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科学游戏教育活动的概述
(一)幼儿科学游戏教育活动的含义
1.什么是幼儿科学游戏教育活动
幼儿科学游戏教育活动是指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运用自然物质材料和有关的图片、玩具(或科技玩具)等物品,进行带有游戏性质的操作活动,让幼儿获取有关科学学习经验的游戏活动,是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的一种教育活动。
幼儿通过观察、操作、猜想、验证,在游戏的过程中接受科学教育,形成他们对周围事物和现象积极探索的浓厚兴趣,丰富知识和提高能力。幼儿的科学游戏借助于自然界的物质材料,包括水、石、砂、土、竹、木、树叶、贝壳以及科技产品、玩具、图片等物,把科学的道理寓于游戏之中,通过幼儿参与有一定规则的、有趣的玩耍、操作活动,达到某一科学教育的目的,促进幼儿的发展,它是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一种有效方法。
幼儿进行科学游戏是体脑的共同活动,既有趣、轻松、愉快,又减轻了智力负担,有利于身心健康和智力的发展。可促进幼儿下列方面的发展:
促进幼儿动作技能和身体素质的发展;促进幼儿探索能力的发展;促进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促进幼儿语言的发展;促进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促进幼儿情感发展等。
幼儿科学游戏活动的进程和任务的完成,要求幼儿必须按照科学游戏规则进行,有利于提高幼儿的控制能力,养成遵守规则的习惯,提高与同伴的合作能力等。
2.幼儿科学游戏教育活动与科学探究活动的比较[3]
科学游戏教育活动与科学探究活动是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的不同方式,有联系也有区别。两者可以相互转化。其区别如表4-3。
表4-3 幼儿科学探索活动与幼儿科学游戏教育活动的区别
续 表
(二)幼儿科学游戏教育活动的分类
幼儿科学游戏有多种类型,根据游戏的内容及活动方式,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1.感官游戏活动
这类游戏主要是让幼儿运用感觉器官,感知辨别自然物体的属性和功能。我们知道,幼儿运用各种感觉器官进行观察或感知世界,是其认识周围世界的重要手段。而感官游戏可以让幼儿在愉悦的情景中发展其“综合感知能力”,帮助幼儿学习运用自己的感觉器官来认识物体,体验物体的特性。
依据参与感知的不同感官,感知游戏包括视觉游戏、听觉游戏、嗅觉游戏、触摸觉游戏等。感知游戏需要在一种心平气和的心境下进行,否则,会因心浮气躁影响感知的效果。这种游戏通常在小班进行,如“黑箱”(或“摸箱”)游戏就是一种训练触摸觉的游戏,而“气味瓶”游戏则可以训练幼儿的嗅觉。
2.操作游戏活动
这类游戏是指通过给幼儿提供操作玩具或实物材料,让幼儿在自由的操作过程中(有时也要借助于一定的操作规则),获得有关科学经验的游戏。常见的操作游戏有:
(1)分类游戏:就是根据不同物体具有的某些相似点进行分类的游戏。如提供各种颜色、大小、图案、形状等不同的花片积木,即可引导幼儿根据一个相似点(如颜色或形状)或者同时具备两个相似点(如颜色和形状都相似)让幼儿进行分类。
(2)配对游戏:根据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同关系、相关关系、从属关系进行匹配的游戏。3岁左右的幼儿对身边常见的物体有了一定的认识,对于物品间相互的关系也就有了初步的了解,可以玩玩配对游戏,但需要与实际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物品联系,如图片、积木、水果等,通过配对游戏有助于幼儿从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发展。
(3)排列游戏:根据物体某些性质的变化规律进行有序的排列游戏。如以各种自然材料(如树叶、石子、贝壳、松果等),按照各种物体的外形、大小、颜色、长短、轻重等有顺序地进行排列。
3.情景性游戏活动
情景性游戏是教师根据一定的意图,随机或创设特定的情景,让幼儿观察、思考,从中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让幼儿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反映、再现或表演他们对事物的认识,或运用已有知识经验处理特定情景下遇到的问题。
例如,“堆雪人”就是一个更多地带有表演性或表现性的游戏。在优美的音乐背景下,一名幼儿扮演堆雪人者,另一名幼儿扮演被堆的“雪人”。前者可以任意地塑造雪人的造型,而后者则要与他配合,扮演出雪人的各种姿态来。接着,太阳出来了,“雪人”在太阳的温暖中逐渐“融化”,这时,幼儿可以用各种创造性的方式来表现融化的过程,甚至到最后,变成了地上的一摊“水”。在这个游戏中,幼儿不仅可以再现和雪有关的科学经历,而且可以获得无穷的乐趣。
4.运动性游戏活动
运动性游戏是寓科学教育于体育活动中的游戏。这类游戏适宜在室外进行,活动量较大,如捉影子、吹泡泡、玩水、玩沙、堆雪人、玩跷跷板、放风筝、玩风车、打电话等。通过这类游戏,亲身感受并进一步理解事物的特性,加深对事物及科学现象所产生的因果关系的理解。运动性游戏充分满足幼儿好活动的特点,激发幼儿的学习热情,发展幼儿活泼开朗的个性。
例如,在“玩风车”的游戏中,幼儿可以在无拘无束的奔跑中感受到空气的流动和风的产生。而在“捉影子”游戏中,幼儿也更能深刻体验到自己的影子无时无刻不在变化,感受自己的身体运动和影子的大小、方向改变的关系。
5.竞赛游戏活动
竞赛游戏是以发展幼儿思维敏捷性和灵活性为特点,以竞赛判别输赢的游戏。竞赛游戏适合在中、大班开展,满足中、大班幼儿日益增长的求知欲和好胜的心理。竞赛游戏的内容也比较丰富。
例如,棋类游戏就是一种幼儿喜欢的竞赛游戏。幼儿的棋类竞赛,一般都借助跳棋、转盘棋的基本走棋规则,然后融入科学方面的有关知识概念设计而成。棋类竞赛有利于培养幼儿分析、判断能力,在竞争比输赢的气氛中,幼儿的思维会更加积极活跃。
其他还有运用图片进行的接龙游戏,即在图片的两端各画一种图形,要求幼儿将相关内容的图片接在一起,可以根据动物吃食与相应动植物连接,或根据季节变化与相应生长的植物、花卉相连接等;还有拼图游戏,即将物体的整体结构分画成若干小图片,要求幼儿把部分拼成整体,再把整体拆成部分,培养幼儿的综合能力。
(三)幼儿科学游戏教育活动的价值
幼儿科学游戏除了有一般游戏的娱乐作用及科学教育的作用外,还有下列两方面的价值:
1.科学游戏能促使幼儿形成良好的学习行为
(1)科学游戏让幼儿成为活动的主人,在自由的心态中学习科学。由于游戏是一种建立在内在动机基础上的活动,而游戏的过程也具有高度的内部控制特征,这就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了幼儿学习的自主性。另外,很多科学游戏属于规则游戏,游戏时幼儿要接受规则的约束,否则,就要被其他游戏者所排斥。这种情况下,尽管幼儿的“自由”受到一定限制,但却换取了幼儿更多的游戏权利,因此,游戏中的规则更能发展幼儿的自主性。
(2)科学游戏让幼儿在玩中学,在愉悦的心态中学习科学。心情愉悦是游戏的一个重要因素。幼儿投身于科学游戏中的最主要动因就是“好玩”,或是新颖的游戏材料吸引了幼儿的好奇,或是游戏中伴有的现象引起了幼儿的兴趣……这样,幼儿在愉悦的心态中学习科学,不仅能开发幼儿的智力潜能,而且能观察到一些正常教学中观察不到的科学现象,获得在正常教学中不可能得到的情感和体验。
(3)科学游戏让幼儿保持必要的“张力”,在轻松的心态中学科学。游戏属于同化性的行为。幼儿的行为通常表现为重复性操作和摆弄,这对于成人没什么意义,但对于幼儿来说是一种必要的练习,因为这种重复能使幼儿从中积累科学经验。而且,幼儿的重复操作也并不完全是简单的重复,因为同化中必定包含着一定程度的“顺应”。就是说,幼儿在游戏中,并不是一味在“玩”,重复中也包含着一些尝试性操作,甚至还会孕育出探索性的行为。
2.科学游戏能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
(1)可促进幼儿动作技能和身体素质的发展
游戏是幼儿活动的一种形式,这种活动是幼儿自如地、无拘无束地根据自己的需要不断变换的活动。不管哪些部位的运动,都满足了幼儿发展的需要。如折纸、捏泥、插塑、穿珠、夹玻璃球等对手部小肌肉群发展、训练、手眼协调十分有益;追逐、爬行、攀登、走平衡木、跳绳等游戏可训练臂部和腿部的配合协调。为幼儿提供各种各样的游戏材料,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游戏内容,开展动作练习和身体素质的练习。
(2)可促进幼儿探索性的发展
游戏可以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和兴趣,这种好奇心和兴趣常常在游戏中发展成为求知、探索的需要。如游戏“玩磁铁”,教师可提供各种形状的磁铁、铁、大头针、曲别针、发夹、纽扣、纸片等等,引导幼儿以游戏的形式玩,看谁的发现最多。通过玩游戏,孩子们会发现各种各样有趣的问题:有的东西能被磁铁吸住,有的不能;磁铁隔着纸也能吸住大头针、曲别针;磁铁不同的部位吸曲别针的量不同;两块磁铁有时吸在一起,有时相互排斥……这些有趣的现象促使幼儿反复操作。通过教师启发与讲解,幼儿不仅能获得有关的粗浅知识,而且引起对科学的兴趣,进而促进探索性的发展。
(3)可促进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游戏是幼儿在虚构中对现实生活实行创造性反映的过程。随着游戏情节的发展变化,幼儿想象也张开了翅膀。游戏内容越丰富,想象就越活跃。如“七巧板拼图”,准备一些基本图形的卡片,启发幼儿发挥想象力,用卡片拼出物体形状,拼出的种类越多越好,如船、汽车、兔子、狗、鱼、房子等。幼儿通过自由想象,组成自己喜爱的物体,使幼儿的创造力在充满自由和幻想的世界里体现出来。在创造过程中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对创造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又促进了创造力的发展。
(4)可促进幼儿语言的发展
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游戏特别是角色游戏正是为幼儿创设了一个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有的幼儿胆小懦弱,语言能力较差,引导他们参加角色游戏,当汽车售票员、交通监督员、老师、妈妈(爸爸)等角色,启发他们在扮演角色中积极使用语言与人交往。
(5)利用游戏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游戏是幼儿社会交往的重要途径。幼儿通过游戏进行交往活动,使幼儿逐步了解了同伴,学会与同伴合作、互助、交换、轮流、平等竞争,并逐步形成了分享、谦让等行为。特别在角色游戏中,不管哪一种社会角色都有相应的角色行为。如果幼儿扮演司机,执行交通规则就是司机的行为规则。通过游戏,幼儿懂得了各种角色之间的关系,懂得了社会生活中人人都有义务、责任和权利,逐步摆脱自我中心而获得群体意识和合作精神。同时在游戏中,幼儿也逐渐认识了自己所在集体,知道了自己和集体的关系,能逐步履行集体活动赋予自己的职责。
(6)可促进幼儿情感发展
游戏是幼儿积极、愉快参与的活动,是一种无拘无束的、有兴趣的活动。游戏时,幼儿没有外来的心理压力,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表达自己情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使他们乐观、自信。活泼开朗的性格就产生于这种积极情感体验的多次积累中。因此,既满足了自主性的需要,又放松了情绪,有利于身心健康地发展。
可见,游戏是由幼儿的内在需要引发的愉快的活动,是幼儿体验快乐、寻求满足、获得身心发展的重要途径,对幼儿具有特殊的价值。游戏不仅给予幼儿动作技能,而且在培养幼儿良好的探索行为习惯、想象力、创造力、人际交往能力等方面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