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精句精读

四、精句精读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做感性的人的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因此,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把能动的方面抽象地发展了。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gegenstandliche]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做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种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原文引自《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99—502页)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66页。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27页。

[3]〔德〕路德维希·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荣震华、李金山等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184页。

[4]〔德〕路德维希·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荣震华、王太庆、刘磊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315页。

[5]〔德〕路德维希·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荣震华、李金山等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114页。

[6]〔德〕路德维希·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荣震华、李金山等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114页。

[7]〔德〕路德维希·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荣震华、李金山等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178页。

[8]〔德〕路德维希·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荣震华、王太庆、刘磊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28页。

[9]〔德〕路德维希·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荣震华、李金山等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242—243页。

[1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30页。

[1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31页。

[1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91页。

[1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9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