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时代价值

(二)时代价值

1.始终关注人的现实生活,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鲜明特征,也是中共取得胜利的法宝。毛泽东在革命和建设的不同时期,曾把人民比作“上帝”“眼睛”“土地”“水”,并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要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新时代,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是要全面理解以人民为中心的内涵,二是要全面深化改革,建立和完善以人民为中心的制度保障体系,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落到实处。

2.从社会基本矛盾角度深刻把握当前中国社会发展面临的新课题和新矛盾,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推进社会关系的逐步合理化。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方法。我们需要沿着马克思开辟的道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当下,从社会基本矛盾的角度去把握当前社会发展的问题和矛盾,需要关注两个方面:一方面,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坚持发展仍然是第一要务的观念,深刻认识资本逻辑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的长期性和必然性,学会驾驭资本逻辑。另一方面,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兼顾塑造公正、自由、平等、法治的生产关系,特别是要关注社会公平正义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提出:“自觉通过调整生产关系激发社会生产力发展活力,自觉通过完善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发展要求,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符合规律地向前发展。”这里包含的就是从生产力、生产关系这对社会基本矛盾角度来把握当代中国发展的哲学方法论。

3.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认为,意识形态作为观念的上层建筑和“软国家机器”,其性质是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的。同时,意识形态又有着相对独立性,对于经济基础有反作用,特别是在社会变革、社会转型时期,这种反作用尤为巨大。引导得好,意识形态可以发挥积极的正向作用;引导不好,意识形态会产生消极的负向作用。因此,意识形态工作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它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从革命年代靠“枪杆子”和“笔杆子”闹革命,到改革开放之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再到新时代“不仅要在物质上强大起来,而且要在精神上强大起来”,都体现了我们党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丰富经验。当前,我国进入加速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叠加出现,各种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异常活跃,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任务依然艰巨。为此,必须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的现实问题为突破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创新意识形态工作的方式方法,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

4.把握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实的辩证关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一方面我们要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始终不渝地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和价值理想。另一方面要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通过党的政策打通现实和理想的差距,让理想循着政策的路径照进现实,让更多的共产主义因素在人民群众身边生长出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通过40多年改革开放的成就和新时代下全面从严治党的决心和行动,我们完全有理由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