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离的表现:社会主义探索中出现的失误
1.反右派斗争的严重扩大化
在《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就指出:“反右派斗争被严重地扩大化了,把一批知识分子、爱国人士和党内干部错划为‘右派分子’,造成了不幸的后果。”都有哪些后果呢?反右派斗争扩大化造成了共产党同民主党派之间的关系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紧张。民主党派又被说成“过去和现在都是资产阶级政党”,民盟和农工党更被指控在整风过程中的表现“是反党反社会主义的”。
2.急于求成的“大跃进”运动
最重要的表现就是在对待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上,过分重视重工业,尤其是钢铁工业。之所以会如此重视钢铁工业,与1957年在莫斯科召开的共产党会议有关。在1957年全世界各国共产党召开的莫斯科会议上,毛泽东提出中国在15年内超过英国。这种赶超背后,表明的是中共想在社会主义阵营才取得更大发言权,但这在国内却吹响了全民大炼钢铁的第一声号角。这就牵涉到我们当时提的特别响亮的一个口号,1958年6月提出的“为实现1070万吨钢而奋斗”。但是,到该年的7月,全国的钢产量总共才380多万吨,所以才有北戴河政治局会议的紧急动员。
毛泽东在1958年北戴河政治局扩大会议指出,今后省一级单位的工作重心应转到工业上,特别是钢铁工业。钢铁工业的发展不仅是经济任务,而且成了一个政治任务,由此掀起了全民大炼钢铁的高潮。根据资料记载,只有16万人口的广西环江县,10月中旬,除原有6万固定的钢铁野战军外,后方又有2.7万人开赴钢铁前线。10月中旬,广东投入钢铁生产的有460万人,接近全省劳动力的一半;广西投入的劳动力达到580万人,占全自治区总劳动力700万人的82%。7月底时,全国钢铁生产的劳动力只有几十万人,到8月底,增加到几百万人,而9月底达到了5000万人,到10月底增加到6000万人,而到1958年底,高达9000万人,加上其他战线直接或间接支援钢铁生产的,全国投入大炼钢铁群众运动的人数超过1亿人。当年全国总人口为65994万人,全社会劳动力为26600万人,也就是全国超过五分之二的劳动力加入了大炼钢铁的行列,当时农村主要的青壮年劳动力基本上大炼钢铁去了,是名副其实的全民大炼钢。
这种全民大炼钢铁式的发展重工业造成了严重后果,一方面是投入大、效益低,劳民伤财。在其后周恩来所作《关于调整1959年国民经济计划主要指标和进一步开展增产节约运动的报告》中指出:“经核实,在公布完成的1108万吨钢中,被称为‘洋钢’的合格好钢只有800万吨;在1369万吨生铁中,被称为‘洋铁’的合格生铁只有953万吨。”另外,根据《当代中国的林业》中的记载:“湖北省1957年林木面积为4122万立方米,经过几年破坏后,仅剩下2733万立方米,减少了34%。广西1958年因烧炭、炼钢砍伐木材1750万立方米,相当于当年国家计划在该自治区收购木材127万立方米的十倍以上。”[18]
另一方面否定科学规律,导致事故倍增。在薄一波的《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中提道:“当时全国最大的第十号高炉,投产不到一个月,就发生九起重大事故。”[19]这是很高的事故率了,按照当时的看法,这种高炉如果一年发生重大事故超过五期,那么这个高炉就得停产了,说明有很大的问题。另根据李锐《“大跃进”经历记》的记载:“工程质量事故的数量、伤亡的人数比历年大增,1958年工伤事故共死亡五万人。”[20]五万人是1957年我国工伤死亡人数的五倍多。
3.急于过渡的人民公社化运动
在处理国家、生产单位、生产个人的关系上搞绝对平均主义。首先是生产资料全部收归公有:农民原来经营的自留地以及个人拥有的林木牲畜等财产,被收归公社经营和转为公社所有。所以后来薄一波回忆说,这是共产风,是集体共了个人的产。
其次是分配上的供给制:“吃饭不要钱”的粮食供给制、“七包”(吃饭、穿衣、居住、生育、教育、看病、婚丧)、“十包”不仅吃饭不要钱,而且穿衣看病、婚丧嫁娶都不用个人出钱。这样一个看似美好的社会,实际上有很大的隐患,就是对个人劳动积极性的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