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精句精读
统一物之分为两个部分以及对它的矛盾着的部分的认识(参看拉萨尔的《赫拉克利特》一书第3篇(《论认识》)开头所引的斐洛关于赫拉克利特的一段话),是辩证法的实质(是辩证法的“本质”之一,是它的基本的特点或特征之一,甚至可说是它的基本的特点或特征)。
辩证法也就是(黑格尔和)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正是问题的这一“方面”(这不是问题的一个“方面”,而是问题的实质)普列汉诺夫没有注意到,至于其他的马克思主义者就更不用说了。
辩证法是活生生的、多方面的(方面的数目永远增加着的)认识,其中包含着无数的各式各样观察现实、接近现实的成分(包含着从每个成分发展成整体的哲学体系),——这就是它比起“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来所具有的无比丰富的内容,而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就是不能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应用于认识的过程和发展。
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来,哲学唯心主义是把认识的某一特征、某一方面、某一侧面,片面地、夸大地、überschwengliches(狄慈根)发展(膨胀、扩大)为脱离了物质、脱离了自然的、神化了的绝对。
人的认识不是直线,而是无限地近似于一串圆圈、近似于螺旋的曲线。这一曲线的任何一个片段、碎片、小段都能被变成(被片面地变成)独立的完整的直线,而这条直线能把人们(如果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话)引到泥坑里去,引到僧侣主义那里去(在那里统治阶级的阶级利益就会把它巩固起来)。直线性和片面性,死板和僵化,主观主义和主观盲目性就是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而僧侣主义(=哲学唯心主义)当然有认识论的根源,它不是没有根基的,它无疑是一朵无实花,然而却是生长在活生生的、结果实的、真实的、强大的、全能的、客观的、绝对的人类认识这棵活树上的一朵无实花。
(原文出自《列宁全集》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305—311页)
【注释】
[1]娜·康·克鲁普斯卡娅:《列宁回忆录》,杨树人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0年,第261页。
[2]《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278页。
[3]《列宁全集》第24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276页。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43页。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88页。
[6]参见保尔·拉法格等著:《回忆马克思恩格斯》,马集译,人民出版社1973年,第14页。
[7]《马克思恩格斯〈资本论〉书信集》,人民出版社1976年,第412页。
[8]《列宁全集》第58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35—36页。
[9]《列宁全集》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290页。
[10]娜·康·克鲁普斯卡娅:《列宁回忆录》,杨树人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0年,第261页。
[11]娜·康·克鲁普斯卡娅:《列宁回忆录》,杨树人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0年,第253页。
[12]《列宁全集》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236页。
[13]《列宁全集》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290页。
[14]《列宁全集》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77页。
[15]《列宁全集》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52页。
[16]《列宁全集》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308页。
[17]参见黄枬森、商英伟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第4卷,北京出版社1996年,第407页。
[18]《列宁全集》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54页。
[19]《列宁全集》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92页。
[20]《列宁全集》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87页。
[21]《列宁全集》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83页。
[22]《列宁全集》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212—213页。
[23]《列宁全集》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51页。
[24]参见〔苏〕Б.M.凯德洛夫:《论辩证法的研究》,张若愚译,《哲学译丛》1984年第6期。
[25]参见〔苏〕鲍·米·凯德洛夫:《列宁〈哲学笔记〉研究》,章云译,求实出版社1984年,第377—381页。
[26]参见王东:《辩证法科学体系的“列宁构想”》,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第83—87页;王东主编:《时代精神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491—493页。
[27]《列宁全集》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90页。
[28]参见《列宁全集》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90—191页。
[29]《列宁全集》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92页。
[30]参见《黄枬森文集》第1卷,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第126—135页;《黄枬森文集》第3卷,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第28—37页。
[31]参见〔苏〕鲍·米·凯德洛夫:《列宁〈哲学笔记〉研究》,章云译,求实出版社1984年,第298—315页。
[32]黄枬森:《我的哲学思想》,见《黄枬森文集》第2卷,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第114页。
[33]《列宁全集》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205—206页。
[34]《列宁全集》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205页。
[35]《列宁全集》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305页。
[3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605页。
[3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48页。
[38]《列宁全集》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300页。
[3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05页。
[4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2页。
[41]《列宁全集》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302页。
[42]《列宁全集》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306页。
[43]《列宁全集》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306页。
[44]《列宁全集》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307页。
[45]《列宁全集》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306页。
[46]《列宁全集》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306页。
[47]参见《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302页。
[48]《列宁全集》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307页。
[49]参见《列宁全集》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306—308页。
[50]《列宁全集》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308—311页。
[51]《列宁全集》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311页。
[52]《列宁全集》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42页。
[53]《列宁全集》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311页。
[54]《列宁全集》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311页。
[55]〔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关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研究》,杜章智、任立、燕宏远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第51页注。
[56]参见杨耕:《“回到辩证法”——关于恩格斯辩证法思想的再思考》,《哲学研究》2019年第12期。
[57]涂元季:《从科学与政治结合的高度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记钱学森同志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人民日报》2002年6月24日。
[5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著作专题摘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135—136页。
[5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著作专题摘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138页。
[6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著作专题摘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139页。
[61]李瑞环:《学哲学用哲学》(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6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