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类型的科学教育方法

七、其他类型的科学教育方法

在幼儿科学教育中,如果把探究比作“主食”,那么,其他一些方法就是“副食”或水果等。一个人光吃主食也不行,还需要吃点副食或水果,这样营养才会全面而均衡,才有利于身体健康。同样,在科学教育中,除了探究之外,其他一些教育方法也是必要的,可以和探究形成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作用。

非探究的科学教育形式也有很多,如自由阅读,看科学动画、影视作品等。其中比较重要的是讨论法和游戏法。下面介绍一下这两种方法。

(一)讨论法

1.讨论法的含义

讨论法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幼儿围绕某个问题发表和交换意见,通过彼此之间的相互启发、讨论、商量等获取知识、经验的教学方法。

2.讨论法的意义

(1)有助于幼儿思维能力的培养

讨论的过程是幼儿积极思维的过程。幼儿如想在讨论中表达自己的观点,必须经历以下过程:第一,回忆自己观察到的现象是怎样的,收集到了哪些资料等;第二,根据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梳理自己收集到的资料;第三,组织语言,力求让其他小伙伴听明白。同样听的过程也是充满了积极思维的过程。所以,通过讨论可以促进幼儿的思维能力的发展。

(2)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

年龄和发展水平相近的幼儿共同讨论,容易激发兴趣、活跃思维,有助于他们听取、比较、思考不同意见。同时,讨论法也为每个幼儿提供了表达自己观点和意见的机会,调动了所有幼儿的学习积极性。

3.讨论法运用时的注意点

(1)选好讨论的内容

首先,要选择那些有讨论价值的内容,最好是与关键经验、关键概念有联系的内容;其次,要选择难度恰当的内容。一般来说,过于简单或过于复杂的内容都是不适当的,要选择幼儿经过努力能够解决的问题。

(2)肯定幼儿各种观点的价值

对于未知的东西,任何意见都是有价值的,每个幼儿总是从自己的已有经验出发去理解和思考,因此各种不同意见尽管可能离正确答案相去甚远,但却是最真实反映了每个幼儿的想法。教师不应该当“裁判”,而要让幼儿畅所欲言,通过充分地讨论理解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以及为什么对、为什么错。

(3)善于引导

教师在幼儿进行讨论时,要善于捕捉讨论中反映出来的问题。当幼儿在讨论中遇到障碍要适当点拨,在讨论脱离主题时要加以提醒,在讨论结束时要帮助幼儿整理结论和答案。

(二)游戏法

1.游戏法的含义

游戏法是指运用自然物质材料、玩具等物品,让幼儿在放松状态下,进行带有游戏性质的操作活动,获得相关的科学经验,激发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发展观察力和思维能力等的方法。科学是有规则的游戏,可以把科学变成好玩的游戏;同时游戏也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形式,所以《纲要》《指南》把游戏作为幼儿园的基本活动。

2.游戏法的意义

(1)游戏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激发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幼儿进行科学游戏完全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完全出于他们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这就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了幼儿科学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也正是由于游戏符合幼儿的兴趣,游戏法就在最大程度上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是幼儿科学教育的重要培养目标。

(2)幼儿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学习科学

“趣味性”是科学游戏本身具有的特性。儿童在游戏的状态下,感受到的是轻松、愉快的体验。科学游戏能使幼儿在一种没有压力的状态下学习科学,幼儿完全感受不到学习的任务,在轻松愉悦的情绪状态下就能获得科学经验,掌握科学方法,体验科学精神和态度

3.游戏法在运用时的注意点

游戏法是幼儿科学教育的重要方法之一,但要收到良好的效果,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游戏前的准备要充分

游戏前教师要非常熟悉即将要开展的游戏的目的、步骤。游戏所需材料要准备充分,材料要方便幼儿使用,数量上要能满足要求,保证每位幼儿都能参与。有的实验性游戏事先教师还应该做好预备性试验,保证游戏设计是科学合理的。心理上营造游戏的良好氛围,激发幼儿参与游戏的热情。

(2)真正实现趣味性

科学游戏是以其自身的趣味性吸引幼儿主动参与,并在活动中体验到轻松愉快的情绪的。因此,无论是内容的选择、活动材料的准备还是活动过程的设计都要体现出趣味性。当然,这种趣味性不是指表面上的热闹、有趣,而更多是指科学活动本身有趣。

(3)要把教育目标与游戏融合

在科学教育中,游戏不是科学教育的真正目的,而只是教育的方法,方法服从于目的,即科学教育中游戏法的使用目的是为了实现特定的教育目标。所以,在幼儿科学教育中,教师要把幼儿科学教育目标和内容转化为好玩的材料和有趣的现象,引导幼儿边玩游戏边思考,在游戏的情境中积累相关的科学经验和操作技巧,最终实现科学教育的目标。

(4)游戏中教师应适当介入

科学游戏是以幼儿为主体的活动,但教师要注意观察游戏的进展情况,留意幼儿在游戏中的反应,必要时可对个别幼儿提供必要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