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产品与小制作典型案例解析

第四节 科技产品与小制作典型案例解析

案例18 现代科技“荧光笔与紫外线”

●活动目标

1.知道有些材料只有在紫外线的照射下才会显现出来。

2.让幼儿运动起来,参与到游戏中。

●活动准备

1.材料准备:荧光笔、紫外线灯、魔幻彩蛋以及拼图。

2.搭建活动场景:分组,每组一份拼图,用荧光笔在每片拼图上做上标记,背面标上组号,每组再准备一些无效拼图,并将拼图全都打乱放在教室各处。

●活动过程

1.教师布置任务:

(1)在教室各处找到自己小组的拼图。

(2)找到拼图后到教师处进行验证,检验是否为有效的拼图。

(3)拼图找齐后进行拼图,完成任务。

2.幼儿进行拼图游戏,比一比哪组完成得最快。

●教师指导建议

1.游戏中注意幼儿安全

2.拼图可以自制,选择幼儿的画作进行拼图。

●制作科学小知识

荧光笔内含有荧光物质,荧光物质受到紫外线的照射会发光。

img

图3-1 “荧光笔与紫外线”实验图

[案例评析]

这节课,通过拼图游戏,让幼儿了解荧光笔和紫外线的性质特点。极大地激发了幼儿的兴趣,动手又动脑,这点很好。

不足之处:重点不够突出。这节课的重点应当放在荧光物质和紫外线的特点上。拼图游戏仅仅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更不是重点。建议采用课件和实验相结合的方法,让幼儿亲自感受荧光物质在普通光照射下不发光、不显现,而在紫外线照射下,能发光或显现。

此外,可以适当介绍一下它的应用。例如,给每个组发一张一百元或者五十元的人民币,在紫外线照射下,里面原本看不出的字能够显现出来,这就是防伪作用。结束后回收交给老师。当然,如果紫外线灯数量少,或为安全起见,老师演示一下也可以。

案例19 大班科学活动“房子里的高科技”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认识一些生活中的高科技产品,知道它们的特别功能。

2.通过自主设计的游戏活动,激发科学想象力和创新能力。

3.激发对高科技产品的关注兴趣和从小爱科学的热情。

●活动准备

1.可视门铃图片、指纹锁。

2.小兔家房间图。

●活动过程

一、设置情景,引发幼儿对高科技产品的关注

1.出示一张可视门铃的图片。

提问:这是什么?它和我们家里平常的门铃有什么不一样?人们怎么会想到要发明这样的门铃?

2.出示一张指纹锁。

提问:这又是什么?怎么这个锁没有插钥匙的锁孔?你知道它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为什么要利用指纹锁?

(它不用钥匙,很方便,而且提高了安全性)

二、通过故事情景,引发幼儿对日常生活中问题的想象和思考

1.出示一张简陋的房间图。

提问:小兔搬新房子了,看,这是小兔家的房子,这个房子里有什么?(桌、椅等家具)

小兔在新房子里生活,很多地方都不方便,小朋友,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帮助他?

2.教师讲解情景,感知日常生活中的难题。

(1)洗碗太累了,先要用洗洁精,然后再冲洗,再消毒,真麻烦。

(2)家里的脏衣服真多,小兔每天都要洗衣服真累。

(3)电脑太大占地方怎么办?能一直带在身边吗?

(4)上班回来好累呀,真想一到家,就能马上洗个热水澡,怎么办?

(5)夏天房子里太热,冬天太冷,怎么办?

3.请小朋友想办法,帮小兔解决生活中的困难。

三、阅读幼儿用书,感知各种各样的家用电器

1.看图认识各种高科技家电产品,说出它们的名称和用途。

2.小结:高科技产品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方便和快捷,每一种产品都有自己特殊的功能。我们小朋友好好学习,长大了也要发明许多高科技产品,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快乐,好吗?

●延伸活动

调查:我家的高科技产品。

[案例评析]

“房子里的高科技”这节课,分为三步:首先是介绍两种不太常见的高科技产品——可视门铃和指纹锁,来激发幼儿的兴趣;其次是通过故事情景,引发幼儿思考并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最后是通过阅读幼儿图书,了解各种家用电器。这样的安排能够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值得借鉴。

几点建议:(1)在信息时代,多媒体已经广泛应用于教学和科研,如果仅仅出示一些图片,效果一般。如果能找一些视频材料或课件,让幼儿观看可视门铃和指纹锁的操作过程,直观具体,效果会更好。单纯看图片,幼儿不知道究竟如何操作,对高科技产品的神奇之处也没有很深的感受。

(2)科学课不是语言课或艺术课,文学艺术可以夸张,可以拟人化,甚至可以把无生命的东西比如太阳、月亮等也看作人,但科学课不行。科学活动课强调科学。在科学课里,不宜采用拟人化的手段,“拟人”和科学探究的目的是背道而驰的。因此,第二步设计小兔子搬新家的故事不太好,不如直接讲“小明”或者“小张”搬了新家,然后引出同样的问题,这样比较好。科学的启蒙教育,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让幼儿明白:科学重证据,重事实。

此外,各种家用电器的名称和用途,也可以采用多媒体来呈现,这样可以让幼儿看得更清楚。

案例20 大班科学活动“快乐不倒翁”

●活动目标

1.了解、感知不倒翁不倒的秘密,激发探索兴趣。

2.学习根据自己了解的原理,动手制作不倒翁。

3.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幼儿观察比较,动手操作及发现问题的能力。

●活动重点和难点

重点:了解、感知不倒翁不倒的秘密,激发探索兴趣。难点:学习根据自己了解的原理,动手制作不倒翁,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幼儿观察比较,动手操作及发现问题的能力。

●活动准备

不倒翁数个,木板、锥体等物体若干。

●活动过程

一、出示不倒翁,引发幼儿的好奇心、兴趣

教师:这是什么?(不倒翁)你知道它的名字是怎么得来的吗?

教师小结:因为不倒翁放好后,怎么摇动都不会倒下来!

二、幼儿观察不倒翁,找出它不倒的原因

1.教师摇动不倒翁,幼儿观察。

教师:请你再次观察一下不倒翁,找找它为什么能摇摆却不倒的原因。不倒翁为什么怎么推它也不倒下?

2.幼儿分组,带着问题去操作、探索和发现不倒翁不倒的原因。教师巡回观察。

3.集体活动环节,了解不倒翁的外形特征。

教师:它的底部是什么样子?它的顶部是什么样子?它的上端和下端在操作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不倒翁为什么不倒?

教师小结:不倒翁不倒的原因:(1)它的身体上重下轻,底部有一块较重的铁块;(2)底面面积较大并且圆滑,向一边倾斜时,重力的作用使它摇摆起来。

三、探索重心、物体底面面积的大小与稳定性之间的简单道理

(1)幼儿分组操作木板、锥体,让操作物体站立。(2)过程中,教师和幼儿共同用不同的方法让物体站立,寻找发现物体稳定性与物体的什么特征有关系。锥体为什么锥部在下时,它站立不起来?(3)操作不倒翁,让它左右大摇大摆,发现重心与重力作用之间的简单的关系。

教师小结:通过木板的站立的不同方式,发现底面面积越大,物体越稳定。通过操作不倒翁,当不倒翁倒向左边时,重心和重力作用线在接触点的右边,反之相同。不倒翁倾斜的程度越大,重力产生的作用就越大,摆动就越大。

四、幼儿边玩不倒翁边念儿歌边动作结束

教师:老师还编了一首好听的儿歌:不倒翁,真好玩,样子长得也独特;头儿小来,脚儿大,头儿轻来,脚儿重;左推它不倒,右摇它不倒;倾斜得越大,摆动得越大;往左倒,重心和重力作用线(接触点)在右边;往右倒,重心和重力作用线(接触点)在左边;摇摇摇,摆摆摆,不倒翁是我的好玩伴。

[案例评析]

这节课的目标有三个,包含了教育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有兴趣和能力的培养,有原理的探究和动手制作,应该说比较好。实际的活动中有四个步骤:引入课题→探究不倒翁不倒的原因→研究稳定程度与哪些因素有关→儿歌结束。活动过程没有制作不倒翁,说明教学目标和实际的教学内容不太吻合。

这节课的优点,通过实验得出稳定程度与哪些因素有关,通过观察探究不倒翁不倒的原因,这些都很好。但是,这节课存在许多严重的科学性错误。

存在的问题:(1)实验的次序颠倒。研究影响物体的稳定程度这个实验,应当放在探究不倒翁不倒的原因之前。(2)目标和内容不吻合,动手制作不倒翁是这节课的重点,但是,实际活动中没有。(3)科学性错误很多。如第二部分,教师小结不倒翁不倒的原因时说:①它的身体上重下轻,底部有一块较重的铁块。应该是上轻下重,这可能是笔误。②底面面积较大并且圆滑,向一边倾斜时,重力的作用使它摇摆起来。

这个说法大错。不倒翁的下部是一个半球形或类似半球形的物体,它和桌面只有一个接触点,接触面积近似为零,不是面积很大而是面积小到极点。此外,光滑与否和不倒翁不会倒没有任何关系,即使粗糙也没有关系。

第三部分,老师在小结物体的稳定程度与哪些因素有关时不完整,物体的稳度与重心和支撑面有关,重心越低,支撑面越大越稳定(接触面和支撑面不同,桌子的实际接触面很小但是支撑面很大,仍然可以很稳定,讲支撑面比较科学)。还有“反之相同”,这样讲也不好,应该说:向右偏,重力作用线在接触点的左边。

最后的儿歌小结部分,应改成“头儿小来脚儿尖”而不是脚儿大。往左倒,重心和重力作用线(接触点)在右边;往右倒,重心和重力作用线(接触点)在左边,这个说法是错误的。应该改成:往左倒,重心和重力作用线在接触点的右边,往右倒,重心和重力作用线在接触点的左边。

事实上,不倒翁不倒的原因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即“升高一点”。“升高”即偏离后重心升高(重力的作用总是要使物体的重心下降到最低的位置,即原来的平衡位置,所以它必然能使不倒翁自动回摆),“一点”即它和桌面只有一个接触点(这样它可以向任何方向随意摆动)。

不倒翁因为和桌面的接触面积近似为零,所以它极不稳定,但是,因为它的重心很低,偏离后重心总是升高,所以它总能自动回复原状,所以它又极其稳定,因此,它是最不稳定和最稳定的矛盾统一体。

附1 制作不倒翁小鸟

不倒翁小鸟制作材料:鸡蛋、毛线、双面胶、沙子、剪刀、假眼睛、彩纸、彩笔。

步骤:

第一步,把一只鸡蛋顶部磕一个小洞,小心地掏出里面的蛋清、蛋黄。

第二步,往空蛋壳里装入适量的沙子,约占鸡蛋体积的1/3。

img

图3-2 第一步

img

图3-3 第二步

第三步,用双面胶在蛋壳上缠两圈,别忘了把小洞堵住。

第四步,来一圈一圈缠毛线吧。

第五步,在彩纸上画出小鸟翅膀和嘴巴的图案,用剪刀剪下来。

第六步,给这只小鸟贴上眼睛、嘴巴和翅膀。小鸟不倒翁就做好啦!

img

图3-4 第三步

img

图3-5 第四步

img

图3-6 第五步

img

图3-7 第六步

不倒翁制作的通用步骤和注意事项:

步骤:

1.选择合适的外壳并且适当清理。

2.选择合适的填充物注入外壳的内部并内外粘牢,注意注入的量一般不高于外壳的1/3,且要对称,先少后多。

3.选择合适的装饰材料在外壳的上部进行装饰、美化。

失败的可能原因:

1.注入的填充物太少或太多,或装饰物体太高太重,导致重心很高,重心不够低;容易倾倒。注意填充物太多、太少都会导致重心升高,太轻了重心就无法降低,从而导致失败。

2.注入的重物或装饰物不对称,导致身体歪斜。

附2 平衡的种类

平衡有三种:稳定平衡、不稳定平衡、随遇平衡。偏离后重心升高,为稳定平衡;偏离后重心下降,为不稳定平衡;偏离后重心不变,为随遇平衡。每一种平衡又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物体本身没有一点是固定的,整个物体都可以移动。第二种是物体上有一点是固定的(这一点叫做支点),其重心也有三种变化情况(偏离后升高、降低和不变)。不倒翁属于稳定平衡。

img

图3-8 偏离后重心升高,为稳定平衡

img

图3-9 稳定平衡

img

图3-10 偏离后重心下降,为不稳定平衡

img

图3-11 不稳定平衡

img

图3-12 偏离后重心不变,为随遇平衡

img

图3-13 随遇平衡

img

图3-14 不倒翁偏离后重心升高,所以为稳定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