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又叫结构主义,是教育心理学中重要的学习理论。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布鲁纳为首的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将苏联教育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思想介绍到美国后,对建构主义思想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建构主义的观点及其对幼儿科学教育的启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习观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儿童的传递,而是儿童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儿童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而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种建构不可能有其他人代替,包括教师。
知识或意义也不是简单由外部信息决定的,外部信息本身没有意义,意义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而建构成的。其中,每个学习者都在以自己原有的经验系统为基础对新的信息进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情境的重要性,认为学生的学习是与真实的或类似于真实的情境联系着的,是对一种真实情境的体验。学生只有在真实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于社会性交互作用才能积极有效地建构知识。
(二)学生观
建构主义强调,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小到身边的衣食住行,大到宇宙的变化,从自然现象到社会生活,他们几乎都有自己的一些看法。而且,有些问题即使他们还没有接触过,没有现成的经验,但当问题一旦呈现在面前时,他们往往也可以基于相关的经验,依靠他们的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某种理解。因此,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这些经验,另起炉灶,从外部装进新知识,而是要把儿童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儿童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建构主义强调互动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常常各异,在学生的共同体中,这些差异本身便构成了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教学就是要增进学生之间的协商与合作,使他看到那些与他不同的观点,从而促进学习的进行。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给幼儿科学教育的启发是:儿童学习的重点不在于被动地获得一些教师提供的、现成的科学知识,而在于在真实的学习情境中主动建构自己的新的知识经验。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儿童已有的知识经验,尽管这些知识经验在儿童之间是存在差异的,但儿童原有的知识经验是新知识的生长点,要促进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教师要转变自身的角色身份,从知识的教授者转变为儿童建构知识的忠实支持者、积极帮助者和有效引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