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四 课时分配方案和教学建议

附录四 课时分配方案和教学建议

一、课时分配方案

根据我们的了解,多数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幼儿科学教育”的课时数为32课时,有些本科院校可能达到36课时,少数院校只有24课时。这里以32课时为基准,提出一个课时分配方案,以供教师参考。实施过程中,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调整。考虑到期末复习需要2课时,上半年清明节、五一节、端午节等;下半年有国庆节等,所以实际上课的课时数一般为28~30课时。

实际上课为30课时的分配方案:

表1 课时分配方案

img

二、教学建议

第一章“幼儿科学教育的主要问题及相关理论”,建议安排4课时(课时数比较少的时候安排2课时)。这一章是理论性的内容,以讲解为主。但是讲解不等于完全没有互动、完全一讲到底。如在第一节引出幼儿科学教育的三个基本问题之后,可以先让学生思考一下这些问题,学生先讲,然后教师再讲。而在讲完幼儿科学教育的四项原则之后,也可以请学生讲讲这四个原则在生活中或其他方面的应用。

第二节扼要介绍了六种教育理论,可以采用PPT或视频适当介绍一下这些教育家的生平和核心思想,这样有利于提高学习积极性。根据自己的喜好,可以重点讲两种理论,比如建构主义理论和蒙台梭利理论,其他几种简要介绍一下即可。讲完之后,可以让学生先讲讲这些教育理论的核心和精髓,以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然后再适当介绍一下本章后面的五项十字教学法。

第二章“幼儿科学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是本书理论部分的重点。原来的标题为“幼儿科学教育精要”,精要一词还是比较能够准确反映这一章的地位的。的确,这一章是幼儿科学教育的精髓和要点。建议安排4课时。由于这一章的内容仍然是理论性的,因此也是以讲授法为主。但以讲授为主不等于没有一点点实践和互动,可以采用PPT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幼儿科学教育的总目标和各年龄阶段目标。如果有可能,可以举一些例子来说明课时教学目标的写法(第一节后有一个例子,可以举更多例子),可以先让学生评价一下这个目标写得怎么样,然后教师做一些评析,这样比空讲要好一些。

第二节“幼儿科学教育的内容”,有四大领域,教师带领学生快速浏览一下即可,没有必要花费太多时间一个一个细讲。在实际的教学中,幼儿教师选什么教材和内容,并非个人说了算。具体操作时,可以查阅资料。这一节相当于一个日后可以查阅的手册,学生了解一下即可,既无可能又无必要让学生全部记住这些教学的条目和内容。建议第一节和第二节各花一课时即可。

第三节“幼儿科学教育的方法”,是重点,可以安排2课时。各种方法都应当有所了解,但探究法是幼儿科学教育的核心,应当作重点介绍。除了书上介绍的观察实验之外,也可以适当介绍一些其他类型的探究方法。学是为了用,应用是最好的学习。所以,讲完之后务必要举例说明如何采用这些方法来进行幼儿科学教育。本节后面有一个例子,但是可以举更多的例子来说明。

第三章“幼儿集体科学教育活动典型案例解析”是本书的重点,安排6课时,如果课时比较紧的话,可以安排4课时。20个典型案例可以全部讲。但不建议这样做,应当讲练结合。建议教师在四节中分别选择1~2个自己喜欢的案例做重点分析,以教师为主,以学生为辅,花2节课的时间分析4~8个案例的优缺点。书中的案例评析只是作为参考,不能认为是绝对正确的。然后,再花2节课的时间,在附录二的30个优秀教案中,让学生自己挑选喜欢的案例做深度评析,学生当场评析,评析较好的学生可以上台谈谈自己的评析内容,教师做适当点评。然后,教师可以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在附录三的20个小实验中,挑选一个自己喜欢的实验,以此为基础,按照教案的一般写作流程,自己写一个教案。当然,原则上也可以上网找其他的实验,并以此为基础写一个教案。教师批阅后,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教案,花2课时的时间,师生共同评析学生的教案。从以教师为主评析别人的教案→以学生为主评析别人的教案→学生自己写教案并评析自己的教案,经过这三步,可以让学生学会如何写一个教案,而写教案是上好课的前提。

第四章“其他形式的幼儿科学教育活动”,建议安排4课时。这部分内容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正规上课之外的一些科学教育活动的知识。由于中国的国情和西方国家有所不同,社区幼儿园的联系不是非常紧密,有的时候教师也是力不从心。因此,第三节“家庭与社区的科学教育活动”可以不作为重点,当然应该了解。而把重点放在区域活动和游戏活动方面,尤其是科学游戏活动一节。区域活动中又以自然角(或种植园地)和班级区域活动为重点,而全校性的科学发现室的设置或材料投放,并非教师说了算的,适当了解一下即可。如何开展科学游戏活动,不能光是空讲,应该讲练结合。通过教师或学生自己收集这方面的案例,共同评析,学生自己设计科学游戏活动,公开展示或评析。只有在实际的操作中,才能提高学生设计科学游戏活动的能力。

第五章“幼儿科学教育的统整、资源和评价”,安排2课时。这样安排是有理由的。一方面,统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实际操作起来比较困难。当然了解一下这方面的知识是应该的。另一方面,第二节“幼儿科学教育的资源”,绝大部分的内容和第四章相似或相同,许多内容是重复的,快速浏览一下即可,如果时间比较紧的话,跳过不讲也可以。第三节“幼儿科学教育的评价”,了解一下几种常见的评价方法即可。评价的内容太多,无需一一细讲。后面有一个附录,介绍了如何简化评价的内容和标准,可以作为参考。这一章的第一节“幼儿科学教育的统整”比较重要,可以通过案例评析和学生的课后实践加以解决。

第六章“幼儿科学实验与制作”,安排4课时。这一章的目的是让学生有动手操作的机会,了解幼儿科学实验的一些情况,为后面制作PPT、进行说课比赛或模拟上课做好准备。有两种方案:第一种是教师选择一些典型的、难度比较大或材料准备比较麻烦的实验,花两节课做演示实验,另外两节课为学生分组实验。第二种方案是:四节课全部为学生分组实验,两次完成,每次两节课。每次花一节课的时间分组实验,第二节课为学生介绍自己做的实验。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是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二是可以让其他学生了解更多的实验。

编者曾经有过一次教训,两节课的分组实验,学生一节课就完成了(通常为4个以上的小实验),第二节课很多学生就无所事事,如果叫他们互相交换做对方的实验,一来实验材料可能已经用完,无法再做;二来,教学秩序会比较混乱(最后收拾整理材料会出现问题,开始的时候哪些人用哪些材料是指定的)。因此,不如叫他们自己介绍自己的实验过程并展示实验结果好。教师可以适当点评或帮助他们解释学生难以解释的一些实验现象。实验的具体内容并不一定要限制在书上的20个实验中,可以选择其他一些实验(但要注意覆盖幼儿科学教育的四大领域)。实验组长要切实负责,每个人做的实验都要有记录(不仅仅是实验报告)。动态过程要用手机拍摄视频(如风车、不倒翁等),静态过程要用手机拍摄图片(开始、中间、结束都要有,至少五六张),确保每个人真正亲自动手,而不是四人一组,一人做三人看(以往曾经出现过这种情况)。

此外,随机点名上台介绍自己的实验,也是确保每个人必须真正亲自动手操作的好方法。如果课时紧的话,安排2课时也行。

第七章“幼儿科学教育实施的基本要求”,安排6课时。这是科学教育的实践部分,目的是让学生有真正实践锻炼的机会。2课时讲解书上的内容,让学生大致了解一下教学的基本要求;1课时专门欣赏和点评别人制作的说课PPT(本校学生的更好),1节课专门欣赏优秀幼儿教师的上课视频(大概2个),并做简要评价,这样让学生知道说课和上课是怎么回事,如何说课,如何上课。另外2节课为专门的说课比赛或模拟上课。如果时间非常充裕,则可以增加实践锻炼的时间,到幼儿园见实习或上课等。

总之,本课程的宗旨是贯彻“理实一体,做中学,学中做”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