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一卷的主要内容

(一)《资本论》一卷的主要内容

《资本论》一卷讲的是资本的生产过程,考察剩余价值的生产,考察剩余价值的来源和实质,以及剩余价值生产的发展趋势。《资本论》一卷是由马克思本人整理于1867年出版。全书共七篇,25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篇:创立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第二—六篇:创立了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第七篇:创立了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

1.第一卷第一篇马克思重点研究商品与货币,全面阐述了劳动价值论,为揭示剥削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首先,马克思揭示出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基本属性,二者的关系形成了商品的内部矛盾。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因此,我们的研究就从分析商品开始。”[9]通过分析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马克思揭示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此外,还详尽地阐述了的价值形成和它的表现形式,分析商品交换过程,揭示价值的实质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

其次,马克思通过分析商品的二因素、劳动二重性、价值形式和商品的拜物教性质,论述了自己完整的劳动价值论。进而又研究了商品转化为货币的过程,论述货币的产生和本质,说明了随着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发展必然产生货币,商品的内部矛盾必然发展为商品和货币的对立,于是彻底解决了为古典学派所不能解决的问题。他研究了货币发展的具体阶段和形式,对货币的本质和职能作了全面和系统的论述。

2.第一卷第二篇到第六篇是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核心部分,研究资本怎样生产剩余价值,阐明剩余价值的源泉、实质、目的和方法,揭露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这是马克思全部经济理论中最根本的问题。剩余价值理论主要包括六个方面的基本原理:关于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原理;关于剩余价值生产过程的原理;关于剩余价值生产方法的原理;关于资本主义工资的原理;关于资本本质的原理;关于剩余价值规律的原理。

3.第一卷的第七篇研究资本的积累过程及其后果,马克思以革命的辩证法最后论述了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科学论述了资本主义制度为共产主义制度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资本的垄断成了与这种垄断一起并在这种垄断之下繁盛起来的生产方式的桎梏。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这个外壳就要炸毁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响了。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10]