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一 理化生等各科基础知识精要
附录一 理化生等各科基础知识精要
第一部分 物理基础知识精要
一、物理学概论
1.物理学的研究对象
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一切物体(小至电子,大至宇宙)最基本、最普遍规律的一门学科,通俗的说法:物理乃“万物之理”。
2.物理学的基本特点
物理学以实验为基础,以推理为核心,以哲学为指导、以美学为指引,以探求自然界最基本规律及其应用为目标。
它具有研究对象上的广泛性和基本性。所谓广泛性,即它所研究的对象涵盖了宇宙间的一切物体。所谓基本性,即它只研究最基本的规律,那些比较复杂的事物及其变化规律则留给化学家和生物学家去研究,由于这一点,物理学为自然科学的基础,它的许多观念、思想、方法及其基本规律在其他学科中有广泛的应用。
它具有原理上的简单性和内容上的丰富性(能根据少数几条简单原理导出非常丰富的内容和诸多结论)。
它具有理论体系上的严密性和普遍的应用价值(严密、定量、系统是物理学的最基本特征,其基本原理和方法可以普遍应用于化学、生物学、地球物理学和天文学)。
3.物理学的分类
在中学层次,按照所研究的现象来分,物理学大致可以分为:力学、声学、电磁学、光学、热学、原子物理和核物理等六门学科。
按照所研究的对象的尺度大小来分,大致可以分为(尺度由小到大):统一场论→粒子物理学→原子分子物理→宏观物理(牛顿力学等)→地球物理→宇宙学。
二、物理学各分支学科的核心内容
下面以列表的形式把各分支学科的核心内容罗列一下,力求简明扼要,突出重点。
表1 力学核心内容一览
续 表
表2 电磁学核心内容
续 表
表3 声学、光学、热学、原子物理核心内容
续 表
三、与幼儿科学教育相关的重要概念和知识点
1.力学部分
路程、距离、速度;三种平衡、稳度及影响因素(在解释不倒翁时会用到)。力和重量;三种常见的力:重力、弹力(拉力、压力、支持力、浮力等都属于弹力)、摩擦力(滚动摩擦力最小,滑动摩擦力、静摩擦力较大,摩擦力产生需要三个条件:接触面粗糙,有压力,有滑动趋势或相对滑动,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惯性(在解释陀螺的转动时需要用到转动惯性)、能量(可简单理解为做功的本领或物质运动的量度)。很多定律基本不会用到。
2.电磁学部分
电荷及其作用规律(同性相斥,异性相吸),静电的利弊;导体和绝缘体。电源、电压、电阻、电流、电路等概念,安全电压和电流,电生热。磁场概念,地磁场的特点(相当于一个条形磁铁,南方为N极,北方为S极,小磁针的N极总是指向北边,满足同性相斥,异性相吸)。铁磁材料有:铁、钴镍及其合金,能被磁铁吸引,其他材料为非铁磁材料。任何磁铁总是N和S极同时出现,磁极附近磁性强,中间部分弱。发电机原理(导体切割磁感线或线圈中磁场变化能产生电压或电流),电动机原理(通电线框在磁场中受力会旋转,或电流产生旋转磁场迫使线圈转动)。电磁波谱:根据波长由大到小(频率由低到高),整个电磁波可以分为六个大的波段:无线电波(长波、中波、短波、微波)、红外线、可见光(红橙黄绿青蓝紫)、紫外线、x射线、γ射线(穿透力最强,能穿透钢板)。手机和微波炉中用的都是微波(频率在300~300 GHz之间,波长在1米到1毫米之间)。真空中电磁波速为自然界速度的极限,电流传播的速度等于光速,但是导线中电子移动速度很慢。
雷电:两块云层摩擦后产生火花放电,电压上亿伏特,导致空气导电,电流可达几十万安培,闪电即是空气导电所产生,雷声是因为空气受热急速膨胀产生的。
3.声学部分
声音的三要素(音调、响度、音品);超声波和次声波的特点及其利弊;超声波在医学如B超、探测潜水艇(声呐)、探伤(混凝土内部裂缝)有广泛应用。海豚、鲸鱼、蝙蝠等都能利用超声波来定位。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一般固体中较大,气体中较小,有例外)。回声产生的条件(17米之外,反射面比较硬),普通声速340 m/s。普通声音的波长为17米到17毫米,多数可以拐弯(衍射)。听到声音的三个条件:有声源(振动频率在20~20 000 Hz)、有介质(固体液体气体)、有良好的接收装置(耳朵或其他)。传声筒和简易听诊器都是把声波的能量集中起来沿特定管道传播,所以能听到微弱的声音。
4.光学部分
基本概念:反射(光入射到两种介质的界面上时,能够返回自身介质的现象);折射、透射(光从一种介质直接渗透进入另一种介质的现象)、全反射(光从光密介质到光疏介质,入射角大于临界角时,能够全部反射的现象,光纤通信就是利用激光在光纤中全反射前进)。漫反射(如看清黑板上的字),色散(彩虹的形成,三棱镜分光实验),散射(早晚的太阳是红色的,天是蓝色的,是因为大气对光的散射,因为对波长较短的青、蓝、紫光散射得非常多,所以天空看起来是蓝色的。红光很少散射,太阳发出的红光直接进入人的眼睛,所以看到早晚的太阳是红色的。中午前后,阳光垂直照射地面,大气层很薄,散射少,所以太阳看起来仍然是白色的)。
万花筒的原理:三个长条形平面镜互成60°,构成一个正三棱柱(横截面为正三边形),内部的任意一个透明彩色塑料花或碎屑,能在三个平面镜中成三个像,而这些像又能在其他两个平面镜中再次成像,经过多次成像后,可以看到“无数”朵花(这是比喻,是很多的意思)。一个镜子中的像能在另外一个镜子中再次成像,是光的反射导致的结果。
筷子在水中折弯,这是折射现象。从四周来的光透过玻璃杯和水照射到浸没在水中的筷子上,水中筷子的每一处都能发出(实际是漫反射)光,这些光线从水中射向水面时会发生折射,进入人的眼睛时,人眼所看到的每一点的位置都显著升高,导致看起来在水面处筷子折弯了。我们所看到的水中的硬币、鱼儿、杯子底部都比实际位置高也是折射所致。
哈哈镜:原理很简单,凸面镜缩小,凹面镜放大(距离镜面较近,一倍焦距内)。如果上凸下凹,则人的上半身缩小,下半身放大,人像会畸变。如果一个瘦高个变成了一个矮胖子,说明竖直方向缩小了,水平方向放大了,这可能是竖直方向为凸面镜,水平方向为凹面镜所致。
显微镜:由两个凸透镜组成,前面一个物镜能把小物体放大成一个倒立的实像,它落在第二个透镜(目镜)的一倍焦距内侧,实像能成一个放大的虚像。两次放大后能看清物体。
望远镜:由物镜(通常为凸透镜)和目镜(凸透镜或凹透镜)组成。物镜能把极远处的物体移到近处(物镜的一倍焦距外侧)成一个缩小的倒立的实像,它落在目镜的一倍焦距内侧,成一个放大的虚像。开普勒望远镜由两个凸透镜组成,看到的像是倒立的,而伽利略望远镜由一个凸透镜和一个凹透镜组成,看到的像是正立的。
彩虹的成因:雨过天晴,空中有很多水滴,光线照射到水滴时经过两次折射一次反射进入人的眼睛,因为折射时会产生色散现象,白光就变成了七色彩光,这就是彩虹。单纯的反射产生不了颜色,颜色的产生与光的成分和物质的吸收情况有关,如果吸收了除红光之外所有的光,那么我们看的就是红色。此外,折射通常会导致色散从而出现彩色。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而颜料的三原色是红、黄、蓝。紫外线的四大特点:能消毒杀菌;使荧光粉发光;使底片感光;促进人体合成维生素D。但过量的紫外线能导致得皮肤癌的概率上升,或晒伤,皱纹等。
5.热学部分
温度和温度计;表面张力和毛细现象;晶体和结晶;大气压和气压计。扩散(物质从浓度高的向低的地方迁移的现象)。物质的三态(固态、液态、气态)及其相互转变。
酒精温度计(-114~78℃)适合于测量低温(-114℃以上),不适合测量高温(比如开水的温度,因为78℃时酒精会变成气体,导致温度计炸裂)。而水银温度计(-38.87~356.7℃)则相反,适合测量高温(356.7℃以下),不适合测量很低的温度(-38.87℃水银会凝固,北方地区冬天可能低于-38.87℃,无法测量)。
吹肥皂泡比吹水泡更容易,是因为肥皂膜的表面张力小于水的表面张力,就像如果气球膜的张力较小容易把气球吹大一样。小船后面粘一小块肥皂,放在水中它会自动前进,也是因为小船后面肥皂水的张力小,小船前面水的张力大,所以能拉着小船往前跑。
纸花会在水中绽放,是因为水通过纸纤维之间的缝隙(毛细管)渗透进去,使纤维发生软化变形所致。纸张的吸水性与纸张的性质以及是否涂有防水层有关。
雪花是一种冰晶(单晶体),大多数成对称的六边形,这是因为水分子在凝结成冰晶时,以六边形最为稳定(能量最低),而其他形状的冰晶极易遭到破坏。
蒸发和沸腾的区别:蒸发是一种液体表面的气化现象,与液体的性质、通风情况、敞开的面积、温度等有关,在任何温度下都可以进行。而沸腾则是一种内部和外部剧烈的气化现象,必须在特定的温度(沸点)时才会发生,此时大量液体迅速化为气体。不能一看到气泡就说是沸腾,小苏打和柠檬酸混合产生大量二氧化碳气体,形成大量气泡,鱼儿在水中吐出气泡,这些都不是沸腾。
6.原子物理部分
放射性及其标志(不去或尽量少到有放射性标志的地方如医院的放射科);能源和环保(要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和生态平衡)。新能源(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和水能、氢能、核能等)。太阳以及所有的恒星,其释放的能量都来自于核聚变(两个比较轻的核聚变成一个稍重的核)。x光和CT拍片,都是利用x光具有较强的穿透性而对人体伤害较小的特点。CT是通过一层层x光扫描后经过计算机处理成像,因此清晰度更高。
第二部分 化学基础知识精要
一、化学概论
1.化学的研究对象
化学是一门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和应用的科学。
2.化学的基本特点和作用
化学是重要的基础科学之一,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与物理学、生物学、地理学、天文学等学科相互渗透,共同发展。从天然资源中提取或制取所需要的新物质,一般要通过化学反应与分离过程相结合的化学过程,而化学反应相当普遍地进行于包括生物界在内的大自然中。迄今,能源工业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化学过程,核酸化学的研究成果也使今天的生物学从细胞水平提高到分子水平,建立了分子生物学。
3.化学的分类
依照所研究的分子类别和研究手段、目的、任务的不同,在20世纪20年代以前,化学传统地分为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和分析化学四个分支。20年代以后,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导致这门学科飞跃发展,化学又一般分为生物化学、有机化学、高分子化学、应用化学、化学工程学、物理化学、无机化学等七大分支学科。在中学阶段,化学大致可以分为: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两大部分,包含了化学基本概念、化学基本理论、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用语、化学计算、化学实验等教学内容。
二、化学各分支学科的核心内容
表4 无机化学核心内容
续 表
表5 有机化学核心内容
续 表
三、与幼儿科学相关的重要概念和知识点
从衣、食、住、行四个方面介绍与幼儿科学相关的化学知识。
一、衣——纤维
1.简介
纤维分为天然纤维和化学纤维。棉麻、羊毛、蚕丝、木材、草类属于天然纤维(如纯棉T恤、真丝衬衫、纯羊毛衫、羊绒衫、呢子大衣等)。其优点:柔软、透气、吸湿、对皮肤无刺激性、可生物降解;缺点:褪色、缩水、易皱、易变形。用木材、草类的纤维经化学加工制成的粘胶纤维属于人造纤维(如人造棉、人造毛、人造丝三种,重要品种有粘胶纤维、醋酸纤维、铜氨纤维等)。利用石油、天然气、煤和农副产品为原料制成的是合成纤维(如“六大纶”:涤纶、腈纶、锦纶、丙纶、维纶、氯纶)。合成纤维和人造纤维又统称化学纤维。与天然纤维相比,合成纤维具有强度高、耐磨、耐腐蚀、不发霉、不怕虫蛀、抗皱等优点,但缺点是透气性差,有静电,会起球。
2.小实验:燃烧法鉴别真假羊毛衫
燃烧法是鉴别天然纤维的常用方法之一。由于纤维的化学组成不同,燃烧特征也不相同。可以根据纤维燃烧难易、是否呈热塑性、燃烧时产生的气味和燃烧后灰烬的特征等区别纤维素纤维和蛋白质纤维。棉、麻、粘胶等纤维素纤维与火焰接触迅速燃烧,离开火焰后继续燃烧,有烧纸气味,燃烧过后留下少量松软的灰色灰烬;羊毛和蚕丝等蛋白质纤维接触火焰时徐徐燃烧,离开火焰后继续缓慢燃烧,有烧羽毛臭味,燃烧过后留下黑色松脆灰烬。
二、食——米、面、土豆
1.简介
米、面、土豆的主要成分都是淀粉。淀粉属于糖类中的多糖,本身无甜味,但吃饭时多加咀嚼就能感觉到米饭或馒头的甜味,是因为淀粉受到唾液淀粉酶的作用水解成了麦芽糖。继续进入肠道之后最终水解产生能被吸收的葡萄糖,给人体提供营养。
2.实验与制作
①炒土豆丝。知识点:淀粉的糊化作用,即常说的食物由生到熟。
②观看制作面包、馒头。知识点:发酵粉NaHCO3对热不稳定,易分解,放出CO2气体,导致面粉体积膨胀,留下许多小孔,使面包或馒头松软。
3.思考
为什么未成熟的苹果感觉不到甜味?且遇碘显蓝色?
三、住——水泥
1.简介
水泥是一种硅酸盐工业产品,是非常重要的建筑材料。水泥跟水掺和搅拌后很容易凝固变硬,形成强度较大的固体,这个过程叫水泥的硬化。水泥的原料是黏土和石灰石,水泥的主要成分是硅酸三钙、硅酸二钙、铝酸三钙。水泥、沙子、水的混合物叫水泥砂浆,是黏合剂,可以把砖头、石头粘合起来。水泥、沙子、碎石的混合物叫混凝土,混凝土常用钢筋做结构,即钢筋混凝土,它的强度非常大,常用来建造高楼大厦。
2.实验与制作
水中花园:在水槽或大玻璃容器底部铺一层干净的细沙(约1 cm),再放置一块形状像假山的石头或炉渣。向容器中注入过滤后的质量分数约为20%Na2SiO3溶液(约占容器体积的3/4),用玻璃棒将底部的沙子摊平。静置,待液面停止晃动后,用镊子分别将各种颜色的固体(红豆粒大小),如CuSO4、MnCl2、CaCl2、CoCl2,投入槽底细沙的不同位置。不久可以看到,在投入盐的地方有晶体慢慢从水底的细沙中向上“生长”。几小时后,就能长成各种颜色的“水草”,形成美丽的“水中花园”。
实验原理:金属盐固体加入硅酸钠溶液后,它们就开始缓慢地和硅酸钠反应生成各种不同颜色的硅酸盐胶体(大多数硅酸盐难溶于水),例如:
生成的硅酸盐固体与液体的接触面形成半透膜,由于渗透压的关系,水不断渗入膜内,胀破半透膜使盐又与硅酸钠接触,生成新的胶状金属硅酸盐。反复渗透,硅酸盐生成芽状或树枝状。
四、行——汽车、飞机、军舰
1.简介
合成橡胶是三大合成材料之一,是制造飞机、军舰、汽车、医疗器械等所必须的材料。橡胶可以分为天然橡胶和合成橡胶,合成橡胶是以石油、天然气中的二烯烃和烯烃为原料制成的高分子化合物,具有高弹性、绝缘性、气密性、耐油、耐高温或低温等性能。
2.了解“白色污染”及防治措施
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三大合成高分子材料的应用与发展,极大地方便了我们的生活,但废弃物的急剧增加也带来了更严重的环境污染,尤以塑料制品带来的“白色污染”最为严重。
防治措施:(1)使用可降解塑料;(2)限制销售使用一次性塑料餐具、超市塑料购物袋,倡导“绿色消费”。
第三部分 生物基础知识精要
一、生物学概论
1.研究对象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在自然科学的三大任务物质结构、生命起源和天体演化中,生物学的研究对象是最复杂的生命。
目前,人类认识的生物的种类大约有200万种,约有30万种植物,20万种微生物,150万种动物。而实际的生物种类可能有数千万甚至上亿种。
2.生物学的分类
生物的分类单位从大到小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
在中学层次,生物学大致可以分为:植物、动物、微生物、人体生理卫生等四门学科。
(1)植物:是适应于陆地生活、具有光合作用能力的多细胞真核生物。结构:含有叶绿素、胡萝卜素和叶黄素,所贮存的养分都有淀粉;它们的细胞壁成分是纤维素;具有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有利于它们在陆地环境中吸收水分和养分、并高效地进行光合作用。
类别: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与人类衣食住行联系密切。
(2)动物:一般都具用运动能力并表现出各种行为,为真核、多细胞生物,无细胞壁;大多数组织和器官发达;异养;在体内消化食物;吸收氧气,放出二氧化碳。
类别:无脊椎动物(原生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棘皮动物);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作用:是人类生活的各种食物、药物、轻工、化工的主要来源;动物的多样性对维护生态平衡起重要作用。
(3)微生物:是指一切肉眼看不到或看不清楚,因而需要借助显微镜观察的微小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等在内的一大类生物群体。它个体微小,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涵盖了有益有害的众多种类,广泛涉及健康、食品、医药、工农业、环保等诸多领域。
(4)人体生理卫生:是研究人体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的一门学科,外部形态主要了解人体的分部以及各部分的名称、特点;内部结构主要研究人体八大系统(运动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内分泌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及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是维护和增进人体健康的一门学科。
生物进化过程的树状图谱是:
图1 生物进化树状图谱
二、生物学各分支学科的核心内容
表6 植物核心内容
表7 微生物核心内容
续 表
表8 动物学核心内容
续 表
三、与幼儿科学相关的生物部分和知识点
小班上:
可爱的兔子(身体的分部、毛的颜色、毛的功能、食物、眼睛的颜色);
小鱼游泳(身体的结构、身体的颜色、鳍的种类);
好吃的桃子(桃子的形状、颜色、果实的结构、种子的位置);
可爱的蜻蜓(昆虫的结构、翅的形态、飞机与仿生、益虫与保护)。
小班下:
春天来了(开花植物的名称、时间、特点,校园植物发芽的时间、名称);
桃花开了(花的基本结构、花冠的数量、花蕊的位置、与蜜蜂的关系、花的功能);
小鸡和小鸭(鸟的繁殖特点、早成鸟、喙与爪的区别、生活环境和食物的区别);
能干的青蛙(两栖动物的形态结构、蛙眼的特点、捕食的工具、田园卫士)。
中班上:
有趣的叶子(叶的结构、叶形的多样性、叶的功能、与我们的联系);
培养豆芽菜(种子的结构、发芽的条件、营养价值);
可爱的蜜蜂(蜜蜂的分工、与植物的关系、信息的表达、蜂产品);
动物找家(代表动物家选择的位置、特点、功能、生物的习性、鸟巢)。
中班下:
毛毛虫和蝴蝶(蝴蝶的结构特点、变态发育、与蝗虫的对比、翅的特点与保护);
蜗牛吃什么(软体动物的结构、贝壳的形成与功能、蜗牛的食性与运动特点);
捕鼠能手猫头鹰(猫头鹰的眼、爪、羽毛结构特点,生活习性,食性特点,叫声);
苍蝇和蚊子(结构特点、生活习性、危害性、繁殖特点、研究价值)。
大班上:
植物趣闻(植物的结构特点,植物各部分器官的功能,特殊植物的特殊性、观赏性);
植物的年轮(木本植物茎的特点、与气候环境的关系、与生长时间的关系);
恐龙世界(爬行动物的特点,化石,恐龙的食性、名称、灭绝的原因);
动物怎样过冬(昆虫的过冬、变温动物的过冬、恒温动物的过冬、过冬的准备)。
大班下:
挖野菜(认识身边的野菜,野菜的营养、食用部位和加工);
制作叶画(植物的名称,叶的形态、颜色,与美术的结合);
我们的身体(人体的分部,各部分的位置、名称和功能,运动与保护);
指纹的秘密(指纹的特点、差别,指纹的功能,指纹的应用)。
第四部分 地理(含天文)基础知识精要
一、地理学概论
1.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地理学是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科学。这门科学力图阐明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分布规律,世界和中国的区域特征和区域差异,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2.地理学的基本特点
因为地理学是研究地理要素和地理综合体的空间分布规律、时间演变过程及区域特征的学科,所以它具有综合性、交叉性的特点,其研究内容是地球表层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机理,研究过程需要耦合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因此地理学是“探索自然规律,昭示人文精华”的一门学科。新时期地理学的发展体现在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和人类社会圈交互作用和过程不断深化,研究范式从过程研究深化到对复杂环境系统的模拟和预测,加强RS、GIS等相关技术的发展和应用[1],更深刻地认识和耦合社会和文化在地表环境系统变化中的作用及驱动机制。
3.地理学的分支学科
地理学分为通论地理学(即部门地理学)和专论地理学(即区域地理学)两部分。通论地理学中分出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两大分支。自然地理学包括:生物地理学、气候学、海洋地理学、地貌学、水文学、冰川学、土壤学、古地理学、海洋学、环境地理学。
在幼师层次,自然地理(含天文)的内容按照所研究的范围来分,由远及近分别是:宇宙环境、大气环境、海洋环境、陆地环境等四大部分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二、自然地理学(含天文)的基本概念与核心内容
1.宇宙环境
(1)基本概念
①宇宙:时间和空间的总和;②天体:天体是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③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组成天体系统;④太阳辐射:太阳辐射是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间放射的能量;⑤地球自转:地球围绕地轴自西向东旋转;⑥晨昏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⑦地转偏向力:由于地球自转,地球表面的物体在沿水平方向运动时其运动方向发生一定的偏转促使物体水平运动方向发生偏转的力;⑧地方时:以一个地方太阳升到最高的时间为正午12时,将连续两个12时之间等分为24个小时,这样形成的时间系统,称为地方时;⑨地球公转:地球绕太阳运行叫公转。
(2)核心内容
①宇宙。知道宇宙是物质的也是运动的,宇宙中的地球既是一颗普通的、又是一颗与众不同的行星。认识星空。初步了解人类探索宇宙的价值。
②太阳、月球与地球的特点及相互关系。知道太阳辐射的含义,了解太阳能量的来源;阐述太阳对地球和人类的重大影响如太阳辐射能是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是维持我们日常生活和生产所用的能量;了解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如对地球气候的影响,对地球电离层的影响,对地球磁场的影响等,知道人类对太阳活动的及时预报和观测的意义。了解月球概况、月相及变化的周期,知道日食和月食的成因,懂得月球对地球的意义。
知道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掌握地球自转(自转的方向、周期、速度)和公转的特点(公转的轨道、速度、方向和周期)以及自转和公转的关系;掌握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不同位置和太阳直射点的变化规律;理解、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了解晨昏线、太阳日、地方时、北京时间;理解昼夜更替和地方时产生的原因;了解地转偏向力及地表水平运动物体偏转的规律。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和季节变化的规律;记住二分二至日(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和几条特殊纬线上的太阳高度。了解四季的形成,知道四季和五带的划分。
2.大气环境
(1)基本概念
①热力环流:由于地表冷热不均所引起的大气环流;②水平气压梯度力:水平面上促使大气由气压高的地方流向气压低的地方的力;③风:大气由高压区向低压区作水平运动;④大气环流:全球性的有规律性的大气运动;⑤季风环流:一年中盛行风向随季节有规律地向相反或接近相反的方向变换;⑥天气:一个地方短时间的大气状况;⑦气候:一个地方多年平均的天气状况;⑧锋面:两种不同性质气团的交界面;⑨气旋:是指北(南)半球,大气中水平气流呈逆(顺)时针旋转的大型涡旋;⑩反气旋:反气旋是指中心气压比四周气压高的水平空气涡旋;⑪台风:热带海洋上生成的热带气旋中强度最强的一级;⑫寒潮:大范围的强冷空气活动。
(2)核心内容
①大气环境。知道大气的组成及作用;了解人类活动对大气组成成分的影响,培养节能减排意识。知道大气垂直分层,每层与人类的关系;知道风的成因和气压带、风带名称及分布,进一步知道我国冬季、夏季分别盛行西北风、东南风。
②天气和气候。区分“天气”和“气候”,知道天气是与锋面、气旋和反气旋有关,气候与纬度、大气环流、地面状况有关;搜集民间流传的气象谚语,学会留心观测天气变化;知道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大致了解其成因,具体说出我国的气候类型。
③气候资源和气象灾害。大致了解气候资源的特性;知道气象灾害的特点,了解我国常见的气象灾害及其防治。
④大气环境保护。知道大气环境问题的成因及保护措施。
3.海洋环境
(1)基本概念
①盐度:海水中盐类物质的质量分数;②洋流: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作大规模的流动;③水循环:自然界的水周而复始连续运动的过程。
(2)核心内容
①海水的性质和洋流。大致了解海水的性质,知道洋流的成因、会说出地图上主要洋流名和分布。描述洋流的环境效应。
②海洋开发利用及海洋环境保护。说说人类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状况及措施;以海上石油开发和运输污染、日本50年代水俣病为例说明海洋环境污染的严重后果,说出保护海洋环境的一些措施。
4.陆地环境
(1)基本概念
①陆地环境:地球上陆地表面的自然地理环境;②矿物:地壳中的化学元素在一定的地质条件下结合而成的天然化合物或单质;③岩石:按照一定规律聚集在一起的矿物;④地质作用:是指由于受到某种能量(外部、内部)的作用,从而引起地壳组成物质、地壳构造、地表形态等不断的变化和形成的作用;⑤褶皱:岩石中的面受力发生的弯曲而变形;⑥断层:岩石受力发生断裂,沿破裂面两侧岩块发生显著相对位移的构造;⑦水资源:陆地上各种可以被人们利用的淡水资源;⑧自然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⑨地震:地震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⑩火山:岩浆在强大的内压力作用下从地壳薄弱的地段冲出地表。
(2)核心内容
①地壳的组成物质。了解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地壳的特征;岩石的成因与分类、掌握三大类岩石与地壳物质的关系。
②陆地地表形态及其变化。了解地表形态的特征;掌握板块构造理论的内容;了解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③生态与环境。了解生物圈、生物的分布与环境的关系以及自然地的分布规律;自然地理环境要素间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了解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表现并且会说出地域差异的规律性;知道陆地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了解陆地自然灾害及其防御;了解陆地上的自然灾害(地质灾害)主要种类、成因(强调人为原因:工程建设、乱砍滥伐)及危害;知道自然灾害防御的措施。
三、与幼儿科学有关的重要概念和知识点
1.宇宙环境
天体(太空旅行记用到);太阳系(地球和它的伙伴用到);星座(认识星座用到);月相(月亮姐姐的变化、找月亮等用到);太阳辐射(不能没有太阳、淘气的阳光等用到);地球自转与公转(认识日历、讨厌黑夜的奶奶、奇妙的影子、四季妈妈的四个娃娃等用到)。
2.大气环境
大气的组成及作用(找空气、给气球充气等用到);热力环流(大气压力在哪里用到);风(风的奥秘用到);天气与气候(多变的天气、雨是怎样形成的、晴云雨雪等会用到);气象观测(风级我知道、下雨早知道、温度的变化、天气预报、自制风向标等会用到);大气环境保护(生态与环境、地球生病了、温室种植蔬菜、我是环保小卫士、恐龙去哪儿等会用到)。
3.海洋环境
水循环(水娃娃漫游记、水流到哪里去了等会用到);盐度(盐水的浮力会用到);海洋开发(海底探宝会用到)。
4.陆地环境
岩石(石头的奥秘会用到);地震(地震来了藏哪里会用到);火山(小火山爆发会用到);土壤(土壤里面有什么、宝贵的土壤等会用到)。
[1]RS是遥感(Remote Sensing)的英文缩写,是通过人造地球卫星上的遥测仪器把对地球表面实施感应遥测和资源管理的监视(如树木、草地、土壤、水、矿物、农作物、鱼类和野生动物等的资源管理)结合起来的一种新技术。GIS是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的英文缩写,它是一种特定的十分重要的空间信息系统。它是在计算机硬、软件系统支持下,对整个或部分地球表层(包括大气层)空间中的有关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储存、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的技术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