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简介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这本书是由.张军主编创作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共有266章节
1
前 言
“学习是文明传承之途,人生成长之梯,政党巩固之基,国家兴盛之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干部要上进,我们的党要上进,我们的国家要上进,我们的民族要上进,就必须...
2
目录
目 录 前 言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导读 一、写作背景 二、主要内容 (一)以“异化劳动”为核心的政治经济学批判 (二)以“异化劳动的积极扬弃”为核心的...
3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导读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是马克思的重要作品,是马克思思想形成过程中的一次重大飞跃。《手稿》中,青年马克思第一次展开对政治经济学的批判、对...
4
一、写作背景
马克思何时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纵观马克思的哲学生涯,我们知道,巴黎时期(1843—1844),马克思无论是思想上还是行动上,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这是马克思人生中一...
5
二、主要内容
《手稿》是一部对“人的命运”历史审视的伟大著作。《手稿》由写在三个笔记本的手稿组成。笔记本Ⅰ的内容是:对斯密学说中的工资、资本的利润和地租这三个经济学范畴作比较...
6
(一)以“异化劳动”为核心的政治经济学批判
1.“异化”概念 异化的德文词entfremdung是英文词alienation的翻译,而英文词来源于拉丁文alienatio,主要是神学意思,即分离、疏远、陌...
7
(二)以“异化劳动的积极扬弃”为核心的共产主义
1.对“粗陋共产主义”的批判——对待财产的态度 《手稿》中,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的论述并没有直接开始,而是从对两种共产主义批判开始的,一种是粗陋共产主义,一种是所谓...
8
三、当代价值
...
9
(一)百年论争突显《手稿》的深厚理论价值
一直以来,西方马克思主义与以苏联为代表的正统马克思主义对文本价值的理解有着严重的分歧。《手稿》在马克思主义著作中地位特殊,不仅在马克思自身思想中的作用、地位争论...
10
(二)重新理解人的解放和共产主义
总体看来,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方式还有改进空间。如果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如果只是照抄照搬就会犯错误。毛主席曾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批人自封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家里...
11
四、精句精读
资本是对劳动及其产品的支配权力。资本家拥有这种权力并不是由于他的个人的特性或人的特性,而只是由于他是资本的所有者。他的权力就是他的资本的那种不可抗拒的购买的权力...
12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导读
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下文中亦简称《提纲》),写于1845年春的布鲁塞尔,是一份供自己进一步研究用的笔记,生前并未发表。恩格斯在1888年出版《路德维...
13
一、写作背景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来看,《提纲》是马克思在批判了黑格尔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以后,第一次同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所有旧唯物主义划清界限,创立新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标志...
14
二、主要内容和基本思想
《提纲》共十一条,虽然文字简约,但思想深刻、内涵丰富。按照其思想内容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15
(一)实践观:新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本质区别(第一条)
第一条是《提纲》的总纲,它从总体上揭示了新、旧唯物主义的本质区别,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石——实践,把实践的观点作为新世界观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这个总纲...
16
(二)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及检验真理的标准(第二条)
旧哲学由于缺乏科学的实践观点,不懂得实践在认识中的基础性作用,因此,仅仅局限于理论的范围内思考和讨论认识论问题,或者说是单就认识谈认识。这样,在关于认识的真理性...
17
(三)以实践为基础,对社会历史领域的重大问题提出新观点(第三~九条)
马克思以前的旧唯物主义,虽然在本体论上是唯物主义的,但在社会历史领域,却与其他哲学派别一样,陷入了唯心史观。在《提纲》第三至九条中,马克思指出,旧唯物主义陷入唯...
18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性质和使命(第十~十一条)
在第十条里,马克思进一步指出了新、旧唯物主义不同的社会基础,他说:“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旧唯物主义的基础...
19
三、学习《提纲》的现实意义
实践的观点是贯穿《提纲》的一条基本线索,科学的实践观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全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学习马克思主义必须牢固把握实践的观点,克服思想僵化。理论来自实...
20
四、精句精读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做感性的人的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
21
《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导读
《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全名为《德意志意识形态。对费尔巴哈、布·鲍威尔、施蒂纳所代表的现代德国哲学以及各式各样先知所代表的德国社会主义的批判》,是...
22
一、历史背景和写作原因
《形态》的写作在当时有着特殊的历史背景和目的。首先,从宏观的社会历史背景来看,19世纪40年代西欧工人运动对于科学理论的迫切需要是马克思、恩格斯撰写《形态》的根...
23
二、主要内容和基本思想
《形态》第一卷第一章《费尔巴哈》虽然未完成,但就理论内容而言,具有相对独立的价值,在《形态》一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如果说《形态》从总体上是批判性著作的话,那么关...
24
(一)唯物史观的前提:“现实的个人”
《形态》中,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现实的个人”是人类历史的前提,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前提。他们说:“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
25
(二)唯物史观的理论基石和基本原理
从古希腊到德国古典哲学的西方哲学传统基本上是一种本体论思维,这种思维把对世界确定性的把握作为哲学的宗旨并以此演绎人的活动的意义。马克思、恩格斯批评了这种本体论思...
26
(三)唯物史观的意识形态理论
“意识形态”这一术语最早由法国思想家杜特·德·特拉西使用,意为“观念的科学”,是个中性的概念。后来在拿破仑时期,“意识形态”具有了贬义的特征,成为狂热的革命信仰...
27
(四)唯物史观对共产主义的科学论证
共产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邓小平曾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另一个名词就叫共产主义。我们多年奋斗就是为了共产主义,我们的信念理想就是要搞共产主义。”可以说,...
28
三、理论意义和时代价值
...
29
(一)理论意义
1.《形态》中的唯物史观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彻底而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建立,为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提供了根本的理论基础,所以列宁将其...
30
(二)时代价值
1.始终关注人的现实生活,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鲜明特征,也是中共取得胜利的法宝。毛泽东在革命和建设的不同时期,曾把人民比作“上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