否定,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皮亚杰认为,知识经常是与动作联系在一起的,动作是联结主客体的桥梁和中介,在动作操作过程中,主客体之间发生相互作用,一方面使得客体发生了一定的改变,另一方面也使得主体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发生了改变,即获得了一定的知识。
皮亚杰的论述提醒我们,在幼儿科学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为儿童创设丰富的探索环境,而不应该将知识直接强行硬塞给儿童。活动中放手让儿童自己动手操作,动脑探索,通过儿童自由观察、操作、思考、实验来认识事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系统。教育过程中,要允许儿童犯错误,意识到儿童只有在不断尝试错误的过程中,才能积累经验,获得发展。
(二)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划分
皮亚杰理论中的闪光点之一就是他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他把儿童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即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12岁)和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14、15岁),这四个阶段相互联系,又有本质区别。
幼儿的认知发展处于感知运动阶段和前运算阶段。儿童科学认知的发展取决于他们的认知发展阶段。皮亚杰指出,我们必须承认有一个心理发展过程的存在;一切理智的原料并不是所有年龄阶段的儿童都能吸收的;我们应该考虑到每个年龄阶段的特殊兴趣和需要[2]。因此,在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时,既要注意到不同年龄阶段存在的本质区别,又要考虑前后各阶段之间的互相联系;既要考虑全班所有儿童所处的共同发展阶段和共同需要,又要根据儿童之间的个别差异提出不同的要求;把握儿童发展的可能性与现实性,充分挖掘儿童的发展潜力;给儿童提供的活动材料必须与儿童的已有经验有一定的联系,又要有一定的新颖性,从而激发儿童对活动的兴趣,引起儿童认知上的不协调和冲突,促进儿童主动活动和学习,最终获得提高和发展。
(三)学习与发展的关系
皮亚杰认为,关于学习能否加速儿童认知发展的问题,其关键在于学习活动是成人教导下儿童被动地学习知识,还是儿童在其生活情境中自行探索主动学到知识。教育的真正目的不是增加儿童的知识,而是设置充满智慧刺激的环境,让儿童自行探索,主动学到知识。如果在发展尚未达到适当水平之前提早教他知识,将会对儿童自行探索主动求知的行为反倒产生不利影响[3]。因此,儿童是主动的学习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儿童的科学认识过程也应该是自发的,甚至是创造性的过程。如果过早地教给儿童一些他自己日后能够发现的东西,这样会使他缺乏创造,结果不能对这种东西有真正意义的理解。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学习充满探究性特点。教育要为儿童提供实物和环境,让儿童自己动手操作,通过看、摸、闻、尝、听、抓、捏等感官活动来了解事物的各种特性。把儿童看成是主动的学习者,学习与发展的主体,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儿童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当他们操作材料、进行试验、探索着发现事物,并谈论是如何发现的时候,他们在进行最好的学习。强调儿童的许多学习是以问题开始的,而这正是探究性学习的重要特点。重视儿童学习的兴趣和主动参与,重视知识的获得过程。皮亚杰认为,人的认识是有结构的,这种结构是儿童在探究过程中主动建构起来的。这些思想对当前的幼儿科学教育都有很大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