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背景和写作原因
在1888年单行本“序言”中,恩格斯从三个方面阐明了本书的历史背景和写作原因。
历史原因:为了简要而系统地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新世界观与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特别是与黑格尔哲学以及在马克思、恩格斯向唯物主义转变过程中起过重要作用的费尔巴哈哲学的关系,这是马克思恩格斯的历史夙愿。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继承德国古典哲学,尤其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的基础上创立的。早在1845年的布鲁塞尔,马克思和恩格斯就已决定“共同阐明我们的见解……与德国哲学的意识形态的见解的对立”[1],为此他们共同撰写了唯物史观和共产主义理论的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其中清算从前哲学信仰的心愿是以批判黑格尔以后的哲学的形式来实现的。但是由于反动当局的阻挠,这部著作未能出版,而且由于实际斗争和理论工作的繁忙,此后40多年间,无论是马克思还是恩格斯都一直没有机会进一步阐明他们的哲学与黑格尔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的关系。因此,全面系统地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成了他们二人由来已久的愿望,恩格斯写作《费尔巴哈论》也是为了实现他和马克思的这一夙愿。
现实原因:为了回应当时资产阶级理论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适应思想斗争的现实需要。马克思主义哲学自19世纪40年代诞生以来,历经近半个世纪的发展,至恩格斯写作《费尔巴哈论》前夕,这期间的思想战线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方面,国际工人运动蓬勃发展,马克思主义在工人运动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其著作被翻译为多种文字大量出版;另一方面,资产阶级面对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高涨形势,不仅继续在政治上血腥镇压无产阶级革命,还加强了在思想理论上对马克思主义的歪曲和进攻,妄图用资产阶级学说取代马克思主义,从而在思想上瓦解工人运动或使之偏离正确方向。资产阶级哲学家没能拿出新的哲学来同马克思主义相抗衡,便从歪曲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其理论来源之一的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入手,以此攻击马克思主义。他们用折中主义的手法把康德、黑格尔的思想做了一些改变,试图复活德国古典哲学中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观点,抹杀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新康德主义、新黑格尔主义的本质区别,进而达到抹杀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在世界观上的对立这一目的。资产阶级理论家的错误观点侵入工人阶级政党内部,成了党内机会主义者进攻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依据,不仅造成了思想混乱,还严重地影响了工人运动的健康发展。为此,恩格斯认为有必要对资产阶级的攻击进行回应,澄清其错误观点,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性变革的意义,并同一切旧哲学划清界限。
直接原因:为了回应施达克对费尔巴哈的错误评价。1885年,丹麦哲学家、社会学家施达克在其《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一书中,由于不懂得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正确标准,对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直接理论来源的费尔巴哈哲学的基本性质做出了错误的评判,将费尔巴哈视为唯心主义者。这样一来,就可能造成对唯物主义真实思想的误解,并进一步误解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因此,当德国社会民主党理论刊物《新时代》杂志编辑请求恩格斯写一篇批评文章来评述施达克那本论费尔巴哈的书时,他欣然同意并以此为契机写下了《费尔巴哈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