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费尔巴哈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正如恩格斯在1890年9月21日致约瑟夫·布洛赫的信中所指出的那样,“《欧根·杜林先生在科学中实行的变革》和《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我在这两部书里对历史唯物主义作了就我所知是目前最为详尽的阐述”[27]。《费尔巴哈论》的出版,更加深入而广泛地宣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力地反击了资产阶级的理论进攻,捍卫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给工人阶级及其政党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对指导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发挥了重大作用。列宁曾在《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中指出,《费尔巴哈论》十分明确和详尽地叙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观点,因此是每个觉悟工人必读的书籍之一。这一著作长期被列为党员干部的必读书目,其中阐述的一系列基本原理和方法,不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而且在今天看来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恩格斯在总结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发展史的基础上,明确提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划定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界限,决定着人们对待客观世界的基本态度。这一原理为我们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提供了哲学依据。唯心主义在认识路线上集中表现为主观与客观相分离、认识与实践相分离的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中国共产党正是通过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彻底划清了思想路线上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界限,形成了一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才领导中国人民一步步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飞跃,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巨大成就。邓小平曾指出:“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28]深刻领会恩格斯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论述,就是要牢固掌握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存在决定意识等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工作路线,做到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理论与实际相统一,使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始终体现时代性、富于创造性。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重要政治论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29],鲜明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关于实事求是的本质要求,是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应用于中国改革开放现实进程的科学结论。
此外,恩格斯还突出强调了在广泛的社会实践中始终坚持唯物辩证法思想的重要性。根据唯物辩证法,客观世界是不断发展的,人的认识也是永无止境的,不可能由于绝对真理的发现而最终解决一切问题。受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以及某一历史阶段客观条件的制约,人的认识总是不完善的。对立面之间的斗争只是相对的,二者之间也相互联系,相互转化,并不存在不可克服的对立。
承认社会历史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是唯物史观最根本的观点。这一原理告诉我们,虽然社会发展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过程,却丝毫不能改变历史进程受内在的一般规律支配这个事实。因此,人们的愿望和行动只有符合客观规律,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和效果,只有认识了客观规律并自觉利用这种规律性,才能更好地使客观必然性服务于人们的目的。根据这一观点,我们的任何路线方针政策,都应该用科学的方法考察、分析和研究社会现象,根据社会历史发展的条件和规律来制定,才能得出正确反映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真理性认识。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越是正确地反映客观规律,对社会的改造就越是能顺利进行。
作为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依据,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中深刻阐明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对于我们深化对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坚持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深化相信群众和依靠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群众负责、虚心向群众学习的群众观点,并把党的群众观点贯彻和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始终把群众路线作为自己的生命线,不断提高贯彻执行群众路线的自觉性和工作能力,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永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总的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待德国古典哲学,尤其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的批判性继承的科学方法,为我们正确对待人类历史上的文明成果、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光辉范例。对待传统文明成果不能采取全盘否定的虚无主义态度,也不能采取毫无批判的全盘接受态度,正确做法应该是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适应当今实践和时代发展。因此,我们要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正确对待人类文明成果的科学态度和方法,吸收包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内的一切人类文明成果,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