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科学教育课程统整的理论基础
任何一种教育思想也都有其相应的理论基础,幼儿科学教育课程统整的理论基础主要有两方面。
(一)儿童生活的世界原本就是一个整体
《纲要》提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生活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以问题为中心的。问题本身并不确定属于哪个学科,只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从某个学科角度出发,借助于某个学科的概念或思维方式。但这种回答未必是全面的、完整的。生活中的问题往往需要全面的、综合的、整体的、丰富多样的回答,因为生活本身就是丰富的,是一个整体。如“扎染”活动中,既可以从科学角度进行解释,它属于“毛细现象”;也可以从艺术角度去认识这种现象,但几种解释或说明都是指向一种现象[2]。
依据《纲要》和《指南》精神,幼儿科学教育要紧密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幼儿科学教育的内容基本来自于幼儿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他们探究的问题也基本来自于现实生活。因此,教师就应该从生活的逻辑,即从整体的角度把握科学问题,而非学科逻辑处理幼儿科学教育问题。
(二)幼儿眼中的世界是一个整体
在幼儿的眼中,生活也好,世界也好,它们都是整体的,他们不会把自己的生活和生活的世界人为地分为不同的领域,或零散的一个个独立的知识点或面。比如,幼儿在观赏一只美丽的蝴蝶时,在幼儿的眼中,它就是自己喜欢的一个小动物,没有任何一个幼儿观赏蝴蝶时,会按照学科领域来划分为“科学”的蝴蝶、“语言”的蝴蝶或是“艺术”的蝴蝶,分割开来进行观赏。
(三)培养具有完整意义的人的需要
从本质上讲,人是一个智力与人格和谐发展的有机整体。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是整体的,任何片面割裂的教育要求只能导致幼儿的畸形发展。再加上幼儿正处在发展的特殊阶段,其心理发展水平决定了他们对事物的理解是粗浅的、表面的,他们的概括能力较弱,对其进行教育一般不宜太过于分化。
基于以上这些原因,我们要树立一种统整的教育理念,将幼儿完整的生活要素整合于各领域内的教育活动,并将它们有机联系起来,促进幼儿完整健康和谐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