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与环境方面典型案例解析
案例15 小班科学“下雨了”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下雨时的现象,了解雨和雨水的特征。
2.能用语言表达下雨前后自然界的某些变化。
3.关注天气的变化,激发探索气象的兴趣。
●活动准备
选择即将下雨的时间,带好雨具。
●活动过程
1.组织幼儿在室外观察下雨前的天空。
(1)教师:现在的天空是什么样子的?
(2)教师:听听风声是怎样的?看看乌云怎样了?你还看见了什么?(如蜻蜓低飞、蚂蚁搬家)你知道天空要怎样了?下雨了,我们怎么办?在哪里躲雨?
2.组织幼儿观察雨落下时的情景。
(1)教师:雨从哪里来?雨点落下来时是什么样子的?
(2)教师:小小雨下在哪些地方,变成什么样子了?(如地上湿了,雨水从屋顶上流下)和天晴时有什么不一样?
3.引导幼儿聆听雨点落在地上的声音。
(1)教师:下雨时,你听到了什么?
(2)教师:大雨是什么声音?小雨是什么声音?鼓励幼儿学一学大雨“哗啦哗啦”、小雨“滴答滴答”的声音。
4.带领幼儿穿上雨衣到雨地里走一走。
(1)教师:请你用小手接一接,接到了什么?
(2)教师:看看天空是什么样子?小草小花怎么样了?
5.雨停后引导幼儿观察雨后的情景。
(1)教师:现在的天空怎么样了?地上有没有变化?
(2)组织幼儿到户外场地感受一下雨前雨后有什么不同。如下雨后比下雨前凉快了,地上的尘土没有了,空气清新了。
●要点提示
近距离地直接和雨接触,可使幼儿获得丰富的体验。教师可用个别询问的方式启发幼儿发现和表达自己的体验和观察结果,让幼儿在玩乐中有所收获。
[案例评析]
这是一节室外活动课,老师带领幼儿观察下雨前、下雨中、下雨后的天气和周围物体或动植物的变化。通过多种感觉器官来感受下雨前后及下雨时的情景。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手摸,这对于提高幼儿的观察能力是有很大帮助的。
几点建议:(1)做好组织管理工作,分组做好记录。一个班级二三十个人,如果不分组,就会很混乱;没有记录,单纯观察,很容易忘记,对增加幼儿的知识不利。观察的对象主要包括:天上(乌云等),地上(地面上的一些物体如土壤和屋顶、动物和植物),空中(如风的大小和方向,雨的大小和方向,冷热程度),等等。事先要精心设计一个表格让幼儿记录,如水平方向分为天上、地上、空中三部分,竖直方向分为下雨前、下雨时、下雨后三部分。用一些幼儿能够识别的图形来表示。
(2)单纯用手去接雨水,不如让幼儿带一些杯子去接,这样可以大致了解一下雨的大小。
(3)除了用眼睛看,耳朵听,用手摸之外,也可以用鼻子闻一下空气的味道和清新程度。
案例16 中班科学活动“玩沙”
●活动目标
1.感知沙的特性,尝试用湿沙进行造型活动。
2.体验玩沙的乐趣,萌发对周围自然物的关注。
●活动准备
1.每组一盆沙、小桶、铲子、印模、沙漏、小筐等玩沙的工具。
2.实验所用材料:水、玻璃杯、小棒、盐。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玩沙,感知沙的基本特性。
(1)每个幼儿在自己组的盆里抓一把沙,看一看、摸一摸、捏一捏,感知沙子的特性。
(2)尝试用沙漏或者小筐感知沙子能流动。
2.观察实验:沙不溶于水。
教师在两杯水中分别放入沙子和盐,用小棒搅拌,引导幼儿观察两个杯子中各有什么变化。沙子沉在杯底,盐在水中融化了,沙子是不溶于水的。
3.感知、比较干沙与湿沙的不同。
(1)观察干沙与湿沙的不同。(干沙颜色浅,很松散,不易成型;湿沙颜色深,有黏性,可以塑形)
(2)请幼儿分别用干沙和湿沙做圆球,感知干沙和湿沙的不同。
4.沙子造型活动。
(1)教师:沙子可以做圆球,堆成一座山,挖个洞。小朋友,你也用工具试一试吧。教师鼓励幼儿用沙子进行各种造型活动。
(2)欣赏各组的沙子造型作品。
5.了解沙子的作用。
教师:想一想、说一说,沙子在生活中有什么用?
●要点提示
在活动之前,教师要进行玩沙的安全和自我保护教育,特别强调不要把沙子弄到自己和别人的眼睛里、身上,鼓励幼儿用沙子建造各种物体。
[案例评析]
玩沙这节课,主要讲三个方面:一是让幼儿感知沙子颗粒的粗细和质感等,二是了解沙子的物理性质,如它的湿度与颜色的关系、干湿度与成型难易的关系、在其他物体中顺滑性等。其中,沙子不能溶解于水而盐能溶解于水,以及湿沙成型游戏是重点。三是讲它的应用。这种通过各种感官来感知沙子的性质,以及通过造型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值得肯定的。
几点建议:(1)沙子是固体,所有的固体本身不具有流动性,只有液体和气体才具有流动性,当然如果固体颗粒很小,可以漂浮在液体或气体中,随它们一起流动。沙子可以在漏沙壶中或箩筐中漏下来,这不能说它具有流动性。颗粒小的东西都能从大的空洞中漏下来,把它叫顺滑性更好一些。因为颗粒小,表面比较圆滑,所以摩擦力很小,所以能够很顺利地从漏沙壶中漏下来。
(2)可以用PPT适当介绍一下沙子的形成过程。岩石风化后,分崩离析,在风力或水流的运输携带下,顺流而下,当风速或流速减小时,在入海口或浅滩聚集,沉积形成沙滩。在河岸边的为河沙,海岸边的为海沙。
(3)沙子的应用可以拓宽一下。结合漏沙壶可以讲一下古代用沙漏计时,看看完全漏下来要多少时间。把沙子堆积成山,把小物体从山上滑下来,看看滑动的时间(干的和湿的比较一下)。也可在沙子上写字或画画等,可以节约一些纸张。
沙子的用途很广泛:它除了用于建筑、修路、过滤、养殖、美化外,还是制造玻璃的主要材料(沙子的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硅)。在体育运动上除了沙池外,还可做练拳的沙袋。此外,防洪时也可用作沙包。沙有河沙和海沙等几种,海沙由于盐分较多,对建筑用的混凝土质量有一定影响,河沙比较好。
案例17 大班科学“地球的故事”
(江苏省丹阳市新区幼儿园 刘宇杰)
●活动目的
1.初步认识地球,简单了解其形成原因和运转的知识。
2.感受地球的美丽,明白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
3.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激发幼儿爱科学的情感。
●活动准备
地球仪、手电筒、相关视频。
●活动过程
1.猜谜语引出课题:不用发动日夜转,春夏秋冬按时换,一日行程八万里,满载人类千千万。
2.地球的形成。师:我们都住在地球上,你们知道地球是怎样形成的吗?(幼儿自由讲述)
师:究竟地球是怎样形成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科学世界,来了解一下。
(观看视频《地球的形成》)
师:地球的形成可真是一个漫长而又艰难的过程呀。
(教师用咸鸭蛋演示地球的组成,认识地核、地幔、地壳)
3.地球上住着谁。
师:地球这么大,我们怎样才能清楚地看到地球呢?人们根据地球的样子做了个模型,叫地球仪(出示地球仪)。请你们在地球仪上找找我们中国。
师:你还知道哪些国家的名字呢?你也可以找一找。
(小朋友在地球仪上找出中国和其他所知国家的地理位置图)
小结:全世界的人都生活在地球上,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
4.地球的转动。
你们知道为什么会有白天和黑夜之分吗?(幼儿自由讲述)
(两人一组运用地球仪和手电筒进行实验操作)
小结:地球圆圆的,在不停地转动,自转的同时还绕着太阳转,因为地球很大,所以感觉不到它的转动。四季的交替,昼夜的出现就是转动的结果。
(观看视频《地球的转动及四季的交替》)
5.地球的保护。
师:人们为了保护地球,规定每年的4月22日为地球日,让全世界的人们一起行动来保护我们的地球。那你有什么话想对地球妈妈说?你想怎样保护地球妈妈?我们小朋友先一起讨论交流,再一起把你想说的、想做的给画下来。
(幼儿自由记录绘画,随机播放美丽地球的视频)
[教学反思]
爱护地球也就是爱护我们的家园,但幼儿年龄小,如果只是以说教的形式向幼儿传授相关的知识,可能无法激起幼儿保护地球的情感。
第一次教学活动中,教师对教学目标设定不明确,内容选择较难,对地球的形成和公转自转的原理,幼儿不能很好地理解。在活动过程中,没能有效地利用地球仪,让幼儿通过观察地球仪,感知地球的美丽与神秘,从而明白地球的相关知识。在实验操作中,用手电筒照射地球仪,感知白天黑夜这一环节,教师处理得也不科学,导致此环节无意义。造成活动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的原因,在于教师对幼儿科学目标的设定,与内容、重难点的把握不准确有关。
第二次教学活动中,教师把目标设定和内容选择作了很大的改动,从幼儿生活经验及理解能力出发,运用实物、视频、课件等让幼儿从各个角度了解地球。用幼儿喜爱的猜谜引出,幼儿在理解谜面的同时对地球的特征有初步的感知。视频中的内容丰富,形象直观,促使幼儿从视觉、听觉等不同角度形象地感知地球知识。同时,也让幼儿深刻地感受到保护地球的重要性。环节设计合理,问题的设计由浅入深,最后环节以地球妈妈为什么病了展开,让幼儿自主地思考、讨论,搜寻答案。在这一环节中幼儿合作意识有很好的体现,整个活动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幼儿参与积极性高,整个环节由易到难,层层深入,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案例评析]
刘宇杰的这节“地球的故事”,准备非常充分而精心,视频材料中有不少动画,幼儿比较喜欢。通过视频的观看,初步了解了地球的形成和四季的形成。通过鸭蛋的解剖来模拟地球的内部结构,初步了解地球的构造。通过对地球仪的观察了解各国在地球仪上图形和位置,通过手电筒照射地球仪,模拟白天和晚上的形成。活动的内容非常丰富,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
不足之处:(1)教学内容有点多,幼儿实际操作和交流的时间必然减少,重点就不够突出。这节课涉及的知识点非常多:地球的形成、地球的内部构造、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和太阳的关系以及四季的形成;地轴、赤道等概念;地图上的国家位置和图形特点;环境保护等。一节课的内容不宜太多。地球的形成可以不讲,如果一定要讲,只需要讲一下太阳和地球都是在自身引力作用下由气体边旋转边收缩而形成的。视频中涉及太多的专业知识和词汇,幼儿不太容易理解。类似地,关于四季的形成,视频材料也太复杂,建议不讲,如果一定要讲,要重新设计教学过程。幼儿阶段,对几个物体之间的复杂关系难以理解。科学教育的四项原则中,内容恰当非常重要。
(2)一节课的重点通常只能有一个,不能太多。建议这节课以观察地球仪为重点,分组记录观察的结果,顺便介绍地球仪上的地轴、赤道、陆地、海洋;了解地球上有几大洲,几大洋,主要的大国在哪里,中国地图的形状等。然后介绍一下环保方面的知识。当然,如果时间允许,也可以用手电筒模拟白天和黑夜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