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科学教育的各年龄阶段目标

三、幼儿科学教育的各年龄阶段目标

幼儿科学教育的各年龄阶段目标是指在幼儿的不同年龄阶段所要实现的目标。它是根据幼儿科学教育总目标来确定的,是幼儿科学教育总目标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具体体现。在这一点上,《指南》为我们把握各年龄阶段幼儿的科学教育目标提供了依据。

表2-1 目标1“亲近自然,喜欢探究”(首要目标、前提性目标)

img

这一目标是科学精神和态度总目标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具体要求,可以用“好奇”“好问”“好探究”三个关键词来概括,体现了对好奇心和探究兴趣的高度重视。自然的、身边的、熟悉的、生活中的事物是幼儿最感兴趣的,对这些事物的探究最能激发幼儿亲近自然、喜欢探究的热情。教师家长应该让幼儿经常接触大自然,为幼儿提供机会,提供有趣的探究工具,保护和发展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

表2-2 目标2“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重要目标、关键性目标)

img

这一目标是科学方法和能力总目标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具体要求,要求引导幼儿在探究过程中学会使用观察、比较、分类、概括、实验验证、计划和实施调查、记录、合作交流等方法。幼儿有了初步的探究方法和能力就具备了基本的探究未知、寻求答案和获取新知识的方法和能力,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教师和家长应该积极鼓励和支持幼儿在动手动脑、积极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探究的方法,提升探究的能力,防止“将方法以知识形态”教给幼儿。

表2-3 目标3“在探究中认识周围事物和现象”(载体性目标、产物性目标)

img

这一目标是科学知识和经验总目标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具体要求。幼儿在感知、体验、探究和发现的过程中,获得了对事物和现象的认识,这也是幼儿科学探究的必然结果,所以说是产物性目标。又因为积极的科学态度和精神、观察等科学方法与能力的形成不可能通过简单的形式训练来完成,只有通过在具体的知识经验的探究过程中获得,因此,其又被称为载体性目标。幼儿在探究中认识的事物和现象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和空间科学以及科技产品与生活(这部分内容将在第二节详述)。

理解和把握幼儿科学教育的各年龄阶段目标时应注意:

第一,幼儿科学教育的各年龄阶段目标是根据幼儿科学教育总目标制定的,是幼儿科学教育在幼儿各年龄阶段的具体要求的体现。

第二,不同年龄阶段科学教育的不同要求也是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尤其是认知特点确定的,它反映了幼儿科学教育目标的年龄差异性。安排具体科学教育活动过程中要体现这种年龄差异性。

第三,在看到年龄阶段差异性的同时,不能忽视幼儿的心理发展具有连续性,不能完全把幼儿的成长人为地、机械地割裂为几个阶段。

第四,注意幼儿的个别差异。教育过程中发现,即使是同样的教育环境,不同幼儿的发现、收获都有差异,不要千篇一律地要求所有的幼儿达到同样的高度,那是不现实的。

除了上面重点讲的幼儿科学教育的总目标和各年龄阶段分目标之外,还有学期教育目标(一般以教学计划的形式出现)、单元教学目标(以某一个单元或某一主题为基础而制定的目标)、课时教学目标(以一节课的内容为主制定的教学目标)。其中,课时教学目标最为具体,也最具可操作性,对教学质量影响也最大。

实例解析

如何确定幼儿科学教育的目标?

在大班科学教育活动“陀螺的奥秘”中,有教师写下了这样的三个目标:

1.在自主探究中感知陀螺转动的不同现象,能较清楚、完整地介绍自己的探究过程及感受。

2.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乐意与同伴分享交流。

3.学习用符号等方法记录探究过程和自己的发现。

对于该目标设计,有一定的合理性。但这个目标过于笼统,它犯下了确定目标的大忌。把陀螺改成不倒翁,改成雪花(转动改成飘落),改成任何其他东西,是不是都可以?这就表明,这个目标不够具体,没有针对性。

此外,从教育的三维总目标来看也不妥:知识与技能,目标中没有体现,掌握什么知识?什么技能?完全不知道。过程与方法,看似好像有,实际没有,什么过程,什么方法?情感与态度,表面上有,但怎么激发幼儿的兴趣?比较空洞。

比较具体的写法是:

(1)了解什么是陀螺,或各种陀螺的共同特点是什么。(what)

(2)通过观察,了解陀螺的转速与稳定性之间的关系,初步了解为什么旋转的陀螺不会倒。(why)

(3)动手制作一个最简单的陀螺(用牙签穿过萝卜片即可),观察陀螺的大小、重量、重心的高低、转速大小与转动稳定性之间的关系(how),并了解其应用。

这个目标就非常具体,从识别——研究(不倒的原因)——动手做(做中学),真正体现了探究式教学。不仅回答了三个W,而且也体现了三维目标。知识方面:了解什么是陀螺,陀螺不倒的原因;技能方面,知道怎么制作简易陀螺。方法方面:知道重心比较低、转速比较大、物质分布对称的陀螺不容易倒。情感方面:通过亲手制作简易陀螺,探究它的大小、转速和稳定性之间的关系,自然能激发幼儿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