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科学活动典型案例解析

一、物理科学活动典型案例解析

案例1 小班科学活动“变一变”

(江苏省丹阳市新区幼儿园 郦晓燕)

●设计思路

在日常生活中,我发现小班幼儿喜欢摆弄一些物品,如玩具、橡皮泥等。看到幼儿对此很感兴趣,我设计了本次活动。目的是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和好奇心,引导幼儿以愉快的情绪参与探索活动,并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感知一些会变形的物体,能用语言大胆表述,对物体的变形产生好奇和兴趣。

●活动目标

1.幼儿以愉快的情绪参与活动。

2.对物体的变形产生好奇和兴趣。

3.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感知一些会变形的物体,能大胆地用语言表达。

●活动重点和难点

重点:以愉快的情绪动手去改变物体的外形。难点:能大胆地用语言表达操作过程与结果。

●活动准备

拉花、气球、橡皮泥、折纸、扭扭棒。

●活动过程

一、游戏激趣

1.拉花魔术

师:小朋友们,看,郦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

幼:纸条、长方形……

师:郦老师要变魔术了,看,我把它变成什么了?

幼:一朵花。

总结:纸条可以变形,它可以从长方形变成一朵花。

2.气球变变变

师:气球小朋友们都见过,看,郦老师也把它请到了我们小二班。现在它是什么形状呢?

幼:圆圆的、长长的、葫芦一样……

师:你有什么办法,让它变一变?

幼:吹一吹,变成球状。

总结:气球也能变形,用小嘴巴吹一吹或者使用打气工具就让它变大成球状。

二、探索尝试

1.生活用品大展示

师:生活中还有许多东西可以变形,郦老师就带来一些,看,都在这个篓子里。我们一起来看看,都是什么东西呢?(一一出示)

幼:橡皮泥、折纸、扭扭棒。

2.变一变

师:看,在那边的桌上,郦老师给每位小朋友都准备了一个篓子,里面都有这些东西。等一会儿,请大家去试一试、变一变,看看你的这些材料可以变成什么。

规则:

(1)三样材料都要分别变一变,开动小脑筋,看看你能把它们变成什么。

(2)把你变好的东西就摆在篓子里,一会儿我们一起来展示。

三、展评

师:小二班的魔术师们真厉害,变出了这么多东西。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总结:引导幼儿说一说自己是用什么办法变的,把什么变成了什么。

活动延伸:生活中的物品可以变一变,我们的小手也能变一变。我能把手变成蝴蝶,你呢?(小鸡、小鸭、小兔、毛毛虫)我们可以在区域游戏里玩玩“变一变”的游戏喽。

[教学反思]

《指南》科学领域指出,对3~4岁的幼儿,我们应当引导其对感兴趣的事物仔细观察,发现其明显特征。能用多种感官或动作去探索物体,关注动作所产生的结果。本次活动中,幼儿能在教师引导下仔细观察与思考,运用动作大胆尝试、摆弄,认识到物体变形的特征。整个活动充满趣味性,游戏化的活动充分调动了幼儿的探索欲与想象力。

在活动之后,区域里应相应添加相关材料,让幼儿进一步尝试“变一变”。

[案例评析]

从科学教育的四个原则来看,郦晓燕老师的这堂课在三个方面做得比较好,在内容的选择上是恰当的,所用到的一些材料,如拉花、气球、橡皮泥、折纸、扭扭棒等,都是生活中常见的,改变它们的形状也不难,符合小班幼儿的认知特点。方法也得当,以幼儿动手操作为主,体现了做中学的理念。流程基本符合规范,以魔术表演(纸条变花)引入,然后让幼儿自己尝试改变材料的形状,最后展评。基本按照“问题→实践操作→互动、讨论、展评→总结”的流程进行。在六个标准中,重点性和总结性方面有待改进。

主要的问题:目标不够明确;重点不够突出,指导不够具体;实践没有记录;总结不够到位。在教育的三维目标中,知识目标不够明确,这节课到底要让幼儿学到什么样的知识,并不清楚,因为目标不够明确,所以重点也就不突出。物体的变形大致有四种:①单纯几何图形的改变,如变成三角形、长方形、五角星等,这个幼儿比较容易做到;②变成各种植物或花朵;③变成各种动物如小鸡、小鸭、小兔等;④变成各种其他物体如房子,汽车等。后面三种实际上难度有点大,在15分钟的时间里,是很难做到的。

这节课的重点应当放在几何图形的变化上,让幼儿通过操作认识各种形状及其特征,类似于数学课和科学课的综合,其他几种变形可以作为拓展延伸,让幼儿知道,除了形状的改变之外,还可以用一些简单的材料做成有用的物品或动植物等。在分组活动的时候,因为没有给予具体的指导和启发,有一些幼儿很茫然,不知道怎么变,变什么,气氛不够活跃。幼儿操作的时候也没有记录,自己不知道到底用一种材料变成了哪些东西。所以最后展评的时候,也难以进行恰当的评价,总结自然不到位。由此可知,目标明确具体非常重要,它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案例2 中班科学“好玩的磁铁”

(江苏省丹阳市新区幼儿园 贺红霞)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探索,感知磁铁的基本特性,认识并喜欢玩磁铁。

2.尝试运用磁铁的特性解决生活和游戏中的问题,培养幼儿探索兴趣和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1.幼儿人手一块长方形磁铁和一块U型磁铁。

2.每组数种材料(内有木棒、回形针、叉子、木珠、大头针、图钉、木头玩具等)。

3.教师操作材料:教学PPT;各类磁铁、磁性游戏材料。

4.记录表3份(每组幼儿一份)。

●活动过程

1.情境导入:硬币魔术

(1)师在口袋里藏入磁铁。

师:(出示一元硬币),我会变魔术哦,往硬币上吹一口气,硬币就能“粘”在衣服上,不信你瞧!谁来替我吹一口气,我也能粘住。

(2)这是怎么回事呢?有谁发现我的小秘密。

师:原来我的口袋里藏着一个好宝贝(出示磁铁),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磁铁。

2.操作探索:好玩的磁铁,有磁性

(1)师:磁铁可是个大家族,里面住着许许多多长得都不太一样的磁铁宝宝,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你认识哪些磁铁宝宝?(出示课件图片)

师小结:磁铁宝宝身上藏着许多秘密,今天我给每个小朋友准备了一些磁铁,我们一起来玩一玩好吗?

(2)你们桌上的小篓子里有一些有趣的材料,听清要求,每人拿一块条形磁铁,请带着磁铁去和这些有趣的材料,碰一碰、玩一玩,看看会发生什么好玩的事。

(3)发生了哪些好玩的事情?组织交流(鼓励幼儿大胆诉说自己的发现)。

(4)探究磁铁的特点。

师:有些东西能被磁铁吸住,他们是磁铁的好朋友,有些不能吸,不是它的朋友,那到底谁是磁铁的朋友呢?我们再去试一试,这次,请每组完成一张记录表。把能被磁铁吸住的东西贴在笑脸的下方,不能的贴在哭脸的下方。

(5)幼儿动手操作,小组展示汇报。

你发现了什么?磁铁吸住了什么东西?哪些东西没有被磁铁吸住?被磁铁吸住的东西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他们都是铁做的。)

师小结:原来磁铁喜欢回形针、图钉等一些铁制品,喜欢和它们做朋友,所以磁铁也叫吸铁石,说明它会吸住铁的东西。如果是磁铁吸不住的,那说明这样东西就不是铁做的,像纸、木头、布等。

3.操作探究:神奇的磁铁,传递性

(1)师:磁铁的本领可不止这些哦!桌子上有很多回形针,这次老师为大家提供一些U型的磁铁,你们去试一试,看看又有什么发现。

(2)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3)师:小朋友们都去尝试了,谁来说一说你的发现?

(4)请幼儿说说自己的操作结果。有的幼儿会发现,磁铁吸住回形针后,被吸住的回形针及其他回形针,不止一枚。师解释:这是磁铁的传递性,磁铁将自己的磁性暂时分给了吸住的第一个回形针,让回形针可以吸住下面的回形针,回形针越多,磁性就逐渐减弱了。

(5)挑战:看谁吸住的回形针多,要比一比哪个U型磁铁挂下来的最长。

(6)如果隔着物体,还能吸住回形针吗?幼儿猜一猜,动手拿黄色的纸试试看。

4.磁铁真有用,经验迁移

(1)找找钥匙。

师:磁铁有这么大的本领,我们需要它来帮忙啦!老师有一把钥匙掉进了玩具堆里,谁能用最快的方法把它找出来。

师小结:因为钥匙是铁做的,我们用磁铁就能马上吸住它,真方便,以后奶奶要是缝衣服的针掉在地上了,我们只要有这个宝贝,就大功告成啦!

(2)生活中的应用。

师:其实在生活中,磁铁对我们的帮助很大,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出示图片)。

(3)教室里找一找磁铁的朋友,玩一玩磁铁游戏。

师小结:今天我们认识了磁铁,帮助磁铁找到了它的许多朋友,还知道了磁铁的很多本领,现在我们拿上磁铁到教室里去找找它的朋友,一起玩一玩磁铁游戏吧!

师为幼儿准备钓鱼工具、磁性板、磁珠等磁铁游戏,引导幼儿自主选择一项游戏玩,感受一下磁铁的好玩有趣。

[教学反思]

通过与两位专家的交流,知道了这节课的一些不足之处,需要改进的地方包括下面几点:一是探究的内容比较多,时间上有点紧,可以适当压缩活动的时间,及时在活动后进行小结,帮助幼儿梳理探究的结果。二是在进行实验操作前,要先讲清实验的要求和注意点,再请幼儿领取所需的材料。三是在汇报交流时,应先要求幼儿把材料整理好,勿让材料影响交流的有效性。另外,在设计实验活动时还要更科学、更规范,可以适当引导中班孩子用自己的方式对一些现象进行记录和分析。

[案例评析]

无论是从科学教育的四个原则,还是从评课的六个标准来看,这节课都做得比较好。教学的目标明确,内容恰当,方法有效,流程规范;条理性、重点性、实践性、互动性等几个方面做得都很好。

其最突出的优点可以用“三分二活一丰富”来概括。三分即:分步(分层)、分组、分析。教学过程的分层非常重要,这节课大致分为四个层次:

认识磁铁,了解磁性→探究磁性的传递性→探究磁性的穿透性→了解磁铁的应用。

如果不分层次,那么条理就不清楚。“层层设问、环环相扣、步步引导、积极参与”是这节课的一个特点。分组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对结果进行讨论分析,也是这节课的一个特点。“二活”什么意思呢?一是上课幼儿非常活跃,兴趣盎然。二是幼儿能够活学活用,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一丰富,即上课的内容很丰富,玩磁铁玩出了名堂,不是简单地让幼儿了解磁性,而是探究磁性的一些特点,确实做到了“玩中学,学中玩”。

不足之处:由于时间比较紧,最后的总结不够到位;在发放材料的时候,可以有意识地发放金属和非金属两大类,金属材料中可以有意识地发放铁磁性材料(铁、钴、镍及其合金,如铁制品等)、非铁磁性金属(如铜和铝制品,铜丝或铝丝等)。当然,非金属材料如木头、衣服等一般都是非铁磁性材料,磁铁只能吸引铁制品等铁磁性材料而不能吸引非铁磁性材料。

此外,在用词方面还应该更科学一些,如说磁铁把磁性分给了回形针,这种说法不科学,如果是分给了别人,那么它自己磁性必然会减弱,实际上不是这样的。不是分给而是传给了回形针。磁铁的磁场在迫使回形针磁化的时候,把磁性传给了回形针,磁铁的磁性并没有减弱。

案例3 中班科学“纸花开放”

(江苏省丹阳市新区幼儿园 李 菊)

●活动目标

1.在探索与比较过程中,感知不同的纸吸水的速度是不同的。

2.尝试看懂图式,并能按相应要求操作。

●活动准备

1.纸花折成花苞的步骤图。

2.实验规则图示。

3.拓展留疑的各种纸。

4.水盆、纸花、轻音乐。

●活动过程

一、认识材料,引出话题

1.请小朋友们看一看,这是什么纸?

2.出示图一,解读图示(用图画纸剪成一朵花,折变成一朵花苞)。

3.示范折花苞。教师示范,花瓣往中间折,花瓣往花心折,一片一片抱紧了,轻轻地压一下。

4.提问,如果把这朵小花苞放在水里,你觉得它会怎么样?

二、尝试第一次实验

1.出示图二,解读操作规则。操作要求:

(1)每人拿一朵花。

(2)折成花苞,轻轻放入水中。

(3)放入水中后手不能去碰花。

2.要求试验中,小手不能碰眼睛,要仔细看。

3.幼儿操作,播放背景音乐。

4.集体交流实验结束。

提问:纸花放在水里怎么了?它怎么会开的?

三、尝试第二次实验

1.现在手工纸做的花和图画纸做的花要比赛了,它们要比一比,在水中谁先开花。你猜哪一朵花会先开?为什么?

2.规则:规则发生变化。

提问:刚才两朵花是哪一朵先开花的?为什么?

3.重新贴学号。

四、留疑(拓展延伸)

我这儿还有很多不同材质的纸,你们认识吗?要是把它们做成花苞放在水里会开吗?谁会是冠军呢?

[教学反思]

孩子们对纸花开放这个实验充满了好奇,在实验的过程中有个别幼儿没听清要求,没有正面朝上,所以实验的结果就有所不同。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要尊重幼儿,经过多次实验,从实验中找出答案。如果能用多媒体播放出纸是如何慢慢吸水的过程,那更直观,也利于孩子理解。每个环节的结束,老师都应该有适当的总结,这个总结可以是从孩子的实验中得出,也可以是老师做出总结。

[案例评析]

这节课条理清楚,简洁明了,重点突出,实践性和互动性都很好;教学过程十分清晰,分为四个大的步骤,即引入、第一次实验、第二次实验、拓展延伸。第一步中包含了如何折叠纸花苞,以及幼儿的猜想:放入水中后纸花苞会如何?然后自然进入第二步,观察纸花苞的绽放过程,并引出问题:为什么会绽放?接着观察不同的纸做的花绽放的快慢,进一步了解到纸张的性质不同,吸水快慢不同,导致绽放的速度不同。最后一步,如果时间比较充裕,可以比较更多种不同的纸花苞绽放的快慢。整个教学过程按照:

问题→猜想→实验→交流实验结果,互动讨论,猜想,原理分析→二次实验,探究不同纸做的花苞在水中绽放的快慢,再次讨论,探究原因→拓展延伸。

不足之处:(1)教学目标还应该稍微具体一些,可以加上一点:初步了解纸花绽放的原因以及绽放速度与吸水性的关系。目标中没有这一点,但是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有,说明目标和内容不一致。(2)为了让学生真正了解绽放的原因,可以通过多媒体动画展示吸水后纸花绽放的具体过程。(3)实验中有人把纸花苞反过来放在水面上,说明在实验前老师没有强调应该怎么放。(4)总结不到位。总结的时候主要是两点:纸花在水中绽放是因为纸纤维吸收水分后能够自动展开并紧贴水面(毛细现象这个概念可以不讲,最多讲一下水沿着纤维之间的缝隙渗透到整个花苞),不同的纸花吸水快慢不同,所以绽放的速度不同。

案例4 让“沉”的东西浮起来

(江苏省丹阳市新区幼儿园 罗 丹)

●活动目标

1.初步感知物体的体积、空实心度对物体沉浮状态的影响。探索让沉在水中的东西浮起来的方法。

2.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相互合作的能力。

3.观察纯水和盐水对物体沉浮状态的影响,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

●活动准备

1.教师教具:190 mL空牛奶盒2个,吸管1个,透明水盆1个,钉子若干,沙子一瓶,柱形透明筒2个(一个盛纯净水,一个盛饱和食盐水),盐、水若干。

2.幼儿学具:190 mL空牛奶盒、透明水盆6个、吸管(均2人1个),钉子若干。

●活动重难点

感知物体的体积、空实心度对物体沉浮状态的影响,探索让沉在水中的东西浮起来的方法。

●活动过程

1.激趣导入。

“小朋友们,看老师今天带来了什么?”(出示空牛奶盒和钉子)

“你们知道它们放入水中会怎么样吗?”“为什么?”

验证结果:请一位幼儿上来演示操作。(牛奶盒浮在水面,钉子沉到水底)

2.教师进行演示操作实验。

“小朋友们真棒,知道了重的东西会沉下去,轻的东西会浮上来。可是,老师却有些疑惑,你们愿意帮助我吗?”(教师出示两个空的牛奶盒和若干钉子)

“老师这里有两个相同的、空的牛奶盒,现在老师要在这两个相同的牛奶盒里放进同样多的钉子。”(教师边演示边讲解如何放钉子:手拿钉子的中心部位,将钉子的圆头部分先塞进牛奶盒放吸管的洞里,放进去后摇一摇,使在牛奶盒里的钉子倒下来)“它们还是一样重,老师要把其中的一个牛奶盒压扁以后再折叠起来。”(师边讲边示范)“老师要把它们分别放入水中,那你们觉得这两个牛奶盒会怎样?”(幼儿讨论后讲述)

验证结果:教师操作,幼儿仔细观察。(未被压扁的牛奶盒浮在水面,压扁的牛奶盒沉入水下)

“现在,老师要把自己的疑问说出来了:为什么同样多的铁钉放在两个一样的牛奶盒里,一个沉到水底,一个浮在水面上呢?”(幼儿猜测:一个大、一个小,一个空心,一个实心……)

“那小朋友有没有办法,让沉在水底的这个牛奶盒浮起来呢?”

“小朋友们说的真棒,现在老师就用小朋友说的办法:吹气。”(教师介绍插吸管和吹气的方法,幼儿仔细观察已经压扁、折叠过的牛奶盒的变化)

教师小结:原来,同样的物体,如果改变了它的大小、空实心对物体的沉浮也会产生影响。

3.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这个实验好玩吗?你们想不想尝试?”(教师介绍实验的规则后幼儿开始操作)

教师小结:今天,小朋友们自己动手用了一种方法,让沉在水里的东西浮起来。这个办法就是:要让沉在水里的东西“块头”变大,让它在水里占的地方变大。(出示鱼鳔PPT)看,这是鱼鳔,鱼鳔里面充满了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混合气体,鱼有时靠它的胀缩来上浮或下沉。膨胀的时候,鱼就上浮;收缩的时候,鱼就下沉。

4.延伸活动,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

“除了刚才吹气改变体积的方法,小朋友,你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让沉的东西浮起来吗?”(幼儿讨论)

“其实还有很多办法呢,瞧,老师还带来了盐水。”(教师示范操作,激起幼儿探索的兴趣)

“这是一瓶纯净水,这是一瓶盐水,老师这儿有一瓶沙子,我请小朋友来把这瓶沙子先放在纯净水中,我们看看会有什么变化?”(沉入水中)“现在,请小朋友往纯净水中加盐水,仔细看好,有变化吗?”(浮起来了)

“小朋友的眼睛真亮,一下子就发现了。原来,盐也可以使物体浮上来。今天老师请你们回家后和爸爸妈妈再找一找还有什么办法可以使沉的东西浮上来,明天来告诉老师,好吗?”

[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活动,幼儿已经初步了解物体的沉浮与它的体积、空实心度有关。在活动中,幼儿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相互合作的能力都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在活动中,幼儿大胆想象,将自己的猜测能够大声讲述出来,在实验中,幼儿相互合作,积极动手探索,都获得了成功的喜悦,对探索更加感兴趣了。活动也存在着不足之处:(1)在教师操作实验时,由于我在折叠牛奶盒时没有压紧,因此牛奶盒下沉得不够明显,幼儿观察也就不明确了。(2)目标达成度不够,由于我讲解得不够明确,导致个别幼儿对物体的沉浮概念理解不清。(3)自己对沉浮了解不够透彻。在今后的活动中,我应当先自学,将科学现象理解透彻,并用儿童化的语言让幼儿更清晰地了解科学现象。

[案例评析]

罗老师的这节课,最大的特点是把老师的演示实验和幼儿分组实验有机结合起来,这样讲解实验步骤和规则的时候容易被幼儿接受,效率比较高。实验的材料来自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实验生动有趣,幼儿玩得非常开心,很有成就感,完全达到了激发兴趣的目的。在教学的三维目标方面,有两个目标即过程与方法、情感和态度方面做得很好。但是,在知识与技能目标方面略显不足,最后也没有进行很好总结。

例如,在开始的时候,幼儿说重的铁钉沉下去,轻的牛奶盒浮起来,感觉好像物体的沉与浮取决于其轻重。而后面的实验是同样轻重的物体(装有相同铁钉的牛奶盒),一个沉下去(压扁的那个),一个浮起来(未压扁的),这说明沉浮与物体的轻重无关。这样前后就矛盾了。

事实上,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它的沉与浮,与物体的轻重、物体的大小(体积)、物体的形状都没有直接的关系,而是取决于它的平均密度。在幼儿阶段,密度这个概念显然不适合讲。但是,我们可以笼统地讲:沉与浮与材料的性质或物体的结实程度有关(木头、泡沫塑料等比较空松的物体会浮起来,而钉子、沙子等比较结实的物体会沉下去)。一些原本结实的物体如铁皮,如果做成中空的盒子,可以浮起来,这是因为它中间是空的,不那么结实了。反之,一个原本空松的物体如泡沫塑料,如果里面加一些铁钉或铁珠,也会沉下去,因为加入钉子后,泡沫塑料变得结实了,所以有可能会沉下去。

至于不浸在液体中,而是放在液体表面上的物体,则情况稍有不同。它的沉浮与物体的轻重和形状可能有一定关系,这个比较复杂。如一艘船,如果改变它的形状,则可能会改变它的体积和平均密度,从而导致原本浮起来的船会沉下去。

幼儿阶段,不要搞得太复杂。能够让幼儿感知到物体的沉浮与材料的性质和空松程度(或结实程度)有关即可。但是,不能让幼儿误以为,重的物体一定会沉下去、轻的物体一定会浮起来,这个错误不能有(一粒沙子或一颗订书钉,很轻,仍然会沉下去,一个内部有钉子的牛奶盒比较重,仍然会浮起来)。

至于沉浮和液体密度的关系,则可以放到大班,最好作为课外活动,不一定要在课堂上讲。先研究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然后再研究物体在不同液体中的沉浮,分开讲比较好。

案例5 大班科学活动“神奇的影子”

(江苏省丹阳市新区幼儿园 宋丽玲)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探索影子的产生条件和特点,使幼儿发现影子的产生与变化是与光源的变化有关的。

2.培养幼儿间的协商、合作关系,鼓励幼儿记录实验结果。

3.激发幼儿对光影科学现象的探究兴趣。

●活动重难点

重点是引导幼儿探索影子的产生条件和特点,使幼儿发现影子的产生与变化是与光源的变化有关的,激发幼儿对光影科学现象的探究兴趣。活动难点是培养幼儿间的协商、合作关系,鼓励幼儿记录实验结果。

●活动准备

皮影戏的视频、玩偶、灯、蜡烛、手电筒。

●活动过程

一、感知影子的产生条件

1.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段小朋友表演的视频,请大家欣赏一下。

2.你知道这种表演叫什么吗?皮影戏改编的纸影戏。

3.想知道纸影戏是怎么演出来的吗?我带你们去参观。

(1)你发现了剧场里有哪些材料?(灯、幕布、唐僧纸影)

(2)你能帮唐僧找到影子吗?

小结:打开灯,物体挡住了光,影子就出现了,没有光就没有影子。

二、探索影子的特点

1.接下来,我们请灯跟我们玩游戏。谁愿意到灯前展示一下自己的小手?

2.还有会变的手影吗?

3.分组玩。

4.交流讨论:在玩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5.我想变一只大鹏鸟,我应该离灯远些还是近些?师幼合作展示。

6.小结:影子是物体挡住了光线而产生的,物体离光源越近,影子越大。

三、探究不同光源下的影子特点

1.原来光和影子是一对好朋友,它们总想在一起玩游戏。

2.教室里没开灯,这是什么光?

3.生活中还有什么光能照出影子?(有火苗的蜡烛、电筒、灯)

4.教师介绍表格,引导小组讨论填表:哪种光源照出来的光最亮?哪种光下的影子最清晰?

5.交流讨论。

四、结束活动

我们一起去外面和阳光玩踩影子游戏吧!

[教学反思]

本次科学活动幼儿在整个环节中的积极参与度较高,兴趣很浓。

在导入环节,很有特点的纸影戏让幼儿大开眼界,他们很高兴地说出了影子戏与电影之间的区别——黑白色的表演同样让他们激动不已。

通过参观影子乐剧场,幼儿了解到影子产生的条件必须有光源、物体遮挡和接收屏。同时,可以呈现两种物体让幼儿探究影子的产生条件,一是能遮挡光源的物体,二是透明的物体。

在探究影子的特点时,教师就没有提到过影子产生的条件,让两位幼儿示范,通过归纳,说出“影子离光源越近,就越大,相反就越小”的特点。其中,有幼儿说到影子的模糊度,这跟选择的灯光并不是平行光有关。所以要根据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具器材,这非常重要。

再接下来的环节中,出示不同的光源让幼儿寻找不同物体的影子特点。用到了蜡烛,这个材料的使用存在安全隐患,可以省去不用。最后的环节可以进行拓展延伸,让幼儿感受影子与生活的息息相关。

[案例评析]

宋老师的这节课准备非常充分和精心,通过皮影戏的视频引入也独具特色。幼儿的兴趣非常浓厚,玩得非常开心。这个活动过程分为四步:第一步是让幼儿探究影子产生的条件;第二步是探究影子的大小与光源距离的关系;第三步是探究影子的清晰程度与光源本身的关系;第四步是拓展延伸,探究阳光下影子的形成规律,最后一步没有做,实际上课就是三步。每一步基本上都有小结,实验中都有分组活动和记录、猜想讨论等环节,这点很好。以六性标准来衡量,科学性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其他方面还是比较好的。

主要的问题:(1)影子的产生有三个条件:有光源、有不透明物体挡住光、有接收屏。没有光当然没有影子,但是有光也未必有影子,如果是透明物体,光可以透过就没有影子。因此,最好能比较一下透明和不透明物体后面是否有影子,以加深印象。

(2)对于普通的发散光源,影子的大小和三个因素有关:①物体本身的大小;②物体离光源的距离;③物体离接收屏幕的距离。而宋老师的小结中,只讲了一个因素,即离开光源的距离越近影子越大,显然是片面的。对于平行光源:影子的大小与物体离开光源和屏的距离都无关。

(3)关于影子的清晰度,如果是平行光源,则与它离开光源和屏幕的距离都没有关系。

如果是普通的发散光源,则比较复杂,主要与光的强弱,以及物体离开光源和接收屏幕的距离有关。通常情况下,光很强,物体离开屏幕比较近,影子比较清晰,反之,则较为模糊。上课的时候,老师安排了三种不同的光源,蜡烛、电灯泡、手电筒,它们本身的光强不同,而且手电筒的光发散程度远小于其他两种,近似平行光。加上距离可以变化,这样一来就把问题搞复杂了,变量太多,结论就会五花八门,也无法得出结论。此外,蜡烛容易引发意外事故,建议不要用。实际上,只要探究同一个灯光下影子的清晰度就可以了。

建议视具体情况分别以不同光源作为重点来研究:如果天气不好,则可以重点探究发散光源下的影子问题;手电筒光作为近似的平行光,也可以研究一下在这种光源下的影子,但不作为重点。如果是好天气,则重点研究平行光下影子的变化规律,直接到室外去,研究太阳光下的影子。

案例6 大班科学活动“吹泡泡”

(江苏省丹阳市新区幼儿园 眭红霞)

●教学目标

1.尝试用不同的工具吹泡泡,发现只有镂空的工具才容易吹出泡泡。

2.懂得实验是验证猜想的方法,并学会作记录。

3.乐意与大家交流分享,体验通过实际操作,获得知识本领的愉悦情感。

●教学准备

1.记录表每位幼儿一份,泡泡水每位幼儿一杯。

2.吸管、筷子、花片、扭扭棒、笔管、肥皂水,抹布每组若干。

●教学过程

一、“吹泡泡”场景引入

出示吹泡器。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样小玩具,认识吗?你们喜欢吹泡泡吗?你平时的吹泡器是怎样的?其实我们生活中也藏着很多小物品、小工具可以当吹泡器,今天我们一起来玩玩,好吗?

二、出示并介绍各种工具及记录表,幼儿猜测并记录

1.大家一起来看看,我给你们准备了什么工具?

2.出示认识记录表(表3-1)。(重点认识猜测的图示与实验结果的图示)

表3-1 记录表

img

3.幼儿猜测,师生共同统计并做记录。

请个别幼儿猜测并上台记录。你为什么会这么想呢?

三、幼儿操作验证并记录

1.小朋友的猜想都不一样,那到底对不对呢?我们可以自己去试一试,验证一下,并在自己的记录表中记录下你的实验结果。

2.幼儿操作尝试并记录,教师指导。

3.比较猜测和尝试后的结果。

师:跟你的猜想结果一样吗?实验完成的小朋友可以回座位跟你旁边的伙伴分享交流一下你的实验结果。你发现在这些工具中,哪些可以吹出泡泡呢?

师生共同验证记录在大记录表上。

4.小结:

你发现在这些可以吹出泡泡的工具中,他们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吗?

教师总结:这些可以吹出泡泡的小工具都有共同的地方,就是它们都有洞洞,这些洞洞有个名字,我们叫它“镂空”。因为它镂空,所以可以吹出泡泡来。

四、延伸活动

1.刚才我们发现扭扭棒是不可以吹出泡泡的,但我们把它变一下形状,扭出一个“镂空”,可以吗?我们可以猜一猜、试一试。(教师同上方法猜测统计记录)

2.那如果吹泡器的洞洞形状是其他形状的,吹出的泡泡又会是什么形状呢,我们可以再去试试。

3.生活中还有许多东西是镂空的,可以吹泡泡呢!我们一起去发现吧!

[教学反思]

《指南》中明确指出:“幼儿要能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因此,在活动中我鼓励并引导幼儿用眼看、耳听、脑想,用学一学、说一说、做一做等多种方式来进行吹泡泡的实验,让幼儿充分感受什么情况下能吹出泡泡,但教师的总结太过潦草,没有到位,科学素养还有待提高。

[案例评析]

吹泡泡的课比较常见,但是,眭红霞老师的这堂课还是很有特色的,有不少亮点,令人耳目一新。首先是她准备的材料很有新意,五种不同的物体:吸管、筷子、花片、扭扭棒、笔管,既是生活中常见的,又各具特色。吸管是两头有洞中间联通,筷子是两头没洞中间不通(实心的),笔管(套)是一头有洞一头没洞中间不通,这三种物体其他的老师也会用到。但是,扭扭棒(可以用细铁丝代替)和花片(可以把莲藕切成薄片代替)很特别。前者虽然也是实心的,但是可以弯曲,后者不是管子而仅仅是有许多孔的圆盘状薄片。很多人以为,只有空心的管子才能吹出泡泡,实际上,有孔的花片也能吹出。原本实心的扭扭棒是吹不出泡泡的,但是,有些幼儿可以把它弯曲后做成一个小孔,仍然可以吹出泡泡,这是一种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

其次,眭老师设计的实验记录图表很有特色。考虑到小朋友不认识字,所以用图表示,“问号”表示猜测的结果,而“小手”表示实验的结果。猜测能吹出泡泡的可以打钩,吹不出泡泡的打叉,这样就能把猜测的结果和实验的结果进行比较。这一点值得幼师学习

存在的问题:在六性标准中,科学性和总结性方面还有待提高,尤其是最后没有很好总结,幼儿不知道为什么能吹出泡泡;什么样的东西能吹出泡泡。还有就是,有些幼儿用吸管吹泡泡时,两头都吹,这样肥皂水容易进入幼儿口中,不卫生,事先老师要说明一下。

如果能够做一个动画,慢镜头播放泡泡吹大的过程,则有利于幼儿了解泡泡的形成。

其实,泡泡的形成和吹气球很相似,可以先问幼儿气球是怎么吹大的。然后转入肥皂泡的问题。肥皂水能形成一层薄膜,它和气球的橡胶薄膜很相似,有一定的弹性,气流进入肥皂水的薄膜后,薄膜会像气球一样迅速膨胀,从而形成泡泡。

案例7 大班科学“乌鸦喝水”

(江苏省丹阳市新区幼儿园 许晖佳)

●活动目标

1.理解“乌鸦喝水”中乌鸦能喝到水的原因。

2.通过实验,了解水位升高与实物的大小、水的多少之间的关系。

●活动准备

1.事先听过故事《乌鸦喝水》。

2.每组一张记录表和两个托盘。一个托盘中放有两堆相同的石头,两杯水(其中一杯水多,一杯水少);另一个托盘中放有两杯一样多的水,两堆大小不同、数量相同的石头。

3.水桶、砖块、石头、硬币、剪刀、塑料玩具、木块、泡沫球、橡皮球等。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谈话引出

提问:还记得《乌鸦喝水》的故事吗?乌鸦最后是怎么喝到水的呢?

为什么把石头放入瓶子中乌鸦就能喝到水呢?真的是这样吗?我们一起来试试看吧。

操作:提供一个有水的杯子,请一名幼儿将石头放入杯中,观察是否真的能喝到水。

小结:原来把石头放入杯子中,石头占据了水的地方,使水面上升到瓶口,乌鸦就顺利喝到水了。

提问:那是不是有水的杯子里放入石头,乌鸦都能喝到水呢?

(二)分组实验,验证猜想

1.出示PPT图片,请幼儿猜猜图片中瓶子里的水都能喝到吗?(两张图片,第一张图片中,石头大小一样,数量一样多,但是一杯水多,一杯水少;第二张图片中,水一样多,石头数量一样多,但大小不一样)

(1)出示图片1。

提问:请小朋友们找一找这张图片上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小结:图片上两边的石头是一样的,但是杯子里的水不一样多,一杯水多,一杯水少。

(2)出示图片2。

提问:小朋友们再找一找这张图片上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小结:图片上两杯水是一样多,但是石头不一样,一边石头大,一边石头小。

提问:如果乌鸦把石头放入上面的四个杯子中,这四个杯子里的水乌鸦都能喝到吗?

2.幼儿自己动手做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并将实验结果记录下来。提出要求:先小组讨论,选出一个小朋友做实验,一个小朋友观察,另外一个小朋友做记录。一个托盘里的瓶子是一组实验,做完一组实验并记录好之后再做另一组实验。另外,做第二组实验时还需要记录下投放石头的数量。

操作:给每组幼儿提供一张记录纸和两组实验的水和石头,幼儿操作时教师在一旁给以指导和提醒。

3.请每组派一名幼儿根据自己小组的记录讲述实验的结果。

提问:你们通过实验发现什么了?请你把你们的实验结果告诉大家吧。

小结:通过第一组实验我们发现,如果瓶子里的水太少,石子放得再多也没有用。通过第二组实验我们发现瓶子里放大石子,小乌鸦喝到水了。因为大石头把水的地方占据了,水就漫上来了。而小石头小,占的地方少,水没有办法漫上来。

(三)游戏:哪些材料能帮助水溢出来?

材料:装有水的水桶、大小石头、硬币、泡沫球、木块、塑料玩具等。

内容:运用乌鸦喝水的原理,通过投放各种材料,使水桶中的水溢出来。让水先溢出来的小组为胜。

提问:有哪些材料投放进去能帮助水溢出来?放哪些材料能让水更快地溢出来?

小结:生活中我们也会像小乌鸦一样碰到一些大大小小的难题,但是我们不能随意放弃,要学习小乌鸦多思考、多观察、多动手地去解决问题。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中材料选择不够好,尤其是石头的选择,可以选取小一点的石头,或是大小不一的石头。还有就是沙子的吸水性,还是值得我考虑的。总之,科学的严谨性我还是考虑得不够。下次活动的时候还要多注意。

[案例评析]

乌鸦喝水是很多人熟悉的故事。许晖佳老师能够从这个故事中挖掘科学内涵,精心设计实验,把它变成一堂精彩的科学活动课,很有新意。他准备了很多材料,让幼儿动手动脑,积极参与,幼儿的兴趣非常高涨。同时也能从中获得一些知识和技能。教学过程分为三步:首先是引入课题,是否有水有石头都能喝到水?然后是分组实验,验证猜想,最后得出结论:水太少了不管放多少石头也喝不到水,水不算太少但如果石头太小了也喝不到水(石头数量一定)。最后是游戏或比赛,看看哪些材料放入水中能够让水更快溢出,这涉及沉浮的问题。这样设计活动过程是可以的。

存在的问题:(1)在实际上课的时候,许老师还准备了许多沙子,但实验时却出现了意想不到的结果,由于沙子具有较强的吸水性,结果有些组发现沙子放入水中后,水杯中的水就没有了。原本以为,沙子很小,缝隙很小,更容易把水挤出来,而石头之间的缝隙大,不容易把水挤出来。这说明在设计实验的时候要考虑周全,事先一定要做一遍。(2)实验所得出的两个结论是有前提条件的,如第一个结论:水太少了不管多少石头,都不可能喝到水。前提是:①这个石头是不规则的;如果是规则的石头,比如立方体或圆柱体形状,则完全可能喝到水;②这个石头不是非常小,因为石头不是特别小,所以会有空隙,水会留下这些空隙中而无法升高到乌鸦能喝到水的位置。如果石头非常小,变成了小石子,由于小石子之间的空隙非常小,仍然有可能把水挤上去。所以要说明一下,对一般的不规则的石头(不是非常小,是小石子),这个结论才是正确的。

第二个结论:水不算太少,但如果石头太小了也喝不到水。其前提是:石头的数量相同而且不多(几个)。大石头一块下去就能占据很大的体积,所以水面会升高得很快,小石头一块只占有很小的体积,挤上去的水很少。数量不多的时候,当然水面上升很小。但如果数量非常多,石头非常小,完全可以把水挤上去。所以,务必要说明石头数量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