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达纲领批判》中的政治思想
1.批判拉萨尔的机会改良主义
在国际工人协会临时章程“修订”中,马克思对存在于《哥达纲领》中的资本的剥削性进行了批判,批判其内容只提“在现代社会,劳动资料为资本家阶级所垄断;由此造成的工人阶级的依附性是一切形式的贫困和奴役的原因”[12],并未提及任何有关地主阶级同样占有和垄断劳动资料的问题,对该问题采取避而不谈的策略。“仅仅攻击资本家阶级,而不攻击土地所有者”[13],在马克思看来纲领带有很大的局限性,仅仅反对拥有生产资料的资本阶级,而忽略或掩盖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剥削和奴役,马克思用非常通俗的语言来形容就是“半截子”革命。
《哥达纲领》草案中提出:“在现代社会,劳动资料为资本家阶级所垄断。”[14]在这份草案中对地主阶级对土地的垄断避而不谈,从一定意义上可以看成是将资产阶级看作是主要的革命斗争对象,而将对地主阶级的斗争放在当前的革命形势之外,然而现实情况是德国当时的主要经济命脉都掌握在地主贵族阶级的手里,地主贵族阶级是真正意义上的掌权派。本来拉萨尔也持有同样的观点的。后来,拉萨尔出卖德国工人阶级为自己牟利,又投靠了普鲁士宰相俾斯麦。在拉萨尔死后的很多年里,拉萨尔的观点在德国工人运动中依然获得认同,仍然维护和支持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利益。因为爱森纳赫派完全接受和支持拉萨尔的观点,马克思对这些妥协派和当权派的种种做法提出了非常深刻的批评,在他看来,资本家和地主阶级对劳动资料具有完全占有权,资本垄断的基础就是土地垄断。由此可见,在拉萨尔的观点中,避开了对贵族地主阶级的理论攻击,而是仅仅发起了对资本家阶级的攻击,显然带有很大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对于爱森纳赫一派来讲,不惜以原则作为交易的筹码,从而顺理成章地对拉萨尔的观点予以了接受,实际是对机会主义的妥协。
2.批判“依靠国家帮助建立生产合作社”的观点
在拉萨尔的意见当中,指望在国家帮助下建立合作社,马克思对这一观点进行了批判,并以此为出发点,深刻论述了要建立和实现社会主义的根本路线。
一方面,指望在资本主义社会之中建立生产合作社是妄想。虽然,在一定的阶段和范围内,部分合作社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这些合作社是由工人阶级创建的,然而这些合作社存在的意义旨在减少资本家阶级对工人阶级的剥削程度,对于改善最广大人民的生活质量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在当时的社会,这些合作社的存在具有现实的意义,因为是由工人阶级创建的,一定程度上能够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并予以维护,然而这种合作社仅仅是资本家阶级对工人阶级剥削的遮羞布,对于工人阶级的保护是极其有限的,在后来的运动发展中,这些合作社最终难以逃脱被资本企业吞没或完全演变成资本主义企业的现实。
另一方面,立足无产阶级角度看,依靠国家帮助建立社会主义根本不可能。在拉萨尔看来,社会主义主要的斗争目标不是要对资本家阶级的私有制予以消灭,而是将斗争的矛头对准了工资规律。在其主要观点中,认为只要工人能够获得相对合理的劳动报酬,就可以实现公平的分配。要实现这一目标可以促使工人自发建立起合作社,最终使得工人阶级发展成企业主,显然,工人阶级要依靠自身的力量来实现这一目标是极不现实的,在拉萨尔看来,工人阶级摆脱自身悲苦境遇就要通过国家的帮助,实现个体的自由,并结成合作社,从而自己做自己的主人。他认为,工人在全国人口中占有很大比重,对于普鲁士国家来讲,旨在为国家范围内的一切人服务,那就尽力让工人拥有普选权,也就是说在国家议会制当中,工人阶级获得的席位占有大多数,并以此为根本制定切实可行的社会主义组织形式,从而实现普鲁士国家的社会主义。然而,在马克思看来,上述观点是一种自欺欺人的幻想。马克思讥讽地说:“这真不愧为拉萨尔的幻想:靠国家贷款能够建设一个新社会,就像能够建设一条新铁路一样。”[15]在马克思看来,依靠国家帮助实现社会主义的自我改良显然是不可能的,而上述观点不过是拉萨尔要将阶级运动推向宗派运动中去,可以看成是一次巨大的政治阴谋。旨在缓解当时工人阶级和贵族地主阶级的社会矛盾,是要把工人运动“从阶级运动的立场完全退到宗派运动的立场”[16]。因此,拉萨尔的观点显然是不可取的。
3.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明确提出过渡时期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从一定程度上把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和共产主义理论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马克思认为不能将无产阶级的斗争目的仅仅停留在建立“自由国家”上面。从一定程度上来讲,所谓的国家无非是一个阶级镇压和管理另一个阶级的组织形式,因此,对于国家当中的部分成员是自由的,而对于另一部分人来讲就会相对被剥夺其自由。对于受过技术训练具有高度觉悟的工人来说,他们的目的是恰恰是要推翻资产阶级国家,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在马克思看来,脱离经济基础而独立存在的国家是不可能的。一定的经济基础,是建立国家组织形式的前提条件。存在于纲领当中的“现代社会”“现代国家”并没有真正意义上将资产阶级国家所存在的基础看作是资本主义社会,从很大程度上讲,仅是将国家看成是具有抽象意义的自由的、道德的、精神的独立性存在形式。这是对社会和国家关系的带有片面性的理解。虽然,每一个国家的政体组织形式都各不相同,却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建筑在资本主义多少已经发展了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的基础上,只是这种社会的资本主义发展程度不同罢了。所以,它们具有某些极重要的共同特征。”[17]都是以资本主义为存在基础和前提,那么这些国家存在的目的就是维护资本私有这一形式,因此在纲领中才会以“现代社会”“现代国家”来掩盖维护资本私有的真实目的。
在追求共产主义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归根结底在于对私有经济形式的彻底消灭,代之以高度社会化的大生产,即生产资料由全社会共同占有和支配。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这种状况是无法自发实现的。也就是说只能依靠无产阶级专政的革命斗争形式来推翻资本主义社会,以此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在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下,充分发展社会生产力,在此基础之上实现对社会经济组织形式的彻底改造,从而由资本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