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精句精读
根据唯物史观,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无论马克思或我都从来没有肯定过比这更多的东西。如果有人在这里加以歪曲,说经济因素是唯一决定性的因素,那么他就是把这个命题变成毫无内容的、抽象的、荒诞无稽的空话。经济状况是基础,但是对历史斗争的进程发生影响并且在许多情况下主要是决定着这一斗争的形式的,还有上层建筑的各种因素。
我们自己创造着我们的历史,但是……我们是在十分确定的前提和条件下创造的。其中经济的前提和条件归根到底是决定性的。但是政治等等的前提和条件,甚至那些萦回于人们头脑中的传统,也起着一定的作用,虽然不是决定性的作用。
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而这个结果又可以看做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
(原文引自《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91—592页)
我们视之为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的经济关系,是指一定社会的人们生产生活资料和彼此交换产品(在有分工的条件下)的方式。
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这并不是说,只有经济状况才是原因,才是积极的,其余一切都不过是消极的结果,而是说,这是在归根到底不断为自己开辟道路的经济必然性的基础上的相互作用。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他们是在既定的、制约着他们的环境中,是在现有的现实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创造的,在这些现实关系中,经济关系不管受到其他关系——政治的和意识形态的——多大影响,归根到底还是具有决定意义的,它构成一条贯穿始终的、唯一有助于理解的红线。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到现在为止,他们并不是按照共同的意志,根据一个共同的计划,甚至不是在一个有明确界限的既定社会内来创造自己的历史。他们的意象是相互交错的,正因为如此,在所有这样的社会里,都是那种以偶然性为其补充和表现形式的必然性占统治地位。在这里通过各种偶然性来为自己开辟道路的必然性,归根到底仍然是经济的必然性。
我们所研究的领域越是远离经济,越是接近于纯粹抽象的意识形态,我们就越是发现它在自己的发展中表现为偶然现象,它的曲线就越是曲折。如果您画出曲线的中轴线,您就会发现,所考察的时期越长,所考察的范围越广,这个轴线就越是接近经济发展的轴线,就越是同后者平行而进。
(原文引自《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667—669页)
【注释】
[1]转引自〔德〕曼·克利姆:《恩格斯文献传记》,中央编译局译,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505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19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19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19—20页。
[5]〔苏〕纳尔斯基:《恩格斯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书信和当代》,田歌摘译,《哲学译丛》1991年第1期。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第460页。
[7]《约瑟夫·布洛赫致弗·恩格斯》,见《马克思主义研究资料》第27卷,史清竹主编,中央编译出版社2015年,第134页。
[8]《瓦尔特·博尔吉乌斯致弗·恩格斯》,见《马克思主义研究资料》第27卷,史清竹主编,中央编译出版社2015年,第162页。
[9]本书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174页。
[10]本书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175页。
[11]斯大林:《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学问题》,人民出版社1953年,第1页。
[12]中央马列学院即现在的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
[13]参见王子野:《必须正确解释“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概念》,《哲学研究》1957年第1期。
[1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648页。另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667页。
[1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654—655页。
[16]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258—260页。
[1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648—649页。另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667—668页。
[18]〔法〕拉法格:《唯心史观和唯物史观》,王子野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5年,第52页。
[19]〔法〕让·饶勒斯:《饶勒斯文选》,李兴耕编,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6页。
[2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657页。
[21]参见〔德〕梅林:《论历史唯物主义》,李康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8年,第31—58页。
[2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604页。另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91页。
[2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604页。另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91—592页。
[2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95页。
[2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02页。
[2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02页。
[2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605页。另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92页。
[2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649页。另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668页。
[2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06页。
[3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650页。另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669页。
[3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64页。
[3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606页。另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93页。
[3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650页。另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66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